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一缕133】以心为灯,在生死边缘书写生命赞歌——读《打开一颗心》有感

黄老师🌸

<p class="ql-block">【书目】《打开一颗心》</p><p class="ql-block">【作者】[英]斯蒂芬·韦斯塔比 高天羽 译</p><p class="ql-block">【版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p><p class="ql-block">【字数】18.3万字</p><p class="ql-block">【页数】328页</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目序号】2025第83本</p><p class="ql-block">【用时】3天</p><p class="ql-block">【读后感】</p><p class="ql-block">当手术刀划开胸腔,当心脏在手术台上微弱搏动,斯蒂芬·韦斯塔比用五十个年头、12000颗心的救治经历,在《打开一颗心》中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心外科手术台前的生死画卷。这本书绝非单纯的医学纪实,而是从专业、人文、生命哲学多个维度,奏响了一曲关于爱、奉献与生命韧性的交响乐。</p> 专业维度:外科艺术的极致呈现 <p class="ql-block">韦斯塔比作为顶尖心外科医生,在书中展现的专业素养令人叹服。他将心脏手术比作“在风中走钢丝”,每一次操作都容不得丝毫差错。从“乙醚厅”里早期心脏手术的探索,到“再生的心”中对人工心脏技术的突破,他用通俗却精准的语言,拆解了心外科手术的复杂逻辑。读者能清晰看到,每一次成功的手术,都是医学知识、临床经验与临场决断力的三重共振。他记录的不仅是手术步骤,更是一代代心外科医生在“打开一颗心”的过程中,对医学边界的勇敢拓展——那些超越影视剧的“真实传奇”,是专业精神浇筑的生命奇迹。</p> 人文维度:医患之间的温情纽带 <p class="ql-block">在冰冷的手术刀与复杂的病情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贫民窟男孩”在绝境中抓住生的希望,“起死回生的朱莉”在鬼门关前被医学拉回人间……韦斯塔比笔下的患者,不再是病例上的代号,而是有着喜怒哀乐、家庭羁绊的个体。他会为患者的康复喜极而泣,也会因无力回天而深夜难眠。这种对患者的共情,让医学有了温度。书中没有刻意渲染的煽情,却在“无名女子”的遗憾、“致爱丽丝”的慰藉里,让我们看到医患之间超越技术的信任与牵挂,那是人性之光照进手术室的温暖印记。</p> 生命哲学维度:在生死叩问中寻找价值 <p class="ql-block">手术台是生死的十字路口,《打开一颗心》也因此成为一本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辨录。当“两颗心的男人”靠着人工装置延续生命,当“电子人克拉克”在电池维系中拓展生存边界,我们不得不思考:生命的长度与质量如何平衡?韦斯塔比在书中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却用一个个案例引发我们对生命尊严的思考——即使生命以“多米诺心脏”般脆弱的姿态存在,只要有呼吸、有希望,就值得医学全力以赴,就值得个体勇敢绽放。他说“要忘记那是爱和奉献的源泉”,可恰恰是他对每一颗心的敬畏与执着,诠释了生命最本真的价值:在有限中创造无限,在绝境中守望奇迹。</p> 结语 <p class="ql-block">合上书页,仿佛能听到心脏有力的搏动声。斯蒂芬·韦斯塔比以心为灯,在手术台前的方寸之地,照亮了生命的幽暗与璀璨。《打开一颗心》不仅让我们看到医学的伟大,更让我们读懂:每一次“打开”,都是对生命的礼赞;每一次“缝合”,都是对希望的坚守。在生死的博弈中,人类以智慧、勇气与爱,书写着永不落幕的生命赞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