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欢喜‖说说我家乡的大尖山

黄先标

<p class="ql-block">  编者按:黄欢喜老师创作的《说说我家乡的大尖山》一文在《桃渚文学》公众号发表后,在家乡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与喜爱。为让更多朋友了解桃渚镇大尖山的历史渊源与秀丽风光,特将此文转发至美篇平台,以期进一步宣传家乡美景,让“国家级桃渚风景名胜区”的美名传播更远。</p><p class="ql-block"> ——编者 黄先标</p> <p class="ql-block">①大尖山又称蛟巉山,位于临海市桃渚镇高才村(即原大岙村,非小岙村),现在大岙、小岙两自然邻村合并称高才村。大尖山海拔425米,是当地第二高山峰,因山高大而峰尖而得名。也因其突兀凌空,有“上白岩,下高巉”之俗誉(桃渚镇车头村白岩山高506米,为第一高峰)。</p> <p class="ql-block"> ——大尖山的山体概况视频——</p> <p class="ql-block">②大尖山总体上是南北走向,东西两面,与周遭起伏山脉蜿蜒相连。西麓是家乡繁衍生息地,东麓临东海,有红脚岩渔港与已迁徙的原蒲兰头村。</p> <p class="ql-block">③山峰东面的峰坡上有天然屏障式元宝状的坦谷地。乾隆十二年(1747年)始建立佛教寺庙,因其地处海拔较高,常年云雾缭绕的环境,时人取名为“云雾寺”。其朝向为坐西朝东,山门现存对联是:大海慕尖山胜景美,清香溢古刹风光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进行重修,辟有大殿三间,南北两侧厢房共五间。相传清彭玉磷将军曾经过此地,赐予宝匾一块,于文革时期流失。后因殿宇年久失修完全倒塌,直至1988年在村老龄委牵头、市佛教委的支持下,历时三年对云雾寺进行重建,恢弘三间大殿,设南北其两侧共有厢房八间,寺庙占地面积约五百平方米。大殿供奉释迦牟尼,两侧观世音、文姝、普贤、地藏王分立,十八罗汉随之。大殿北侧三间二层楼房是老爷殿,底层奉有平水大王、娘娘、土地爷,南侧有食堂餐厅。1999年浙江省书法家周逸仙老先生携同仁亲临云雾寺并书联“天边仙佛 乐逍遥 驾云飞腾,民间苦海似逐浪 迷雾生涯”赠寺留念。</p> <p class="ql-block">  ——大尖山的云雾亭——</p> <p class="ql-block">【云雾亭,烟雾绕崇山石径遐思泰岳,波涛颂胜迹云帆可到蓬瀛】</p> <p class="ql-block">④山上有佛寺,自然有僧人“青灯古卷伴长夜”的修炼与主持,自然有老僧的顺寂,因此寺的边上也有先僧的坟茔留下。他们虽然脱离红尘,但免不了上下山化缘或云游四方,出坡山间地头,因此这条通往山下的蜿蜒的山道修的比较稳妥。再加上祖祖辈辈砍柴伐薪上上下下的踩踏与维修,这条盘旋的山路相当地道。有散石铺筑的、有凿岩连通的、有山石砌级的、有缓坡平拓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整条山道蜿蜒起伏,缓急相间,宽窄有度,转弯自然。途中有大石块卧边,供行人驻足小憩、为樵夫释担蓄力以前行。沿途路径且有村民共识点:山脚下起步不远处有“花坟岗头”,进入山坳有“软腰”,过了半有“棺材坞”(路边有一块如同棺材样的卧石),登上陡直的梯道时称其“高回”或”百步峻”,登顶了称“岗头”。这些共识点能为相互询问的村民,提供劳作家人到达的经点信息,让人放心有数。过去那年头,山柴是村民的重要燃料,逢年初闲季,砍柴是村民们的首要大事。起初是集体按劳力上山砍柴,抽签挑回家,后来才有按山脚(这里的脚是量词,十角(量词)合一脚,按人口核定),分块到户自行砍伐(不准砍树)。所以正月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上上下下,早早暗暗,迂回辗转。一代接一代的长期踩踏,山道光滑,路途开阔,无荆棘横斜逸出,无杂草夺路,算得上山间正道。</p> <p class="ql-block">  ——大尖山的云雾寺——</p> <p class="ql-block">【云雾寺,大海慕尖山胜景美,清香溢古刹风光艳】</p> <p class="ql-block">⑤家乡一般山体的植皮归属,大多是住山哪一面就管那一面,然而大尖山的东面是海,蒲兰头村又是童燎水库移民的新村,所以大尖山的所有权基本上都属于高才村。这样一来这条山路就更热闹了,既有西坡砍柴的上下,又有东坡的翻山越岭的来回,因此这条山道所经磨踩踏的痕迹更有历史的厚重感,它的光滑与坚实全是历代村民的劳作与信徒朝山进香踩踏出来的,当然也有本村少数修行者自觉修葺的功劳。过去,“铺路造桥大有功”,老一代善人是深入人心的,他们会在最闲的正月初一自发修路行善。</p> <p class="ql-block">⑥大尖山”岗头”,非普通意义上低矮而平顶的山头,只因此处是连绵山脉中平坦如水牛背光秃的一段山体,岗上建有 ”云雾亭”,是一黄姓村民自愿出资兴建,从此光顶突显了风光,村民仰望以记之,游人可依栏观光歇脚。这里既是登尖峰的起点,也是歇脚蓄力下东、西两面山路的起点。至此驻足可回首览村庄全貌,觅自家炊烟,遥望远方村落,看夕阳悠悠西下;转身可畅揽茫茫东海风光,港区新貌,时,凉风扑面,顷刻汗醒(汗液蒸发了)。倘若清晨登临,则旭日东升,海天温红,冉冉喷薄,霞光万千,晨光沐浴,气象一新,赓续登高,步履轻盈。</p> <p class="ql-block">⑦登顶前行,路依山梁而上升,沿大尖山峰东面山坡拾级而上,少迂回多斜坡,起伏跌宕直达云雾寺。寺有围墙,内有天然水池,方正开阔,置身寺中颇有平地之感。门前有梯田状长满杂草的零星不规则的地块,亦有潺潺山水径流。两侧山崖围拱,后有尖峰耸峙,前有青山大海,风雨无恙,。春夏云遮雾罩,秋冬天高气爽,选此地利筑寺庙,不知出自哪位先辈、风水高人的慧眼。</p> <p class="ql-block">——在大尖山顶峰看东海日出——</p> <p class="ql-block">⑧从寺两侧能爬至峰顶,峰顶有角钢构建的军事监测雷达装置,围而不能就近。过去设有木结构的三脚架测量标志(觇标)我们童年时都称大尖山“三脚码”。峰顶的西面(朝村庄一面)有近百米的缓坡,至坡沿是断崖式悬崖峭壁,立足峰顶看不透彻,临近峰顶处,有一条长长的石砌战壕通往东北向山头的碉堡(遗址尚存)。解放初曾经有国民党的绥靖队在此剿匪,不明地理的外地土匪在枪声和喊杀声下,径直奋力往下逃遁,急奔至边缘难以收脚,众人坠崖而死,老辈村民记忆犹深。峭壁与下面的山崖形成沟谷,家乡人俗称之“界河”。这“界河”在大集体时代成为社员们劳作的“时间标”.因为山崖壁立,东升的太阳光会在界河间不时推移,当阳光照到壁脚,正是日当空十二时左右,常常会以日影计时,收工”上洋”.。有时社员会提醒埋头苦干的队长说:”日头都快晒到’界河’脚了,还不上洋啊!”大尖山在我们家乡还当作”晴雨标”。每当山尖云雾缭绕,山峰忽隐忽现时,人们就说,大尖山“带帽了”近日有雨。村民们自然会在农事上作适当的安排与准备,每每征兆,总是征果吻合。所以大尖山在过去能为没有钟表、没有天气预报的村民们提供识时、识天气功能是得天独厚的。</p> <p class="ql-block">⑨大尖山临老村的山麓,开过二十多年的石板仓,村民们赚了不少钱,富了一批人。石板远运上海,杭州,普陀山等地。临海长城、紫阳街、隆兴寺、东湖地面都有家乡的石板,我路过时,总有别样的情感。因为睹物思情,常会想起因开采石板,石粉所造成矽肺的严重危害致死时,后生、中年、老年难以呼吸的惨状,以及因事故丧命、截肢的同龄人。好在1999年前后镇里有了拟开凿”百米大佛”的设想,叫停高才、龙头村的石板开采, 结束了当时不甚明白的生死攸关短命行业。现存的仓塘遗址,常成为影视外景拍摄基地。那里洞窟构连,碧水静影,干湿并存,明晦有致,穿行有道,有”长屿硐天”之潜质,仅尚未开发之自然。</p> <p class="ql-block">——高才(大岙)石板仓塘遗址——</p> <p class="ql-block">⑩当今驴友仰慕的大尖山,是高才村的大尖山,美丽的石板仓遗址是高才村的石板仓。我想以此明示,澄清网上的的不明与误导。过去大尖山人心鼎沸,家家户户云集是开山砍柴的季节,整座山会渐渐被”理发”,山坡、峡谷裸露无遗。现在则满山葱荣青翠,树木挺拔,天然生息。一年四季,春山如笑,秋山霜天红烂漫,期间,登山健身、探险登峰、揽胜观光、拜谒寺庙,呼朋引伴,络绎不绝。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看来山川草木也与人相类,大千世界生生万物恒、短有别,也许嬗变与终极天命也! </p><p class="ql-block">初稿于2025年9月初,定稿于10月1日夜</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黄欢喜,男,临海市退休教师,自由闲适,学诗缀文,守拙戏笔,怡然自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