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英雄足迹,铭记长征精神

东白山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3日下午三点半,我们从康定出发,踏上了前往泸定县城的旅程。一路上,车窗外的风景如诗如画,但我们的内心却早已被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所吸引。17点18分左右,我们抵达了泸定丽景酒店。顾不上旅途的疲惫,我们迫不及待地前往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地方,去寻找那些红军英雄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天色尚早,阳光洒在河面上泛起粼粼波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桥梁静静卧在青山之间。桥上红灯笼随风轻摆,像是在低语那段烽火岁月。两岸古意盎然的建筑错落有致。排成长长参观行人,摇摇晃晃的行走在泸定桥上。有人驻足拍照,有人默默凝望。当我走过泸定桥后站在桥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那不是喧嚣,而是一种沉静的力量,在提醒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曾承载过怎样的生死较量。</p> <p class="ql-block">远处山谷间,一座红色的高速公路桥正在建设中,如巨龙般跨越深谷,与下方古老的铁索桥遥相呼应。一边是现代工程的壮丽,一边是革命记忆的深沉。这两座桥,一新一旧,像是时间的两端在此交汇。当年红军用血肉之躯抢通的通道,如今已被钢筋水泥稳固连接,可那份“飞夺”的勇气,却从未被岁月冲淡。</p> <p class="ql-block">飞夺泸定桥,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一场惊心动魄的关键战役。1935年5月29日,红军在这里书写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当时,红军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国民党军队妄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将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而红军若不能迅速渡过大渡河,就将陷入绝境。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中革军委果断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大渡河水奔腾不息,浑浊的浪头撞击着岸边岩石,发出轰鸣。河岸两侧林木葱茏,山势陡峭,一眼望去便知此处地势险要。当年红军就是在这般天险之中,选择了最不可能的道路。他们没有退路,唯有向前。这河水咆哮了八十多年,却始终没能淹没那二十二位勇士攀着铁索前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西岸与东岸之间,古桥相连,两岸建筑飞檐翘角,色彩鲜明,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桥下水流湍急,桥上人影穿梭。我缓步走过,脚下是坚实的木板,而当年,这里只有十三根冰冷的铁索。敌人拆走了桥板,妄图以天险阻挡红军北上。可他们低估了一支信念如钢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古镇依山而建,青瓦屋舍层层叠叠,一条小河穿镇而过,居民安然生活,孩童嬉戏于巷口。谁能想到,这片宁静的土地,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场之一?如今的安宁,是无数先烈用脚步丈量出来的,用生命铺就的。</p> <p class="ql-block">安顺场渡口,红军曾试图渡过大渡河,但渡船太少,水流湍急,架桥更是不可能。而敌军的追兵正步步紧逼,形势万分危急。中革军委负责人于5月26日在安顺场渡口召集刘伯承、聂荣臻、林彪、罗荣桓、罗瑞卿等开了一个小会,研究全军渡过大渡河的问题。经过商议,他们作出了迅速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并部署了红一方面军的行动。由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率领的干部团主力为右纵队,仍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后,沿东岸北进赶向泸定桥。万一和主力红军会合不了,则由刘、聂带着部队到川西开创局面。由林彪带红二师,一军团团部和五军团为左纵队,沿大渡河西岸赶向泸定桥。安顺场到泸定桥三百二十里,限定三日内到达。</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也是一次极限行军的挑战。红军战士们在崎岖的山路上日夜兼程,他们翻山越岭,穿越密林,忍受着饥饿和疲劳。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必须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夺下泸定桥。在行军途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随时应对敌人的袭击。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硬是在短短三天内,完成了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河边的古建筑群静静伫立,人群聚集在桥头,有的低头默念,有的举起相机记录。山林环绕,河水奔涌,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又遥远。我仿佛看见那支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的队伍,正从风雨中疾行而来。他们不是为了风景而来,而是为了生存,为了信仰,为了一个民族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的小镇灯火初上,游客在广场上漫步,笑声随风飘散。这安宁的夜晚,正是当年红军用命换来的黎明。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回音里。那些沉默的山峦,见过太多悲壮,也见证着今日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当红军到达泸定桥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倒吸一口凉气。泸定桥是一座由十三根铁索组成的吊桥,桥身摇摇晃晃,桥板已被敌人拆掉,只剩下光秃秃的铁索。桥下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河水咆哮着,仿佛随时都会将人吞噬。对岸,敌人的火力严密封锁着桥面,枪林弹雨不断射来。</p> <p class="ql-block">古镇静卧山间,河流蜿蜒如带,屋舍沿坡而建,绿树掩映。这里没有战火,只有岁月静好。可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中国革命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我们今日的“漫步”,是他们当年用“冲锋”换来的权利。</p> <p class="ql-block">山崖上的雕塑巍然矗立,轮廓刚毅,像一位无名英雄的侧影,凝望着大渡河的方向。下方刻着简短的文字,记录着那场战役的日期与意义。风从山谷吹过,拂过石碑,也拂过我们的心。英雄或许无名,但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山河。</p> <p class="ql-block">但红军战士们没有丝毫畏惧。他们迅速组织起突击队,准备发起强攻。22名勇士手持冲锋枪,背着马刀,腰缠手榴弹,攀着铁索,向对岸冲去。他们一边爬,一边躲避敌人的火力,一边还要忍受着铁索的剧烈晃动。子弹在他们身边呼啸而过,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一步步向对岸靠近。</p> <p class="ql-block">河谷深处,雕塑倾斜而立,与奔腾的河水形成强烈对比。它不追求完美对称,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就像那场战斗,不靠装备优势,不靠地利人和,只靠一股“一定要过去”的信念。这种精神,比任何坚固的桥梁都更持久。</p> <p class="ql-block">在突击队的掩护下,后续部队也陆续攀上铁索,加入了战斗。他们一边铺设桥板,一边向敌人发起攻击。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红军终于成功夺下了泸定桥。这场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的企图,为红军北上抗日开辟了通道。</p> <p class="ql-block">雕塑上的头像棱角分明,金属质感在阴云下泛着冷光。那是一张属于时代的脸,坚毅、冷峻、毫无犹豫。他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那段历史中的每一个无名战士。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用行动写下了最壮烈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站在泸定桥上,望着那十三根铁索,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红军战士们的呐喊声。桥下,大渡河水依旧汹涌澎湃,但如今,它已不再是天堑,而是见证了红军英勇无畏的丰碑。在红念馆里,只有三名英雄的雕像,但他们却代表着无数为长征胜利献出生命的红军战士。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牺牲。</p> <p class="ql-block">通往纪念碑的台阶宽阔而庄严,两侧树木挺立,如同列队的士兵。抬头望去,碑身高耸入云,背后是连绵青山与湛蓝天空。一步一步走上台阶,脚步越来越沉,心情也越来越肃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的大门静静矗立,红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蓝红相间的墙体庄重而不失温度,绿植环绕,仿佛在守护一段不容忘却的记忆。走进这里,喧嚣远去,唯有让后人深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