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与生灵的视觉盛宴

高原之舟

2025年10月11日至16日,海东摄影团队的六名成员自驾游踏上了一场横跨海西的深度探索之旅。从冷湖经过大风山再到俄博梁,从恶魔之眼到哈拉湖,他们用镜头记录下雅丹地貌的壮美、野生动物的灵动,以及高原生态的奇迹。<br> 俄博梁雅丹与哈拉湖是此次行程的核心地标。我们到达俄博梁雅丹已是下午,利用低角度光线捕捉雅丹群被晨光染成金红的瞬间,团队在此拍摄了雅丹群与日落的共舞——当最后一缕阳光斜射在风蚀柱上,岩层纹理如刀刻般清晰,队员们用广角镜头或无人机定格了这一“火星地表”的魔幻场景,晚上,队员们兴致勃勃拍摄雅丹星轨,银河等,一直到夜晚十一点左右才准备返回,由于不熟悉沿途道路,转来转去,上来下去,煞是可笑,最后到达目的地已经是清晨2点多啦。<br> 冷湖盐田的纯白盐滩与碧蓝湖水形成强烈对比,队员们用无人机拍摄到盐田中倒映的云影与正在建设中的旅游画面如抽象画般简洁有力。<br> 黑独山与胭脂山吸引团队深入拍摄。往返观光车将他们送至山脚,黑色砾石覆盖的山体在夕阳下泛着金属光泽,与远处雪峰形成冷暖色调的极致对比。<br> 石油小镇是团队对工业遗迹的深度探索。废弃的钻井平台与生锈的油罐成为绝佳的构图元素并成为《时光的对话》典范。<br> 在青海海西柴达木盆地的G315国道黄瓜梁段,隐藏着一处被称为“土星环”的秘境。这里特殊褶皱的雅丹地貌形成巨型环形结构,与土星环的视觉形态高度相似,被当地人称为“茫崖怪圈”。使用无人机选择顺光角度并保持400-500米飞行高度,可完整捕捉环形地貌的立体层次。这片由地质运动与风蚀共同雕琢的奇迹,在无人机视角下宛如星际穿越的科幻场景。<br>茫崖恶魔之眼(艾肯泉)是行程的视觉高潮。团队站在观景台俯瞰直径十余米的泉眼,硫磺矿物质在泉周沉淀出橙黄与墨绿的环状纹路,宛如一只镶嵌在戈壁中的“恶魔之瞳”。<br> 在油沙山广袤的土地上,一台台磕头机有序排列,宛如钢铁巨人般坚守岗位。它们日夜不停地上下摆动,每一次起伏都似在向大地虔诚叩拜,汲取着深埋地下的黑色“血液”。机身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属光泽,与周围褐黄的油沙山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独特的工业画卷。我举起相机或无人机,捕捉着这充满力量感的瞬间。磕头机有节奏的律动,仿佛是大地的心跳,诉说着石油人的奋斗与坚守。镜头里,它们不仅是冰冷的机械,更是能源梦想的承载者,在这片荒芜之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br> 哈拉湖作为高原秘境,我们一行早晨8点从德令哈出发,沿途经过柏树山,翻越雪山,穿越峡谷。行程中,野生动物的偶遇成为最大惊喜。不时看见岩羊在山间奔跑嘻嘻,时而观望远处的行人,时而低头吃草,时而跳跃……狡猾的藏狐是高原上的“方脸猎手”,以独特的国字脸和眯眯眼成为动物界的“表情包担当”。冬季厚实的黄褐色皮毛与腹部白色毛发形成鲜明对比,蓬松的灰色尾巴末端点缀着白色。作为昼行性独居动物,它们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其95%的食物源自高原鼠兔与小型啮齿类,偶尔捕食旱獭或鸟类,甚至会尾随棕熊“捡漏”逃逸的鼠兔,其生存智慧与适应力成为高原生态系统的鲜活注脚。<br> 下午我们终于到达了免费开放的哈拉湖,是我们得以近距离接触这片未被过度开发的净土。由于天气原因,遇见大风,队员们没有拍照,进入朋友介绍的蒙古包,开始生火炉,烧开水,来一桶,吃的津津有味。旁晚时分大风逐渐变小,我们开车出去到草原寻找藏原羚,远远看见羊群正在饮水,队员们用长焦镜头捕捉到一只只羚羊抬头张望、奔跑的瞬间,眼神中透着对世界的懵懂好奇。<br> 在返回的途中经过乌图美仁黑石山,其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地处柴达木盆地西部边缘,是高原戈壁中罕见的黑色砂石地貌奇观。其山体由黑色火山岩与风化沉积物构成,经亿万年风蚀形成连绵起伏的雅丹群,与周边金黄戈壁、湛蓝盐湖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里不仅是地质探险的天然课堂,更因独特的“泼墨”地貌被誉为“地球的月球表面”。山间散落着风蚀石柱、孤峰等微地貌。自驾者可沿315国道深入腹地,在黄昏时分捕捉光影与黑色山体交织的魔幻场景,感受西北无人区的苍凉与壮美。<br>  六天的行程,我们用镜头收藏了海西的冬日史诗——从雅丹的锋利线条到盐湖的柔美曲线,从野生动物的野性生命力到哈拉湖的纯净与团结峰的巍峨庄严。当最后一缕夕阳沉入西山之际,我们返回了家。<br> <h1>1.俄博梁雅丹</h1> <h1>2.大风山雅丹</h1> <h1>3.恶魔之眼</h1> <h1>4.胭脂山与黑独山</h1> <h1>5.冷湖石油小镇</h1> <h1>6.土星环</h1> <h1>7.乌图美仁胭脂山与黑山</h1> <h1>8.冷湖盐田</h1> <h1>9.冷湖油沙山磕头机</h1> <h1><br></h1> <h1>10.哈拉湖</h1> <h1>11.黄鹰</h1> <h1>12.野牦牛</h1> <h1>13.岩羊</h1> <h1>14.藏狐</h1> <h1>15.石眼</h1> <h1>16.俄博梁环境人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