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上公盂背,不算到公盂!”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自2020年5月1日那趟未竟的驴行后,便在我心底扎了根。彼时作为“新驴”“弱驴”的我,在公盂背最后一段岩壁前望而却步,看着12位队友踩着临时接上的绳索登顶,心中满是不甘。五年后,2025年10月19日,我带着这份遗憾,与高山训练营的28位驴友再度出发,向着被誉为“华东最后的香格里拉”的公盂岩,开启了一场填补遗憾、邂逅风景的徒步之旅。</p><p class="ql-block"> 决定重走公盂岩时,最先遇到的难题便是“摇人”。一直是周六出发,可我与海大师恰好有事,只能临时改到周日。驴友们各自有生活安排,召集起来并不容易,一番周折后,终于凑齐29人成行,这份凝聚力让我格外珍惜。</p><p class="ql-block"> 上午九点半,车子终于抵达目的地停车场。我对着眼前的场景有些恍惚,记忆里这里似乎并没有规整的停车场,如今却停满了大巴车和私家车。稍作准备后,小哥则负责带队,我来收尾,清点完29人,我们迎着微凉的风出发。阴天的天气格外给力,没有烈日暴晒,只有微风拂过脸颊,这样的好天气,简直是为登山量身打造。</p> <p class="ql-block"> 刚走没多久,一条溪流横在眼前,溪上架着一座古朴的石桥。桥的两侧,两位老人家摆着小摊,售卖山里的农作物——金黄的桔子、饱满的板栗,都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鲜货。我忽然想起2020年那趟行程,当时也在这买过桔子,酸甜的滋味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其他驴队的驴友正围着桔子摊挑选,一个个仔细翻看,生怕挑到不甜的。就在这时,高荣驴友的声音传来:“老板,这桔子我全要了,直接倒袋子里!”那豪爽的口气我忍不住打趣:“高荣,今天这是要给大家发福利啊!”他笑着摆手:“路上渴了能吃,大家分着尝个鲜。”这份随性与热情,正是驴友间最珍贵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我们遇到一个岔路口。右边是溯溪线路,眼下不是雨季,溪水不深,不用湿身就能走;左边则是古道,按照驴友们的习惯,通常会从右边上、左边下,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走右边!”小哥话音刚落,大家便默契地朝着溪畔走去。</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没有规整台阶的原始古道,沿着溪流蜿蜒向前,时而向上攀登,时而向下缓行,时而绕到溪左,时而折到溪右。脚下的石头被溪水冲刷得光滑,不小心就会打滑,大家纷纷拿出登山杖,一步一步走得格外小心。可越是这样“难走”的路,越让人有成就感——每跨过一块巨石,每绕过一道溪流,都像是完成了一次小小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溪水是此行的意外惊喜。它清得能一眼看到底,水底的鹅卵石、游动的小鱼都清晰可见;又静得仿佛凝固了一般,只有凑近了,才能看到水面泛起的细微涟漪。我忍不住停下脚步,弯腰掬起一捧水,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底,瞬间驱散了登山的疲惫。同行的玉环驴友们也纷纷驻足,有人洗脸,有人洗手,嘴里还念叨着:“这水要是能流到玉环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这话勾起了大家共同的回忆——大概二十年前,玉环遭遇大旱,水资源极度匮乏,只能用油轮从温州运水过来。即便经过水厂处理,水喝起来还是带着淡淡的柴油味。那段时间,大家每天都在为找水发愁,这份对水的渴望,早已刻进了玉环人的骨子里。如今看到这样清澈的溪水,难免会生出这样的感慨。</p><p class="ql-block">走过溪流,一片茂密的毛竹林出现在眼前。我心里清楚,穿过这片竹林,就能看到那个破落的村庄。此时我们已经爬了两个小时,体力消耗不小,不少人开始放慢脚步。路上有香香驴友在,一路也不寂寞。路上不时有驴友从山上下来,也有其他队伍的驴友从身旁超越,大多是年轻的面孔,脸上满是对山顶风景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呀?”我拦住一位正准备超越我的美女驴友问道。“我们是龙港的,团队有50多个人呢!前面走了十几个,后面还有不少。”她笑着回答,“早就听说公盂岩是‘华东最后的香格里拉’,这次专门来打卡!”看着她充满活力的样子,我想起五年前的自己,也是这样带着憧憬踏上这片土地,只是当时未能登顶,留下了遗憾。</p><p class="ql-block"> 终于,我们走出毛竹林,下坪村的轮廓渐渐清晰。村子里大多是破旧的房屋,有些屋顶已经坍塌,墙壁上爬满了藤蔓,透着岁月的沧桑;但也有几幢房子被改造成了驴友民宿,外墙刷得干净,墙上贴满各地驴队的旗帜,多了几分烟火气。</p><p class="ql-block">站在下坪村的空地上,抬头就能看到连绵的公盂山,山间云雾缭绕,像是给山峰披上了一层薄纱。眼前的景象美得像一幅画,刚才登山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我原本打算在这里吃午饭——早上出门太匆忙,只买了两个面包揣在包里。可碧海云天张老师却说:“上坪村有农家饭,30块钱一位,人多还能拼桌,比吃面包舒服。”高荣也凑过来说:“我也带了面包,不如一起去吃农家菜,热闹!”大家一拍即合,便朝着上坪村走去。</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坪村的农家乐,里面已经坐满了驴友,我们也围了一桌,说好350元, 吃到一半,我才发现高荣不见了,一问才知道,他竟然偷偷去买单了。“说好的AA制,你怎么又抢先了!”大家纷纷“吐槽”,高荣却笑着说:“难得一起吃饭,这次我请,下次再AA!”这样的小插曲,让午餐多了几分温暖。后来我们才知道,冯锡平带着另外几位驴友在下坪村吃农家菜,他也主动买了单,还点了一只鸡,让大家好好补了补。</p><p class="ql-block"> 饭后,我们按照惯例重整队伍,准备继续向公盂背出发。“1、2、3……28!”报数声落下,我心里一紧——少了一个人!再报一次,依然是28,纷纷拿出手机核对名单。我用微信头像逐一比对,很快发现“清港木木”没在队伍里。他是第一次跟我们团队出行,我没有他的微信,也没有电话号码,只能赶紧通过群聊添加他的微信。</p><p class="ql-block"> 电话接通后,才知道他还在下坪村的农家乐等着。原来,他看到冯锡平等人在农家乐吃饭,自己带了路餐,不好意思凑过去,就在远处找了个地方吃。期间他还拿着杨梅酒过去问大家要不要喝,可当时吃饭的是黄岩的驴友,用台州话跟他说“我们自己有”,他也没多想,就一直坐在远处等。直到接到我的电话,才知道自己跟错了队伍,冯锡平早就吃完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真是不好意思,让大家担心了!”清港木木归队后,一个劲儿地道歉。大家连忙安慰他:“没事就好,第一次来不熟悉,以后跟着大部队走就行。”一场小小的“失联风波”就此化解,也让我们更加留意彼此的身影,生怕再有人掉队。</p><p class="ql-block">解决完人员问题,我们继续前行。走到一个简易凉棚时,程驴友提议:“前面爬公盂背不好带包,我在这里看着,大家把包放在这儿吧!”已经有十几个驴友把包交给了他,我也放心地把包放下,只带着手机轻装上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往前走了没多久,就听到山谷里传来驴友们兴奋的叫喊声,想必是快到公盂背了。走近一看,果然热闹——我们队的几个队友已经在攀爬小公盂岩,而通往公盂背的峡谷拉绳处,有十几个人在排队等候。</p><p class="ql-block"> 我本想先爬小公盂岩,可上面挤满了人,上不去也下不来,只能对着下面喊:“大家互相让一让,慢慢来!”各地的驴友聚在一起,虽然互不相识,但都很有默契地互相谦让,让狭窄的岩壁通道慢慢通畅起来。眼看小公盂岩一时半会儿爬不了,我便转身走向峡谷拉绳处,准备挑战心心念念的公盂背。</p><p class="ql-block"> 此时,拉绳处正有一男一女在尝试登顶。或许是没有经验,他们抓着绳子半天也没往上挪几步,而上面还有两个人要下来,双方卡在中间,进退两难。“先让上面的人下来,你们再上!”下面的驴友们纷纷支招。终于,等上面的人安全下来后,这对男女才在大家的指导下,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了上去。我在下面看得真切,忍不住跟着喊:“抓住绳子,踩稳脚下的石头,别慌!”这短短十几米的路程,他们足足花了十几分钟。</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犹豫要不要上去时,我们团队的祥和、足球黑、菋廖等十几个人也赶了过来。我注意到挂在岩壁上的绳子是湿的,想必是早上有雨水,心里顿时有点打退堂鼓——没有手套,抓着湿绳子容易打滑。可就在这时,足球黑突然问:“谁没带手套?我这里有多的!”“我要!”我立刻举手,像是瞌睡来了遇到枕头,心里满是感激。</p><p class="ql-block"> 轮到我们团队登顶时,大家都有一定的徒步经验,爬起来顺利多了。我抓着绳子,脚踩着岩壁上仅能容纳一只脚的凹槽,一步一步往上挪。上去后才发现,上面的风很大,气温也低了不少,我忍不住裹紧了衣服。祥和驴友站在崖壁上,朝我喊:“快过来,这边能看到好风景!”</p><p class="ql-block">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走过去,发现岩壁上已经站了好几个人,都是其他驴队的。这时,有人从上面下来,是一个脸色惨白的女生,看起来很害怕,前后各有一个男生护着她。“别慌,快到了,再坚持一下!”我们纷纷安慰她,让她慢慢走。</p><p class="ql-block"> 就在大家小心翼翼地交换位置时,老驴卓雪敏突然说自己有点不适,要往回走。我们虽然担心,但也尊重他的决定,叮嘱他注意安全。我前面的是秋分女驴友,她爬得很稳,一点也不害怕,看着她的背影,我也鼓起勇气,加快了脚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段岩壁确实惊险,恐高的人根本不敢上来——岩壁上固定着两条绳子,每隔一米多有一颗钉子,绳子有些松,抓着的时候会晃动;脚下的凹槽很小,只能勉强放下一只脚。最危险的是交换位置时,两个人要在狭窄的岩壁上错开,稍不注意就可能出意外。“如果有人过来,我们要站在绳子接头处不动,让对方从身后过,这样更安全。”祥和驴友的提醒,让我学到了一个重要的登山技巧。</p><p class="ql-block"> 可意外还是发生了——我正跟着秋风往上爬,突然听到她喊了一声“石头!”,紧接着一块四五斤重的石头就掉在了我的右脚背上。一阵疼痛感传来,我心里一紧,幸好我穿的是登山牛皮鞋,鞋底厚,石头也没从太高的地方掉下来,脚没有受伤。我低头看了看下面的万丈深渊,赶紧把石头踢了下去,看着它消失在云雾里,心里还有些后怕。</p><p class="ql-block"> 又往上爬了十几米,终于到了一个平缓的地方,我长舒一口气,总算暂时安全了。就在这时,我看到一男二女在前面的岩壁上纠结——他们想下来,可岩壁上有水,太滑了,不敢动。祥和驴友见状,立刻走过去,耐心地指点他们:“这里踩右脚,那里抓岩壁,慢慢下,别慌!”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放脚的位置。在他的指导下,三个人终于安全下来,不停地向他道谢:“太感谢了,没有你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继续向公盂背的最顶端走去。一路上,总能听到驴友们的惊叹声——虽然我们上来时,下面被白茫茫的云雾笼罩,没能看清上坪村和下坪村的全貌,但云雾缭绕的山峰,别有一番仙境般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到了顶端,我突然想起要系一条高山训练营的飘带,可翻遍口袋也没找到——刚才给其他队友分飘带,已经全部分完了。“我这里还有一条!”菋廖驴友突然说道,从包里拿出一条蓝色的飘带。我接过飘带,小心翼翼地系在岩石上,红色的飘带在风中飘扬,像是在宣告我们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大家快来拍照!”我招呼着队友们,数了数,一共十个人——我、祥和、足球黑、菋廖、秋风、509、小哥、清港木木、西方狼、沈晖。恰好有一位美女驴友经过,我们赶紧请她帮忙拍照。“3、2、1,茄子!”快门按下,十张笑脸定格在公盂背上,五年的遗憾,终于在这一刻圆满。</p><p class="ql-block">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在爬公盂背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刚才上来时只顾着专注攀爬,没觉得害怕,可下山时看着下面深不见底的云雾,风又吹得人站不稳,我心里顿时紧张起来,腿也忍不住想弯。“站直了,别往下看,跟着我走!”祥和驴友在后面提醒我,我深吸一口气,按照他说的做,果然镇定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偶尔忍不住往下看,才发现云雾已经散了一些,能看到下面的村庄和梯田,风景美得让人惊叹。可遗憾的是,我的手机没电了,没能拍下这壮丽的景色。“下次一定要带充电宝!”我在心里暗暗发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到峡谷拉绳处,十几个驴友排队等候,大多数是龙港的驴友,山风吹得更紧了,大家都穿着短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这么冷,会不会失温啊?”有人小声嘀咕。我心里也有些担心,想起登山包里有好几块保温毯,可包放在凉棚那里,只能安慰大家:“再等几分钟就到我们了,应该没事。”</p><p class="ql-block">走到凉棚处,程驴友已经等了很久,看到我们回来,赶紧把包递给我们。“让你久等了,辛苦你了!”大家纷纷道谢,程驴友笑着说:“没事,只要你们安全回来就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11个人结伴下山,刚走没多久,就听到对讲机里传来消息:碧海云天张老师带着第一批驴友下山时,不小心带偏了路,现在还在找正确的路线。“老驴也有失蹄的时候啊!”大家忍不住调侃,心里却很担心。好在没过多久,对讲机里就传来好消息——他们找到路了,已经在往停车场走。</p><p class="ql-block"> 下山的路格外漫长,一直是下坡,走得腿都麻了。沈晖实在忍不住,坐在台阶上不肯走:“我得休息一会儿,腿都不是自己的了!”我们也跟着停下脚步,拿出水喝了几口,缓解一下疲惫。</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傍晚时分,我们抵达了停车场。大家瘫坐在地上,互相分享着登顶的喜悦,也吐槽着下山的疲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