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全杰‖走进武陵山

丁振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 进 武 陵 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丁全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应田德明和杨克友老战友的邀请,我带着妻子和洛阳老战友李玉民一起,于 2025 年十月一日驱车前往湖北省的来风县。 </p><p class="ql-block"> 自打添加了田德明和杨克友老战友的微信以后,几乎每年的法定节假日,他们都会发微信邀请我去他们的老家走走。因为忙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老战友的邀请一直没有兑现。他们的意图很明确,就是想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老战友们能见上一面,叙叙旧,找回当兵时的那些感觉。他说:“我们都这把年纪了,再不见一面,这辈子恐怕就没有机会了!”邀请非常恳切,话里透岀一些无奈和悲凉,那份诚恳痛切的情感让人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 田德明和杨克友的老家,处在鄂湘渝交界处,是土家族的主要聚集地。从地图上看,湖北省向西的凸出部分,仿佛鄂省伸进渝界的一只脚,而来风县的辖区就在这只脚上,且是湖北省海拔最高的县治。想象中,这里群山环抱,给人的第一感觉,似乎偏僻而又荒凉。</p><p class="ql-block"> 老战友李玉民退休前是洛阳市石油化工厂的一名司机,出差在外面的时间多,生活经验丰富,能够科学安排好每一分钟。他知道国庆长假出行的人多,容易堵车,所以凌晨四点就从洛阳出发,五点多便到达郑州,然后我们一起南下。</p><p class="ql-block"> 小车在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上驰骋。尽管车速已经达到每小时 120 公里,但面对遥远的路途,仍然觉得太慢太慢。金秋十月的一幕幕画面从车窗外一闪而过,一望无际的丰收景色,使人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因为要去看望老战友,所以当兵时的一幕幕画面就自然而然的在我脑海里浮现。</p><p class="ql-block"> 1972 年底,绿皮火车咣当了一天一夜,把我拉到了太行山下。放眼望去,缺乏植被覆盖的岩石,形态各异,有的呲牙裂嘴,有的袒胸露乳,令人不寒而栗。我生在平原,长在平原,没有见过山,只有在雨后的傍晚,天空突然放晴,站在空旷的田野里北望,遥远的天际线边,影影绰绰能看到绵延起伏的山峦,老一辈说那山叫老北山,后来读了些书以后,才知道他们眼里的老北山就是著名的伏牛山。</p><p class="ql-block"> 北方的山和南方的山完全不一样。南方雨量充沛,山上植被茂盛,一年四季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看着舒服。北方雨量少,山上植被覆盖差,属于枯山,看上去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太行山就属于这一类型。</p><p class="ql-block"> 因为入伍以前,满脑子的大城市,柏油马路,明亮的路灯……可是眼前的一切事与愿违,令我心灰意冷。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久而久之,便生出一些颓废。偶尔情绪低落,心情郁闷时,就会借题发泄情绪 : 这鬼地方!</p><p class="ql-block"> 当兵是快乐的,集体生活很幸福,近百十号人在一个锅里吃饭,既热闹又开心,能让你忘记一切忧愁和烦恼。有趣的是,我们这些来自三山五岳的小青年,大部分带着家乡原汁原味的方言、方音,乌里哇啦,叽哩咕噜,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这些语言交流起来,说者费神,听者费劲,表达者往往憋得满面通红,急得满头大汗,对方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尽管部队讲究整齐划一,要求讲普通话,然而,普通话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的。好在都是小青年,头脑活泛,接受新生事物快,在生活中他们根据各地方言的习惯发音,渐渐地就能悟出对方的真正意图。</p><p class="ql-block"> 回忆那些峥嵘岁月,最让我揪心的就是紧急集合,因为第一次紧急集合出了纰漏,从此留下阴影。新兵下到老连队以后,就进入年度的常规军事训练,紧急集合是训练科目之一。号音一响,每根神经就开始紧张,黑暗中手忙脚乱地摸索着穿好衣服,然后开始打背包。我懂得,兵贵神速,攻其不备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部队能够拉得出,走得动,关键在一个“快”字。要想达到这种水平,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在“练”字上下功夫。别看就那么两竖三横,没有适应战时的心理素质和娴熟技术,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老兵身怀绝技,心闲气定,只见背包带上下翻飞,片刻功夫,一个棱角分明的背包就打好了,而且总是提前新兵一步。</p><p class="ql-block"> 老兵熟练的打背包动作,简直就是一场顶级表演秀,新兵看得眼热。当兵的谁甘心落后?跟不上训练步伐,不能找客观原因,只能怪自己。为了尽快地掌握打背包这门技术,我这个笨鸟,就得加点“小餐”——睡觉前提前十分钟打开被子练习打背包,一遍又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周时间,水平大幅度提高,用秒表卡时间,费时竟和老兵不相上下。 </p><p class="ql-block"> 嘟嘟——小车清脆的喇叭声打乱了我的思绪,抬头一看高速路边的指示,已经进入湖北省境界。</p><p class="ql-block"> 跨过宜昌的长江大桥,继续向西南,就钻进了大山的怀抱。望着绵延起伏的山峦,我知道,当年日本鬼子占领宜昌后,因为这道天然屏障,没敢向前迈出半步,在我的眼里,这里的路难行,一点不比蜀道逊色。抬头看了看路边的指示提醒,每小时限速 80 公里,我笑了,对李玉民说,这么大的车流量,就是让你跑,你也跑不起来呀!我掏出手机查了一下,宜昌距离来风县城 330 公里,小车现在正行驶在“沪渝”高速上面。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驶出了沪渝高速,来到了“恩来”高速,只见路边巨大的广告牌子上写着“武陵山欢迎你”的字样。我看了一下百度,眼前这座城市应该是恩施州。</p><p class="ql-block"> 令我惊讶的是,这段路基本是出了隧道就上桥梁,有些隧道竟长达十多公里。一路上钻了多少个隧道,过了多少桥梁已经记不清了。下午六点半左右,我们来到了老战友为我们提前预订的酒店。</p><p class="ql-block"> 田德明和杨克友就住在来风县城,预计我们下午的六点左右能够到达,车到酒店的时候,他俩已经在酒店门前等候。</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那一刻,顿感岁月沧桑——当年,我们在太行山下军营相聚的时候,发密如云,黑如墨汁,如今是两鬓斑白,稀疏无几。田德明老战友激动地说,我离开老连队已经有 49 个年头了!我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兴奋,急忙迎合着 : 是的,快半个世纪了。我们退伍以后,天各一方,杳无音信,谁也没有想到还有机会见面,谁也没有想到再见面。世事难料,我们都已年过古稀了,今天还能在这儿见上一面,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我在琢磨,常言说,时间能冲淡一切,可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那些愣头愣脑的小青年,现在已经满头银霜,个个熬成了爷子辈,但只要提起当兵的那些战友,那些往事,仍然记忆犹新,谁也没有把谁忘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p><p class="ql-block"> 大山深处还有唐芝月和向代全两位老战友,见到他们,这次来风之行才能圆满画上句号。吃过早饭,就向大山深处挺进。去大山深处的道路与湖南省的龙山县城擦肩而过,田德明说,去河那边看看,算是到湖南省了。湖北省的来风县城和湖南省的龙山县城只隔着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桥,把本不属于一个行政区域的两个小城紧紧地连在一起。这是我一生见过挨得最近的两个城市,有鸡鸣听两省之说。听老战友说,当年修这座桥的时候,来风和龙山各出大桥造价的一半。</p><p class="ql-block"> 小车在大山深处颠簸,时而顺着山梁盘旋而上,时而在峡谷里穿行,十点左右来到了唐芝月居住在山顶的家——几间屋架结构的土屋,掩映在青松翠竹中。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而出,这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p><p class="ql-block"> 唐芝月复员后,在村支书这个位置上干了近二十年。他积极从上级争取资金,组织山民从山脚修了近 5 公里的柏油路直通山顶,在地方留下很好的口碑。</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后的再相逢,我俩四目对视足足有半分钟。我说:“你不认识我了吗?”片刻,他说,“你变了!”我说,“你没有变?”他哈哈大笑起来,这笑声和几十年前在部队那德性一个样,蕴含着爽快与纯朴。</p><p class="ql-block"> 出发之前,田德明老战友已经把电话打给了唐芝月,中午在他家吃饭。当我们到他家的时候,他妻子已经在忙碌着安排饭菜。中午两个火锅,一个是野蘑茹炖腊肉,一个是鸡块炖山野菜,另外还有几个炒菜,他把自己酒泡野果的坛子搬出来说,管够。我指着眼前这一桌子饭菜对李玉民说,纯天然的,是大山的馈增,在城市里掏多少钱也吃不来。我们嚼着美味佳肴,喝着土家人自己酿造的烧酒,穿越时空的隧道,奔向上世纪七十年代,寻找当兵时的那些共同话题,仿佛年轻了许多。不胜酒力的我,一杯下去就晕乎乎的。</p><p class="ql-block"> 中午饭后,站在大山之巅,眺望群山,目之所及皆是绿意,仿佛能洗净心灵尘埃。</p><p class="ql-block"> 见到老战友们很高兴。高兴不完全是战友们的热情好客,重要的一条是他们日子个个过得殷实,生活舒心快乐。田德明复员后赶上了中国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招生,毕业后分配在县政府大院上班,杨克友复员后去了发电站工作,唐芝月在农村支书这个位置上一直干到退休。现在他们儿孙绕膝,无忧无虑的安度晚年,我想,这应该是人生最好的结局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生活,挑战无处不在。面对人生这个大课题,如何调整心态,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才是生命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大山养育了一代代土家山民,一代代土家山民用真诚呵护着大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他们的信仰和追求,正好迎合了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十月三日,我们踏上返程。 头天晚上对两位老战友说,我们明天早晨 5 点出发,你们不要来送了,就此握手告别。</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为什么,离开大山已经几天了,我的脑子里仍然萦绕着那挺拔的青松,俊秀的翠竹,以及青松翠竹下掩映的土屋……</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丁全杰(男),河南省邓州市人,又名小辣椒。爱好文学,喜欢阅读,偶有短篇在地方文艺上露脸。不虚伪,不炫耀,乐于把身经的事和感受写成文字与大家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