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孩子习惯太不好了”、“我的孩子太叛逆,我们管理不了了”、“孩子现在遇到什么事情都回避,一点担当也没有”、“我的孩子一点信心都没有,怎么说都没有用”、“孩子的脾气一点就着,太冲动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自己的孩子,每个家长都有很多的遗憾,因为孩子离自己心中的目标还有差距。当然,家长更多地是无奈,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家长,对孩子已经形成的行为习惯及性格等问题头疼不已。当然也有一些家长甚至以自己的易怒、情绪不稳定、无安全感等问题是受原生家庭影响为由,认为自己已经这样了,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所以只能要求孩子改变了。</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么说?</p><p class="ql-block"> 第一,人的认知不是不能改变,而是有些人不想改变而已。</p><p class="ql-block"> 原生家庭的影响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行为,有些情绪体验大部分来源于早期的生活经历。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卡特尔、华生等都做过大量的研究,中国的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解释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的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我就这样了,我没有办法改变”是很多家长固守自己教育观点、坚持自己教育行为的理由,哪怕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些倔犟的家长大多是认知水平较低的家长。现实生活中,认知水平低的人具有典型的表现,例如习惯性反驳,这种人他们愿意反驳别人,愿意和别人唱反调,这种行为背后的语言就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所以认知水平低的人不是不能改变,而是不想改变,即一个家长是否能够改变自己的教育观点取决于他自己是否想改变。</p> <p class="ql-block"> 第二,认知调整法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行动。</p><p class="ql-block"> 认知调整法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在多年实践中,我发现,在孩子来找我咨询时使用认知调整法的效果非常好,但是用这种方法与家长沟通效果却不如孩子。换言之,孩子的认知更容易改变,他们非常愿意接受合理的分析与建议,家长相比来看,更加固执。</p><p class="ql-block"> 家长不愿意接受建议是与中国家庭的特点有关。我国的家庭通常是“捆绑式”的,或者呈倒三角排列,或者呈正三角形式排列。也就是说中国的家庭教育非常愿意走极端,要么孩子至上,排在金子塔顶端,孩子可为所欲为。要么家长控制欲极强,孩子被排在了最底端,家长要控制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这两种方式共性的弊端是限制了孩子内心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认为正确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平等排列,家长与孩子之间互相尊重对方的心理感受,因为无论孩子多大,无论家长多么愿意付出,人的共性是需要被尊重。所以,严格上来讲,孩子不需要被简单地教育,而需要被恰当地提醒。这种平等排列、互相提醒的关系才能培养出有独立思想、感恩心理、正确价值观的孩子。自己体验并承担”。</p> <p class="ql-block"> 家长们对孩子有自己的要求,愿孩子能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奋那么,家庭教育已经“夹生”了,家长如何调整自我?</p><p class="ql-block"> 第一,要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自己的哪些性格、情绪和行为等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哪些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有一位完美型人格的家长在了解了自己的特点后经常提醒自己和孩子:“妈妈有些强迫症,你可不要学妈妈,做事尽力即可。”“老师,我有点追求完美,所以您帮我判断一下孩子近阶段的状态是正常的,还是她遇到了问题”。</p><p class="ql-block"> 所以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要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自己的不完美和解。</p><p class="ql-block">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因为自己对原生家庭的抱怨给孩子带来的负能量与焦虑。所以无论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自己,我们都应该和过去的成长环境和解,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只有这样,才能有稳定的情绪,才能为孩子提供乐观、向上的成长环境,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威力巨大。斗,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衷心期盼您在给孩子提希望定规矩的同时,也尽可能的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不断学习新知识和理论,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第三,要肯于承认自己的不当观念与行为,要肯于改变自己。</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家德韦克提出了成长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做事情不容易放弃,在困难面前更愿意坚持,更容易接纳与转变。</p><p class="ql-block"> 成长型思维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每个人的“必需”品质。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成长型思维,家长就必须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足、坚持向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向转变。家长要相信孩子的心理弹性,相信孩子的成长能力。</p><p class="ql-block">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家庭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家长的认知。所以无论何时,只要家长认识到,并带着真诚向孩子走近一些,孩子内心会慢慢向家长靠近,行为上会逐步调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做高认知水平的父母,拿出与高认知相匹配的行动,才能跟得上孩子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家庭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家长的认知。所以无论何时,只要家长认识到,并带着真诚向孩子走近一些,孩子内心会慢慢向家长靠近,行为上会逐步调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做高认知水平的父母,拿出与高认知相匹配的行动,才能跟得上孩子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编辑:宫晓楠 于 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初审:宫晓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复审:王维国 王延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终审:孟令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