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舍间见智慧,守藏中显坚持——大寨收藏,藏的是历史,守的是精神。

农业学大寨博物馆

<p class="ql-block">各位同仁、各位热爱大寨文化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能和大家齐聚一堂,共话大寨收藏,共品时代精神,我心中满是感慨与热忱。都说“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于我而言,数十年的大寨收藏之路,正是对这两句话最深刻的践行——藏舍间见智慧,守藏中显坚持,我们藏的不仅是一件件承载岁月的实物,更是藏下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守住那份历久弥新的大寨精神。</p> <p class="ql-block">他穿着深色衣裳,头戴白色毛巾是他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整理旧纸,一张泛黄的纸页滑落出来,上面有手写的字迹,还盖着一方红印。字迹已有些模糊,但“农业学大寨”几个字却像被时光特意擦亮,格外清晰。旁边还贴着一张黑白照片,画面里有人站在台前讲话,手里攥着文件,台下坐着许多人,神情肃穆。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那个年代的风声——不是喧嚣,而是一种集体前行的低沉脚步声。</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文件我收了不少,有的写着上级指示,有的是会议纪要,纸页薄脆,稍一用力就会裂开。可正是这些纸,曾被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传阅、圈画、珍藏。我见过一张照片,一位穿中山装的干部坐在会议桌前,眉头微锁,手边摊着文件,身后是整齐排列的参会者。那不是摆拍,而是一个时代认真对待土地、对待粮食、对待人民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藏着“取舍鉴初心,坚持筑匠心”的故事:取舍之间,是对历史碎片的精准捕捉,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定选择;坚持之中,是对初心的守护,亦是对匠心的雕琢,让每一件藏品都成为时光与信念的沉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循着这些藏品的脉络,感受“取舍见格局,坚持定乾坤”的力量——大寨收藏之路,从来不是孤勇的前行,而是对历史的担当,对精神的传承。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让更多人读懂藏品里的大寨,读懂大寨精神里的中国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就让我们正式开启这场关于收藏、关于历史、关于精神传承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有一幅字,我一直挂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 "坚决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字是陈永贵亲笔所书,笔力沉稳,横平竖直,像他这个人一样,不花哨,却有千钧之力。每次看它,我都觉得那不是墨迹,而是一代人用生命写下的承诺。他们不是在写字,是在立誓。</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精致的信封印刷品,红字赫然写着“坚决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底下印着编号和出版信息。纸已发脆,边角卷起,可那股劲儿还在。这不只是宣传,是一种态度,一种“认准了就干到底”的倔强。我常想,现在的人读信息如流水,可那个年代的人,是把一句话嚼碎了、咽下去、化成血肉的。</p> <p class="ql-block">有一张老照片让我久久不能移开视线:三人围桌而坐,一人手持文件,另两人侧耳倾听,墙上挂着一幅画像,下面写着:“这是毛泽东同志创作的大著作《井冈山》就是在这里写的。” 那房间简陋,可气氛庄重得像在举行仪式。他们谈的不是空话,是路线,是方向,是亿万农民的饭碗。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大寨精神”,从来不只是喊出来的,是这样一群人,在这样一间屋子里,一言一语、一笔一划,垒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老人家坐在主席台上望着大家远去的背影,久久不愿离去,他凝视着大家眼眶发热——原来收藏,不只是收物件,更是接住那些快要飘走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那样的会议场景:长条木椅,搪瓷茶缸,墙上挂着红旗,人们正襟危坐,面前摊着文件。没有喧哗,没有浮躁,只有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那种专注,如今已少见。可正是这样的安静,孕育了改变山河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我还藏有一幅宣传画:夕阳下,一位穿军装的人挥手致意,身后是连绵的山峦与燃烧的天空,下方写着“农业学大寨”。整幅画暖得发烫,像一团不灭的火。它不只是一张画,更是一种召唤——让荒山变良田,让穷日子变出希望。那种扑面而来的信念感,今天看来,依然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徽章是我收藏中最袖珍的一类,却最沉。一枚红底金像的徽章,被手摩挲得发亮,人像侧脸庄重,目光坚定。它曾别在多少人的胸口?在田埂上,在会议上,在寒风凛冽的冬日出工路上。它不说话,却比什么都响亮。</p> <p class="ql-block">另一枚徽章上,浮雕人物被放射状的线条环绕,左上角五颗星熠熠生辉,下方是麦穗与红旗。它像一枚勋章,纪念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的奋斗史。我常想,这些徽章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们代表的不是荣耀,而是责任——对土地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心头一热的,是一枚金色纪念章:戴草帽的农民站在田间,身后是麦浪与厂房,象征着农业与工业的并进。那草帽很旧,可那笑容很真。那是属于劳动者的骄傲,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最好注脚。</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枚徽章,金底红字刻着“农业学大寨”,人物侧脸坚毅,眼神望向远方。它被设计得如此庄重,是因为它承载的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段用汗水写就的历史。每次摩挲它,我都觉得,那不只是金属的凉意,还有当年掌心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前些天,我在一本旧册子里发现一页残纸,泛黄的纸上写着几行字,上方盖着红印,最下方一行醒目的黄字写着“农业学大寨”。纸页脆弱,可那五个字像钉子一样扎进我的心里。它让我想起那些年,人们如何把一句话当成信仰,如何用肩膀扛起一个时代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的一处广场上,我见过一座巨大的红色雕塑,上面刻着“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顶端是金灿灿的麦穗与火焰。阳光照在上面,整座雕塑像在燃烧。那一刻我站在它面前,忽然懂了:有些精神,不会老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照亮后来的路。</p> <p class="ql-block">我还有一方小印,刻着“建伟藏珍“线条古朴,力道内敛。它不是大寨的直接见证,却与那个时代的精神同频——建的是伟业,藏的精神。我们收藏的,从来不只是物件,而是那一股子不服输、不认命、不放弃的劲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年,我收过文件、照片、徽章、手迹、宣传画,也听过无数老者讲述当年的故事。每一件藏品,都像一块拼图,拼出一个时代的轮廓。而我渐渐明白:藏,是为了不忘;守,是为了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寨收藏,藏的是历史,守的是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