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朱棣死于榆木川,但大明真正的皇帝,其实只当了19天!(下)》

云鹰

<p class="ql-block">  史海钩沉《 朱棣死于榆木川,但大明真正的皇帝,其实只当了19天!(下)》</p><p class="ql-block"> 7、当杨荣和海寿换上快马,不眠不休,日夜兼程地赶回北京,将朱棣的死讯和那口沉重的锡桶,一并带到太子朱高炽面前时,这位在不安中等待了十几天的储君,先是抱着杨荣的手臂放声痛哭,继而,整理衣冠,对着这位风尘仆仆的臣子,行了一个深深的大礼。</p><p class="ql-block">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若没有杨荣在前方那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操作,自己此刻面对的,恐怕就不是父皇的灵柩,而是叔叔朱高煦的叛军了。</p><p class="ql-block"> 八月,朱高炽在杨荣等人的辅佐下,顺利登基,是为明仁宗。</p><p class="ql-block"> 他登基之后,立刻颁布了一系列与永乐朝截然不同的新政。他下令停止了劳民伤财的下西洋活动和所有不必要的土木工程,叫停了对外用兵,将首都迁回南京(虽未完全实行),并大规模地平反了建文、永乐两朝的冤假错案,释放了无数被囚禁多年的政治犯。</p><p class="ql-block"> 这位在位仅仅十个月的皇帝,用他的仁政,为饱受战争和严苛统治之苦的大明王朝,注入了一剂宝贵的“休养生息”的良药。史家将他和他儿子朱瞻基的统治时期,合称为“仁宣之治”,这是整个明代国力最强盛、政治最清明的时期之一。</p><p class="ql-block"> 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杨荣在榆木川的那个决定。</p><p class="ql-block"> 然而,朱棣留下的权力斗争的幽灵,并未就此散去。宣德元年(1426年),仁宗朱高炽登基不满一年便猝然长逝,其子朱瞻基即位。汉王朱高煦认为,他那个“乳臭未干”的侄子,绝不是自己的对手,于是发动了他策划已久的叛乱。</p><p class="ql-block"> 但他错了。他错估了侄子的果决,更错估了杨荣等人为这个新政权所奠定的稳固基石。</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宣宗朱瞻基,没有丝毫的犹豫。他采纳了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的政治盟友)的建议,御驾亲征。当皇帝的龙旗出现在乐安城下时,朱高煦的叛军,几乎是一触即溃。</p><p class="ql-block"> 投降后的朱高煦,被废为庶人,囚禁在紫禁城内。然而,这位骄横一生的亲王,并未就此认命。</p><p class="ql-block"> 一次,朱瞻基前往探视,他竟故意伸脚,将自己的亲侄子、当朝皇帝绊倒在地。</p><p class="ql-block"> 这个极具羞辱性的举动,彻底点燃了朱瞻基心中的怒火。他下令,用一口重达三百斤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力大无穷的朱高煦,竟硬生生顶着铜缸移动。朱瞻基见状,眼神中杀机毕现,命人在铜缸周围堆满木炭,点燃烈火。</p><p class="ql-block"> 凄厉的惨叫声,从铜缸内传出,响彻宫廷。最终,这位曾经战功赫赫的汉王,被活活烤死在铜缸之中。</p><p class="ql-block"> 这场惨绝人寰的叔侄相残,以一种近乎酷刑的方式,为朱棣开启的“靖难”时代,画上了一个血腥而决绝的句号。它向所有潜在的宗室藩王,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嫡长子继承的秩序,神圣不可侵犯。挑战它的人,下场只有一个。</p><p class="ql-block"> 8、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二十五年后,即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明王朝爆发了立国以来最耻辱的“土木堡之变”。</p><p class="ql-block"> 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效仿曾祖父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的军队团团包围,数十万京营精锐全军覆没,皇帝本人也被生擒活捉。</p><p class="ql-block"> 消息传来,举国震动。人们不禁会想,如果朱棣的铁血政策得以延续,如果大明始终保持着对外扩张的凌厉攻势,这场国难是否可以避免?</p><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正是朱棣的五次北伐,沉重打击了蒙古的鞑靼部和阿鲁台势力,才间接导致了西部的瓦剌部乘机崛起,最终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他一生征讨,试图用武力一劳而逸地解决边患,却为子孙埋下了更大的祸根。他用一场篡逆换来了皇位,也让他的子孙后代,不得不时刻面对来自宗室内部的叛乱幽灵。</p><p class="ql-block"> 回望1424年的那个夏天,在榆木川那惊心动魄的十九日里,杨荣的所作所为,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拯救一次皇位继承危机。他以一个文臣的智慧和超凡的担当,强行将一个迷信暴力、依赖个人威权的帝国,拉回到了“文治”与“制度”的轨道上来。</p><p class="ql-block"> 这或许未能阻止二十五年后,因皇帝的愚蠢和宦官的专权而导致的土木堡之变,但它却为大明赢得了之后近百年的内部稳定与社会繁荣。杨荣等内阁大臣所奠定的“文官政治”的基石,在英宗被俘、国家危亡的关头,支撑起了整个王朝,使得于谦能够力排南迁之议,打赢北京保卫战,避免了北宋靖康之耻的重演。</p><p class="ql-block"> 朱棣的帝国,是他用剑与火铸就的。但真正让这个帝国得以在惊涛骇浪中延续下去的,是杨荣在那十九天里,用笔、用谋略、用一个弥天大谎所守护的秩序。</p><p class="ql-block"> 流星划过夜空,瞬间的光芒足以照亮大地。而杨荣,就是那颗在帝国最黑暗的时刻,划过天际的流星。他不是皇帝,却在那十九天里,行使了皇帝的权力,承担了皇帝的责任。他是一位真正的、无冕的帝王。</p><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杨荣传》</p><p class="ql-block"> 《明太宗实录》</p><p class="ql-block"> 《明仁宗实录》</p><p class="ql-block"> 商传著,《永乐大帝:朱棣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p class="ql-block">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p><p class="ql-block"> 编辑:云鹰</p><p class="ql-block"> 来源:史海千秋客</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