近日,湖南永州一名公务员因连续旷工被辞退的消息,在基层干部中引发热议。作为一名在乡镇工作多年的党员干部,我深切感受到,这看似个别的案例,实则折射出当前干部队伍建设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br>纪律的“硬约束”正在成为常态。过去,少数干部中存在“进了机关门,就是公家人”的思维定式,认为端上了“铁饭碗”就可以高枕无忧。永州这个案例传递出明确信号:新时代的“铁饭碗”,铁的不是保障,而是责任和担当。在乡镇,每个岗位都连接着具体的民生实事,服务窗口空岗一天,可能让群众白跑几十里路;驻村干部缺位一时,可能延误重要政策的落地。这种对纪律规矩的刚性执行,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对公共责任最基本的守护,更是对绝大多数恪尽职守干部的公平。<br>“能上能下”激活队伍一池春水。这个案例打破了社会对公务员“一考定终身”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建立健全“能进能出”机制,正在成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当前,干部管理不再是静态的“一潭死水”,而是形成了动态流动的良性循环。这种机制让担当作为者更有干劲,让庸懒散漫者无处遁形。乡村振兴第一线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旁观者。畅通“出口”不仅维护了制度威严,更激发了整个队伍的生机活力,让每个岗位都成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每个干部都感受到“有为才有位”的导向。这种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氛围,正在推动形成你追我赶、奋发有为的工作局面。<br>严管厚爱需要更精细化的实践。值得深思的是,报道中“无法联系到本人”这一细节,暴露出我们在干部日常管理中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空间。严管不是冷冰冰地执行制度,厚爱也不是无原则地迁就照顾,而是要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当前,各级组织正在探索建立更加精细化的干部管理机制:通过常态化开展日常考察、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通过建立心理健康关怀机制,帮助干部缓解工作压力;通过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这些举措既体现了组织的严格要求,又传递了组织的温暖关怀。<br>身处基层一线,我深切体会到,永州这个案例所体现的,不仅是干部管理制度的刚性执行,更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手中的“饭碗”沉甸甸的,里面盛的不是个人的安逸,而是群众的期盼和组织的信任。唯有把身子沉到田间地头,把心思用在为民服务上,才能真正践行“人民公仆”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心的答卷。<div><br></div><div>(龙岩市武平县象洞镇 王鑫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