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芦苇

姚华

<p class="ql-block">风吹过,芦苇轻轻摇曳,像一群低语的旅人,在天地间守着一份静默的坚韧。它们站在水边,根扎在泥泞里,头却始终朝着阳光的方向扬起。银白色的穗子在蓝天下闪着光,不张扬,却自有力量。我常想,这不正是生命最本真的姿态吗?不争不抢,却从不退缩;柔软随风,却从未折断。</p> <p class="ql-block">秋日的风带着温度拂过,芦苇泛起金黄,仿佛大地披上了一层旧时光的外衣。它们在风中舞动,影子斜斜地落在湿地上,像是写给季节的一封封无字信笺。那一刻,我听见了风穿过叶隙的声音,沙沙作响,如同岁月的低吟。它们不惧寒霜,也不恋暖春,只在这片土地上,年复一年地生长、枯荣、重生。这种沉默的坚持,比任何喧嚣都更打动人心。</p> <p class="ql-block">阳光洒落,芦苇的穗子由淡黄渐变为雪白,像是被时间轻轻漂洗过。它们在光里微微发亮,仿佛每一根茎秆都藏着微小的火焰。蓝天白云之下,它们不是风景的点缀,而是自然的脊梁。没有繁花争艳,没有高树入云,它们只是静静地立着,用柔韧对抗风雨,用朴素诠释存在。这样的美,不靠张扬,而靠内在的定力。</p> <p class="ql-block">芦苇在世界各地都能遇见,就好象人一样,不过各地的芦苇与各地的人一样生长的环境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品质性格,在新疆,在黑龙江,在江南都会给人不一样的美,从春天的破土发芽到夏日的成长秋季和冬日的一片金黄都会感觉到它独特的美和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大荒的芦苇曾经造纸,编织手工艺术品走向了国际市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芦苇丛里野鸭等各种鱼类和鸟以及花以各种姿态优美的享受大自然给予的温暖,阳光,空气,水。芦苇也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叶用来包粽子,蒸馒头时用的屉布等,给人一种清香,还有的人家用芦苇嫩芽和嫩芦苇节伴凉菜或裹上面用油炸。根可作为药用。另外在芦苇丛里可捡到野鸭野鸡蛋及鸟蛋等,北大荒刚开发建设时期还能捡到大雁蛋,来补充人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在江南的水乡见过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春日里嫩绿如烟,到了深秋便成了金色的海浪;也在北国的沼泽边看过它们挺立在初雪中,枯而不倒,像守卫荒原的士兵。新疆的芦苇粗壮结实,曾被当地人编成席子、篱笆,甚至屋顶;而黑龙江的芦苇纤维坚韧,曾支撑起一个时代的造纸业,漂洋过海,成为异国书页的一部分。它们不只是植物,更是土地的记忆与人民生活的延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芦苇的品格,是包容,是奉献,是逆境中的不屈。它不择沃土,哪怕盐碱之地,也能扎根生长;它不惧风浪,越是狂风骤起,越显柔韧之姿。它把清香留在粽叶里,把温暖藏在蒸笼中,把实用化作日常的点滴。它不说话,却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默默无闻的坚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母亲常用芦苇叶包粽子,她说:“这叶子有魂,裹得住米,也留得住情。”那时我不懂,如今才明白,那清苦的香气里,藏着一种生命的底色——朴素、坚韧、甘于平凡却从不卑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芦苇教会我们的,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活法:在喧嚣世界里保持安静,在风雨来临时学会弯腰,在无人注视的角落,依然活得挺拔而有温度。</p> <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姚华</p><p class="ql-block">美篇文:姚华</p><p class="ql-block">美篇呢称:对世界充满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032884</p><p class="ql-block">美篇配图:照片来自好友陈玉华视频里</p><p class="ql-block"> 致谢提供者</p><p class="ql-block">美篇配歌:歌名</p><p class="ql-block">演唱:致谢网络提供者</p><p class="ql-block">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姚华,1960年6月25日出生,原籍山东省沂南县人,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国际注册高级工商管理师。曾在黑龙江省和垦区大型骨干企业及北京相关企业,学校担任过相关领导职务。</p><p class="ql-block"> 现为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乡村作家终身会员。《兴凯湖微生活》平台特约作家。</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我的父辈们星光灿烂》《难忘青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四团工程连知青(上、中、下)》《致敬北大荒8510农场光荣在党50年的党员们》《五家坡的故事》《我爱海棠花》《十月.回故乡》等200多篇在网络上发表。</p><p class="ql-block"> 1988年农场建场40周年场歌创作者之一《前进八五一0农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