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县路中段被龙江路横穿而过,一分为二。过了龙江路,就是一段“网红”马牙石路。这段建于1937年的小路,是岛城少有的“原装”马牙石路之一。马牙石们历经百年,默默地匍匐在路人脚下,被岁月打磨的幽幽青光,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过了龙江路的第一个院是23号,这个院的原房主宋兰佩与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是朋友,后将此楼卖给崔氏兄弟,现崔家后人仍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 这个院曾住过1932年入党的老革命谢明钦,先后任莱阳《民先周刊》主编,莱阳县委书记,南海特委书记,胶东特委统战部副部长,青岛工委书记。解放后历任山东省文管会副主任,青岛市保密委员会主任,青岛市委党校校长,青岛市博物馆馆长等职务。谢明钦夫人刘俊英也是1945年入党的老革命,解放前在青岛从事地下工作。</p> <p class="ql-block">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亲传弟子张春秋也曾在23号住过。她曾任青岛京剧团副团长,曾受周总理邀请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在济南为毛主席演出并受到接见。(23号详情请参考我的《龙江路和龙江路上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25号外的小店叫“傲骄”,是个咖啡店。墙上的漫画挺热闹,是迪士尼旗下“达菲和朋友们”系列IP中的“萌系天团”,达菲和朋友们面前摆着一款“傲骄咖啡”。</p> <p class="ql-block"> 27号的“小皮”酒店也算这一带的“老字号”了,开始开在对面双号一侧的一间半地下室,只有一张圆桌,两张方桌,菜肴也没几样。虽然规模不大,档次不高,但因当时这一带只有“强强”和“小皮”,竞争不厉害,生意还过得去。这几年随着面馆、饺子馆、饮品店的逐渐增多,“小皮”的生意受到强烈冲击。于是老板果断搬到对面,扩大了门面,增加了品种,生意才慢慢恢复。</p> <p class="ql-block"> 因为29号、31号、33号都与一个人有关,所以这三个院的叙述顺序我颠倒一下。</p> <p class="ql-block"> 33号1935年1月竣工 ,二层,有阁楼,南立面对称,开老虎窗,基座砌花岗岩。</p><p class="ql-block"> 房主胡鹏昌(1882-1951),山东即墨人,其父胡丕训中日甲午海战期间,因供粮充足及时,被授予“五品军功”。胡鹏昌10岁入私塾,14岁家道中落,靠母亲乞讨继续学业。后入青岛德华学堂,攻读铁路修筑专业。毕业后,历任京汉铁路顾问,北洋联军交通司令部总务处长,1924年回青岛先后任胶澳商埠水务局长,财政局长。1925年赵琪任胶澳督办,力邀胡任职,他因不满赵琪暗中与日本人勾结,断然拒绝。后赴烟台任货物税局长。</p><p class="ql-block"> 1928年任广饶县县长。在此期间,他清正为民,公正断案,深得民心。北伐军李延年攻占广饶,旧时官僚悉数被杀,广饶民众为胡跪地求饶,高呼“胡县长是好人”。李延年见群情激昂,民心难违,遂刀下留人,送胡回青。1943年赵琪接任青岛市长,又邀胡出任社会局局长,胡仍拒绝。为躲避骚扰,栖居湛山寺,潜心治学,刊印名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鹏昌在青赋闲时,购得黄县路29、31、33号地块。1935年先建起33号宅邸。当时宅前道路曲折,杂草丛生,乱石横陈,车不能行。胡多次请求市政府修路未果,遂自己出资,从家乡流亭招来工匠百余人,将路取直,铺设石块,建成这条岛城最早的马牙石路。路建成后,政府欲收归国有。因这条路在胡私人地块,胡不服起诉,致使政府市政局长辞职,也因此与沈鸿烈主政的市政府结下梁子。后奉系出身的沈鸿烈得知胡曾任直系吴佩孚麾下的交通总务处长,又获悉胡多次营救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和民主人士,遂密令抓捕。胡提前得知消息,将33号变卖,逃至崂山,后又逃至博山。</p><p class="ql-block"> 沈鸿烈撤离青岛后,1939年胡回青,欲在33号东侧再建宅邸,却因被日本人看中欲强夺而不成。经多次交涉,胡与日本人各一半,胡在31号建成一座中式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胡鹏昌仕途走得并不远,他更大的功绩是出资刊印清初著名理学家胡峄阳的专著。</p><p class="ql-block"> 胡峄阳(1639-1718),山东即墨人,他在家乡设馆授徒,泽被乡里,精心研学《易经》,所著颇丰。被青岛土著胡家村人尊为“十世祖”“胡三太爷”。他留下的名言“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在青岛地区广为流传。2017年,胡峄阳的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 因种种原因,胡峄阳的专著当时未曾刊刻,仅存其稿,直到胡氏卒后三百年,才由其十世孙胡鹏昌在北平印行。胡鹏昌十分注重先祖历史资料的收藏、整理出版,出资刊印《易经徵实解》五卷、《胡峄阳先生遗书》十部四册等多部著作,使其流传于世。</p><p class="ql-block"> 胡鹏昌在家乡出巨资建学校,筑堤坝,泽惠乡亲,口碑极佳。1951年胡鹏昌病逝,他的密友、时任青岛市副市长的张公制率各界人士亲临胡府吊唁,并题写挽幛“典型还在”。</p> <p class="ql-block"> 胡鹏昌的女儿今年98岁高龄,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精神矍铄,几十年前的往事仍能娓娓道来。胡老太曾任青岛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年轻时还当过青岛市职工女篮队长,当年《新民晚报》、《羊城晚报》都有过报道。她的儿子李良骥是青岛少年篮球赛冠军得主青岛二中队主力成员,后从内蒙省队退役,回青岛铁路局退休。青岛真不大,李良骥儿子竟与我女儿同班,我女儿说她同学也是个篮球高手。看来,基因确实是能够遗传的。</p> 昔日的33号 <p class="ql-block"> 1937年买下33号的毛紫石是一位富商,山东胶东人,豪爽仗义,善交际,会经营。他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说一口流利英语,在岛城洋行业生意做得很大。当年33号院中桂花飘香,墙头爬满蔷薇,月形水池中锦鳞游弋 。1958年毛紫石被打成右派,房屋被征用,毛家被迁往异地。</p> <p class="ql-block">“强麦”下午5点半开门纳客,白天大门紧闭。</p> <p class="ql-block"> 33号门外的“强麦啤酒”是啤酒爱好者的必到打卡地。开业于2012年的“强麦”老板是一位美国小伙“大壮”,因喜爱中国的长江黄河,自己起了个中文名“江河”。他在青岛生活多年,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夫人李老师曾在家里教授英语,我朋友的孩子跟她学过。据说“大壮”现正在美国市郊自建别墅。</p><p class="ql-block"> 所谓“强麦”其实是一种强筋小麦,我国1990年开始培育品种,至今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四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强麦啤酒”堪称岛城自酿啤酒的元老,被网友们誉为自酿圈的“天花板”、“扛把子”。小店面积不大,店内杂物凌乱无序,却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文艺范十足。这里没有酒肴,只有几颗花生米,人们来这里喝的是“情怀”。“强麦”的特点物美价廉,它的“酒彪子”套餐四种口味,最叫座。这里每天顾客盈门,其中不乏外国友人,周二特价日更是爆棚。</p><p class="ql-block"> “强麦”的优势还在于地里位置,它坐落在岛城文化氛围浓郁的黄县路上。每天夜幕降临,自华灯初上,至半夜三更,三五好友,在百年前修建的马牙石路旁,或坐或立,啜一口清凉啤酒,吐一口喷香浓烟,看眼前俊男靓女,或高谈阔论,或窃窃私语,那感觉怎一个“爽”、“飒”可言!</p> <p class="ql-block"> 胡鹏昌在31号一直住到1951年病逝,此后便将房产卖给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于是,这个院住进了几位海洋科研界的“大咖”。 </p><p class="ql-block"> 刘瑞玉(1922-2012)河北乐亭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1946年进入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1950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工作近半个世纪,78年起任海洋所副所长,197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发表甲壳动物分类学和生物学论著72篇(部),海洋生态学论著65篇(部),海洋生物资源论著40篇,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是首个获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的亚洲科学家。</p> <p class="ql-block"> 马绣同(1912-1999)河北平乡人,我国著名海洋贝类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元老、生物标本馆创建者之一,对贝类尤其是腹足类有深入的分类学研究,精通标本采集和管理,是该领域大师级高级工程师,曾获得竺可桢科学奖,《光明日报》和《青岛日报》都曾整版报道过他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徐凤山(1930-2022),中国著名软体动物学家,命名了多个物种,如中华汉利石鳖、南沙伴溢蛤等、他还发现过多种新物种,如中华团结蛤、中国滑蛤等。他编写了《中国海产双壳类图志》,以图文形式系统描述了我国辽阔海域分部的916种双壳类软体动物。他还参编《现代海洋科学黄渤海软体动物图志》记录黄渤海区域492种软体动物。</p> <p class="ql-block"> 孙国玉教授,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是海洋所海带养殖小组成员,与同事一起研究的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推动了中国海带养殖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海带养殖大国。孙国玉1958年被打成右派,平反后以教授身份退休。。</p> <p class="ql-block"> 何义朝研究员,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究专家,是张福绥院士助手,在张院士带领下,创建了自然苗场构建技术,率先将贻贝育苗工程化,推动了我国贻贝养殖业的发展。还引进了美国海湾扇贝和墨西哥湾扇贝,促进了我国扇贝业的发展。他参与的科研项目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所在的团队还获得过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诸多奖项。</p><p class="ql-block"> 31号还住过姜元希、徐梅青、郑树栋等行政、科研人员。</p> <p class="ql-block"> 心血管内科专家、青岛市立医院院长李培昌也曾在31号住过。李培昌毕业于青岛医学院,曾任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副院长,市立医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李培昌曾去美国进修,《青岛日报》有过报道,称其是第一个出国进修的医生。曾在核心刊物发表过《人造生物心脏瓣膜置换术21例报告》,心脏直视手术后脑损害的高压氧治疗体会》等有分量学术论文。</p> <p class="ql-block"> 1939年日本商人坂野看中29-31号地块,欲强行建房居住,胡鹏昌据理不让,几经交涉,胡与坂野各分一半,坂野在29号盖起一座非对称、不完整、甚至有残缺感的日式小楼。 </p> <p class="ql-block"> 当年岛城婚纱摄影界的领军人物、圣瓦伦丁影楼老板胡顺兴曾在29号住过。他从蒙古路的一间路边小店干起,几年后便在延安二路婚纱一条街崭露头角,并迅速崛起,在市内建起二十余个连锁店。并在胶南王台占地2000亩,建成“中国婚纱第一庄园”。圣瓦伦丁以年收入近千万的业绩,成为岛城甚至省内婚纱摄影行业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有几次较大规模的聚会都在圣瓦伦丁举办。大家普遍反映良好,特别在庄园乘车游览景点,观赏珍奇动物,品尝农家饭菜,留下了美好印象。</p><p class="ql-block"> 但正是这个“中国第一庄园”让胡顺兴遭遇滑铁卢,折戟沉沙。因投资失误,债台高筑,据说他旗下企业共欠债近1、7亿,他无力回天,终于不堪重负,以一种惨烈的方式结束了生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县路35号建于1928年,二层楼房有阁楼,红瓦坡屋顶,花岗岩筑基,正立面有仿罗马柱式。房子主人是红色资本家、招远玲珑金矿总经理曲运鸿,这座楼是他自己设计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曲运鸿(1894-1982)山东招远人。1924年,20岁从大连工程学院毕业后成为招远金矿日语翻译,后担任总工程师、总经理。1931年原矿主去世,曲运鸿全面接管金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领金矿和胶东特委秘密筹集、输送35万辆黄金,极大地缓解了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的财政困境。</p><p class="ql-block"> 1948年,他将玲珑金矿全部交给了政府,当时参与交接的中共中央委员乌兰夫对他说:“金矿虽然收了,但股票和设备还是你的。”他说:“为了建设新中国,我愿把金矿全部无偿交给共产党的政府管理。”因此被政府授予“开明绅士”称号。</p><p class="ql-block"> 曲运鸿夫人于淑明是一位1942年从事地下工作的老革命。1946年被任命为中共青岛市委社会科领导下的特支地工组组长。为了保护家人,她与曲运鸿离婚,曲留给她一批黄金、银元,她全部用于营救被捕的同志。留给她的三处房产,也都变卖充盈了地下工作经费。在她的带领下,六个子女都参加了革命,被誉为“红色革命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35号还住过岛城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牛锡珠。牛锡珠1965年毕业于青岛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任青岛贝雕厂设计员、设计室主任、副厂长。1980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深造。历任青岛画院专职画家、创作部主任,中国美协会员,青岛市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山东画院特聘高级画师。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多福作品先后被文化部选送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古巴、韩国、法国等国展出,并被所在国使馆和美术馆收藏。2002年,牛锡珠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p> <p class="ql-block"> 37号是黄县路最西端的院落,与龙口路搭界。院里的小楼是一栋二层带阁楼的独栋,花岗岩筑基,淡黄色墙面,大斜面红瓦屋顶上有长方形的老虎窗。小楼的正门处有6级花岗岩石阶,6根石柱支起门廊,门廊上方当年是一个方形的露台。露台的斜上方有一面山墙,山墙上面有圆形气窗,气窗的周围是花岗岩的石饰。</p><p class="ql-block"> 这座楼于1935年3月竣工,原房东据说解放后去了海外。有资料显示,37号曾经是成立于1939年5月15日的“青岛新民会”的参事公馆。“青岛新民会”是一个先后由伪市长赵琪、姚作宾任会长的彻头彻尾的汉奸组织,37号遂成为了日本侵略者在青岛进行殖民统治的重要场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 37号大门面向龙口路,与我龙口路的家只隔两个院,所以对它印象颇深。我最早的记忆这个院是1958年金口路办事处为解决无业居民而建的一个制药厂,这个厂后来发展成青岛市百强民营企业,中国医药制造业纳税百强企业黄海制药厂。当年黄县路制药厂对面马路边上,堆放着麻袋盛着的红药水、紫药水空瓶,调皮的小学生放学走到那里,经常偷出几个,摔向地面,听响取乐。看门大爷闻声赶出来,孩子们一哄而散。</p> <p class="ql-block"> 制药厂搬走后,市南政协,市南工业局,市南工业总公司,市南经计委,市南区工业公司供销经理部,市南区金属材料公司,市南区法院司法鉴定中心等先后在此办过公。改革开放后,有一段时间这里“城头频换大王旗”,先后挂过丰源物资集团纺织品公司、国兴经贸公司、丰源实业有限公司、金泰龙商贸有限公司、鑫丰源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蒂森达商贸有限公司、广开源节能科技公司、《青岛文学》编辑部、等各种牌子。</p><p class="ql-block"> 37号院内西墙处有一座二层附属楼,边门开在龙口路上,门牌是“龙口路27号”。这里曾开过澡堂“金龙泉浴池”,只是时间不长就关门了。后来要开饭店,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都准备好了,不知为什么没开起来。</p><p class="ql-block"> 后来37号成为市南区医院黄县路门诊部,2011年7月改建为“江苏路街道黄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今,我们都叫它“诊所”。可能因为离青医附院很近,人们还是习惯去青医看病,所以这里平时总是很清静,没有一般医院的那种嘈杂。</p> <p class="ql-block"> 黄县路不同于其他老街的特色是树多,而且是挂牌的古树多。4号104岁的雪松,15号114岁的银杏,100岁的桂花,17号104岁的两棵银杏等。</p><p class="ql-block"> 古树带着历史,没有古树的老街,便没有了沧桑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黄县路的西端与龙口路相连,有意思的是,“龙口”本来是“黄县”下属的一个乡镇,如今“黄县”这个行政建制却被“龙口”“吞并”,没有了。但我坚信,“黄县路”不会消失,这条路上风格各异的百年老楼依然会矗立如初,这些楼里悲欢离合的百年故事依然会世代流传。</p> <p class="ql-block"> 如今,黄县路、龙江路、大学路,一面墙“火”了一条街,一条街“火”了一座城。但是,光有创意盎然的饮品店,光怪陆离的彩绘墙,远远不够。还有许多打破同质化,让网红街迭代升级的创意可以挥洒。比如,在有名人有故事的院落,留出一方名人简介的空间,让游人在享受新潮缤纷的视觉冲击的同时,领略悠久绵长的历史厚重。</p><p class="ql-block"> 如何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中,让老街传承文化,焕发青春,让游人对这条街、这座城有更完整的认识,恐怕是城市经营管理者一道不可回避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期盼,这条建在青岛开埠的发端地青岛村的百年小巷,在新老文明、新老观念的碰撞中,生生不息,永葆青春不老。</p> <p class="ql-block">(本文中黑白照片均引自薛晨钟先生的《青岛摄影老街巷》,谨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