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江吟处是吾乡</p><p class="ql-block">西塞山前听涛声</p><p class="ql-block">——记“诗韵长江·经典诵读”里的黄石回响</p><p class="ql-block">口项兆金文/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深秋的风掠过西塞山巅,当暮色中的长江泛起粼粼波光,10月的黄石,正以最深情的姿态,拥抱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诗韵长江·经典诵读”活动的颁奖礼与文艺展演在磁湖之畔磁湖大剧院落幕,可那些回荡在江面上的声音、流淌在诗句里的深情,却像长江的浪花一般,久久不曾停歇。</p><p class="ql-block"> 我仍记得活动启幕时的震撼。一曲《西塞山回响》在夜色中奏响,低沉的铜管模拟着江水拍岸的轰鸣,清脆的弦乐勾勒出诗人远眺的怅惘,骤然响起的打击乐里,竟藏着金戈铁马的旧梦。闭上眼睛,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西塞山:张志和驾着一叶扁舟,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苏轼站在江边,叹“大江东去,浪淘尽”。而睁开眼,舞台上的灯光与江面上的月光交相辉映,台下观众屏息凝神,连呼吸都怕惊扰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哪里是一场演奏,分明是黄石用音符,为长江写就的一封情书。</p><p class="ql-block"> 这场“情书”的背后,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觉醒。谁曾想过,这座以青铜淬炼、铁矿轰鸣闻名的工业重镇,会成为长江流域文化对话的舞台?早年间,黄石的名字总与“工业摇篮”绑定,人们记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斑驳矿道,记得华新水泥厂的百年窑火,却少有人提及它与长江的诗意联结。可当“诗韵长江”的构想落地,黄石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他们把主场选在西塞山,让工业遗存的锈迹与诗词的墨香撞个满怀;他们组织专家从浩如烟海的典籍里,挑选出200余首长江诗词,编撰成《诗韵长江——长江诗词精选》,让书页间的文字,成为青少年触摸长江文化的桥梁;他们邀请长江流域10省市的5000余名诵读爱好者,以声为笔,在江风里写下对母亲河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决赛那天的市老年大学,更是成了声音的盛宴。9岁的孩童穿着汉服,奶声奶气却字字认真地念着“朝辞白帝彩云间”,眼里闪着对长江的好奇;71岁的退休职工握着话筒,声音里带着岁月的沧桑,将“孤帆远影碧空尽”读得满是人生的沉淀。最动人的是即兴诵读环节,选手们随机抽取古诗,几乎没有思考的间隙,便能伴着江风吟出诗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长江诗词从来不是书本里的铅字,而是刻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随口吟出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当评委念出金银铜牌诵读人的名字时,台下的掌声与江面上的风声交织在一起。那些从5000人中脱颖而出的“声音使者”,捧着证书的手微微颤抖,眼里闪着泪光。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省市,说着不同的方言,却因为长江诗词走到一起,用同一种深情,诉说着对母亲河的热爱。而黄石,这座曾经的工业重镇,也在这场活动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它不再只是“炉火照天地”的工业符号,更成了“诗与远方”的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 展演环节的情景剧《西塞诗魂》,更是让全场观众湿了眼眶。舞台上,张志和、刘禹锡、苏轼、黄庭坚四位诗人的身影缓缓走来,他们穿着古装,手持书卷,在江风里吟着自己写西塞山的诗句。当“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吟诵响起,舞台背景上忽然浮现出今日西塞山的航拍画面:白鹭在江面上盘旋,江涛拍打着岸边的岩石,远处的工业厂房与古寺相映成趣。古今画面的重叠间,我仿佛看见千年前的诗人与今日的黄石人隔空对话——他们都爱着同一条长江,都守着同一份文脉。</p><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时,已是深夜。我沿着长江步道慢慢走,江风里还飘着《黄石放歌》的旋律:“西塞山前白鹭飞,长江从我家门前走过……”路边的路灯照着江水,泛起细碎的光,像撒了一地的星星。不远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轮廓在夜色中隐约可见,华新1907文化公园的灯笼还亮着,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p><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想起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说的那句话:“文化自信不是固守传统,而是能够以开放姿态参与文明对话。”黄石做到了。它没有因为工业城市的标签而自卑,反而用长江诗词为笔,在千年文脉的画卷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它让我们看见,工业的厚重与诗歌的轻盈可以共存,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活力能够交融;它让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诗,只要眼里有江,每一座城市都能找到自己的文化坐标,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文脉的传承者。</p><p class="ql-block"> 江风又起,卷起岸边的落叶,也卷起我心中的万千感慨。这场“诗韵长江”的盛会虽然落幕了,但那些回荡在江面上的声音、流淌在诗句里的深情,会像长江的水一样,永远奔涌向前。而黄石,这座被长江滋养的城市,也会带着这份诗意,在文化传承的路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因为它知道,大江吟处是吾乡,文脉赓延,便是最好的远方。</p><p class="ql-block">特赋诗二首:</p><p class="ql-block">七律·观“诗韵长江”颁奖展演</p><p class="ql-block"> 西塞山前雅韵流,长江千载入吟眸。</p><p class="ql-block">五州才俊声传意,百首诗词墨载秋。</p><p class="ql-block">矿冶遗风融古调,管弦新曲伴飞舟。</p><p class="ql-block">今朝共奏山河赋,文脉赓延誉九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鹧鸪天·记“诗韵长江”决赛盛况</p><p class="ql-block"> 十省英才聚石城,诵读经典动江城。</p><p class="ql-block">即兴拈诗显真趣,逐鹿登台见赤诚。</p><p class="ql-block">铜绿古,矿痕青,诗魂漫与大江行。</p><p class="ql-block">金声玉振传千里,不负长江万古情。</p><p class="ql-block">(10月21日于黄石市文化传媒集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