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隶书新作 · 金其伟《长城赋》 (“每日一品”第2739期)</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我陆续书写过数十幅歌咏中华名胜古迹的长联,其中歌咏长城的就有两幅。但长联书写多是“竖幅”,不宜横写,在室内张挂受到一定限制。2022年8月我书写了河北省诗词联赋家张益禄先生(笔名驿路)撰写的《泰山赋》,才发现“赋作”在讴歌祖国这些宝贵文化遗产方面有不可替代的效果,我就想能书写一幅《长城赋》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在“永远的师院永远的歌”大学校友群里发现校友金其伟经常发一些诗词赋作,深入交流后他转给我自己撰写的《长城赋》。果然文采飞扬,读来令人感慨。但美中不足的是作品赞美长城宏伟壮观上非常到位,却在绵延数千年之久的长城的主要功能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史”与“功”的结合上有些欠缺,应该在历代战事上凸显其功能。于是便把自己的想法毫不隐晦地告诉了老同学。我的想法与他产生了共鸣,我还把自己搜罗的历代围绕长城发生的重要战事素材发给了他。很快他便完成了下面这个新版本的《长城赋》,正文共844字;我用几天时间把它书写了下来,用纸330×97厘米。</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这篇《长城赋》以“长城”为媒,把我们这两位1977年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校门至今40多年来从未谋面的老校友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结成了今天的“文友”!下面就是这篇《长城赋》的原文、我借助AI人工智能编写的解读文章以及我的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武锋(一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 城 赋</p><p class="ql-block"> 文/金其伟</p><p class="ql-block"> 伟哉长城,千载烽扬!凝铁血而成骨,铸精神以为梁。东起鸭绿江畔丹东虎山,西抵嘉峪关外河西走廊,绵延两万一千里,横亘十五省区长。肇东周之纷争,列国筑防以御羌;逮秦统之六合,蒙恬拓土而开疆。汉武拓西,延玉门以护丝路;明廷修固,垒砖石而卫家邦。西连瀚海接云浪,东枕沧溟映日光。蜿蜒若游龙出海,腾跃于千峰万嶂;雄峙如雄狮踞岗,威慑于四境八荒。御敌于国门之外,铁壁铜墙;立威于边域之疆,耀我炎黄。</p><p class="ql-block"> 溯其源也,春秋扰攘,边尘未央。赵筑北塞以拒胡马,燕修东障而防夷羌。秦承旧垒,缀连万里成巨防;嬴政挥策,军三十万镇遐方。堑山堙谷,壁垒绵亘通朔漠;凿石铺砖,烽燧错落照寒江。汉承秦制,拓关塞于河西;卫、霍出塞,驱匈奴于漠北。“以墙制骑”,战术精研安陇右;“凭塞补给”,军资充裕固边防。明季多艰,鞑靼屡犯边墙;九边布防,雄关险隘若金汤。紫塞盐池,内筑高墙外挑堑;内长城线,死守要隘不退让。</p><p class="ql-block"> 观其战也,秦汉铿锵,史册昭彰。蒙恬却胡,七百里疆土无扰;胡人远遁,千群牧马敢南望?卫青跃马,出雁门而扫尘雾;霍去病驰,越焉支而靖边疆。明将守关,屡退蒙骑于隘口;戍卒浴血,常抛头颅于城上。近代风云,倭奴犯我封疆。一九三三,长城浴血抗强梁。喜峰口夜袭,二十九军挥大刀,毙敌三千胆气壮;古北口死守,中华将士抛热血,迟滞敌锋志未丧。虽因国策而功隳,然显民族之刚肠。一九三七,烽火再燃太行。平型关险,两山夹谷设伏网;一一五师,全歼日寇辎重队,捷报传扬震四方。打破“日军不可胜”之谬论,彰显华夏儿女之担当。雁门雄关,贺炳炎率部设伏;黑沟险处,八路军截敌输粮。击毁汽车数十辆,毙伤敌寇五百强。民谣传唱英雄绩,八路威名天下扬。涞源敌后,聂帅建基浮图峪;长城内外,游击健儿逞豪强。沙飞摄影,留“血肉长城”之影像;《义勇军歌》,唤万众同心筑新防。</p><p class="ql-block"> 论其义也,防御无双,护我农桑。由点及线,织就立体防御网;由线及面,保障中原文明昌。关隘兼贸,通商道于遐方。张家口畔,晋商驼队通蒙藏;嘉峪关前,丝路驼铃连西洋。军屯垦殖,拓荒田于河套;边疆开发,促经济之繁昌。今之长城,世界共仰。八七年登遗,列教科文之遗榜;亿万人称颂,为全人类之宝藏。砖石刻千秋史,烽台诉万古殇。试问天下,谁有此磅礴之势,镇山河而永固?谁具此雄伟之象,载文明而久长?</p><p class="ql-block"> 抚城砖以追往,听金戈之回响;凭垛口而远眺,感壮志之满腔。愿我长城永固,历千秋而不圮;愿我华夏永昌,经万载而富强。国泰民安,地久天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附: 金其伟简介</p><p class="ql-block">金其伟,笔(网)名:峰梅,知青。河北乐亭人。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乐亭县诗词协会顾问。 曾任大队副书记(民兵连长)、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河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原河北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曾任县政府团总支书记、县文教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县劳动人事局副局长(党支部书记)、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系统工会主席。精数学、喜英语、好文学、懂皮影、粗知文物古董鉴定。多篇诗词、散文、报道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网络。主编整理出版《乐亭皮影影卷选》、《青云剑》、《五锋会》、《二度梅》、《平西册》、《镇冤塔》影卷三百万余字。</p> <p class="ql-block"> 我心目中的金其伟《长城赋》</p><p class="ql-block"> 武 锋</p><p class="ql-block"> 金其伟校友的《长城赋》以骈赋之体,比较全面地铺陈了万里长城的雄浑气象,在我心目中成就了一篇歌颂长城的文明史诗。</p><p class="ql-block"> 开篇“伟哉长城,千载烽扬”以呼告起势;“凝铁血而成骨,铸精神以为梁”的拟人化表述,奠定了刚健苍劲的基调。文中通过“东起西抵”的空间坐标与绵延两万一千里的数字具象化,构筑起横亘十五省区的立体画卷。历史纵深处,以肇东周之纷争至明廷修固的时序脉络,串联起从列国筑防到砖石垒卫的军事演进。特别值得品味的是“西连瀚海接云浪,东枕沧溟映日光”的地理意象,将长城置于天地经纬之中,暗合《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原型。这种将实体城墙升华为文明图腾的书写策略,使文本既具《水经注》般的考据严谨,又含《离骚》式的浪漫想象,在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的辩证中,完成对民族脊梁的礼赞。</p><p class="ql-block"> 《长城赋》在军事防御的书写中,构建起一套立体的符号体系。城墙的物理防御功能被转化为精神图腾: “堑山堙谷”的工程细节升华为“壁垒绵亘通朔漠”的文明防线;“烽燧错落照寒江”的具象描写,暗喻着永不熄灭的文明火种。这种将砖石防御体系精神化的处理,在明代“九边布防,雄关险隘若金汤”的表述中达到高潮——紫塞盐池的军事工事被赋予“内筑高墙外挑堑”的哲学意味,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屏障。</p><p class="ql-block"> 文本对军事战略的阐释尤为精妙。在冷兵器时代,“以墙制骑”的战术解析,使长城跃居世界文明史上军事工程学的巅峰; “凭塞补给”的系统论述,则展现其兼顾防御与供给的复合功能。</p><p class="ql-block"> 当写到历代以长城为屏障进行的抗战时,二十九军大刀队夜袭喜峰口的壮举,与古代“卫、霍出塞”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使长城从物理防御转化为民族血性的象征。这种将军事功能与精神价值熔于一炉的书写,恰如文本所言: “御敌于国门之外,固我金汤; 立威于边域之疆,耀我炎黄”,最终在蛮夷大炮轰击城垛的现代战争场景中,完成从军事工事到民族精神图腾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当《长城赋》将笔锋转向长城的文明辐射力时,文本呈现出多维度的文化图景。“关隘兼贸,通商道于遐方”的论断,揭示了长城作为文明缓冲带的独特功能——张家口畔晋商驼队的往来,嘉峪关前丝路驼铃的悠扬,构成防御体系与开放体系共生的辩证。这种军事与商贸的双重属性,在“军屯垦殖、拓荒田于河套”的记述中得到具象化:“戍边将士化剑为犁”的实践,使长城成为农耕文明向游牧区域渗透的毛细血管。</p><p class="ql-block"> 文本对长城经济功能的阐释尤为深刻。“边疆开发,促经济之繁昌”的概括,暗合明代隆庆和议后马市贸易的历史真实。当写到“今之长城,世界共仰”时,作者巧妙地将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瑰宝,申遗成功与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并置,形成文明交流的时空闭环。这种书写策略在“砖石刻干秋史,烽台诉万古殇”的结语中达到高潮——长城既是凝固的军事史诗,又是活态的文化基因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义勇军歌”(指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意象引入,通过“血肉长城”的隐喻,将实体城墙升华为民族精神的集体记忆,使文本最终超越地理界限,成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宣言。</p><p class="ql-block"> 《长城赋》的结章以“抚城砖以追往,听金戈之回响”的感官通感收束全篇,将物理触摸与历史回声熔铸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凭垛口而远眺,感壮志之满腔”的抒情姿态,既延续了前文“镇山河而永固”的雄浑气魄,又暗合《诗经》“抚剑夜吟啸”的文人传统。文本最终落笔于“愿我长城永固,历千秋而不圮”的双重祝愿——既是对土木工程的持久性期许, 更是对文明延续性的隐喻。这种将物质遗产与精神图腾并置的修辞策略,在"国泰民安,地久天长"的八字结语中达成圆满,使全篇从军事防御的考据、文明交流的阐发,最终升华为民族精神的永恒礼赞。</p> <p class="ql-block">长城的最西端之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长城的最东端是辽宁的虎山长城</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p> <p class="ql-block">喜峰口长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