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博物馆游记(下)

鹿鸣呦呦

<p class="ql-block">从这里拾级而上,二楼展厅静静陈列着军垦先辈们亲手打造的劳动工具——坎土曼、木犁、纺车、草床……每一件都带着泥土的气息和岁月的温度。墙上泛黄的照片里,是风沙中的身影,是地窝子里的灯火,是那个一穷二白却热血沸腾的年代。站在这里,仿佛听见了铁锹翻土的声响,看见了战士们挥汗如雨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坎土曼,这把融合了铁锹与锄头功能的农具,曾是新疆大地上的开垦先锋。军垦战士用炮弹皮和废铁反复锻打,一锤一锤敲出希望的形状。他们扛着它,在戈壁滩上划出第一道犁沟,把荒芜踩在脚下,把绿洲种进沙砾。这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精神的延伸——战天斗地,寸土必争。</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一台老式纺织机静静伫立,齿轮虽已静止,却仿佛仍能听见当年“咔嗒咔嗒”的节奏。那是八一毛纺厂的第一代机器,曾纺出新疆第一缕棉纱。旁边陈列着一吨酒海、乌拉播种机、莫合烟机,还有粮油厂自制的肥皂切块机。这些粗糙却充满智慧的设备,记录着从无到有的创造历程,也见证了一代人如何用双手把荒原变成家园。</p> <p class="ql-block">他们不只是开荒种地,更是在书写历史。共和国农垦史上的多个“第一”在这里诞生:第一条毛条、第一张书写纸、第一块机制糖……这些成果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无数次失败重来。展墙上的红色展板一字排开,像一串闪光的足迹,标记着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荣耀时刻。</p> <p class="ql-block">走进那段岁月,眼前浮现的是沙漠边缘的帐篷、割来的芦苇搭成的窝棚、深埋地下的地窝子。那时的兵团人,住的是“地下房”,吃的是粗粮野菜,却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投进了新疆建设。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安家,却怀揣着最宏大的梦想——在这片荒凉之地,建起一座新城。</p> <p class="ql-block">为了支援建设,军装从一年一套改到两年一套,单衣减半,口袋从四个裁成两个,最后连衣领、帽檐都省去了。展柜里那几件旧衣,补丁摞补丁,颜色斑驳,却像一面面旗帜,诉说着什么叫“节衣缩食为家国”。那不是贫穷的印记,而是奉献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件缀满296块补丁的军大衣。它静静地躺在展台上,像一段凝固的历史。当年开荒时,袖子磨破了就剪成短袖,裤子烂成渔网就剁掉变短裤。这件衣服,穿的不是体面,是坚韧;留下的不是时尚,是信仰。</p> <p class="ql-block">另一件军绿色皮袄挂在暗色墙前,领口袖口早已磨得发白,毛边微微卷起。它曾抵御过天山脚下刺骨的寒风,也裹着战士在深夜开会、学习、守夜。如今它不再保暖,却依然让人感到炽热——那是人心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长廊尽头,“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徐徐展开。一面墙上,数百张黑白肖像整齐排列,每一张脸都带着青春的光。她们响应号召,从湘江畔奔赴戈壁滩,唱着歌出发,越走越荒凉。可她们没有退缩,而是把根扎进了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三年间,八千多名湖南姑娘成了边疆女兵。她们穿越荒漠,住进地窝子,吃着高粱玉米,却在号声中迎着晨曦去烧荒。夜深人静时,思乡的泪水悄悄滑落,可第二天,她们依旧挺直腰杆,开拖拉机、学俄语、教书育人,把青春种在了天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她们最终成了新疆的第一代女拖拉机手、翻译、医生、教师……也成了兵团的第一代母亲。她们像红柳一样顽强,像白杨一样挺拔,在风沙中开出生命的花。有人说她们是雪莲,有人说她们是胡杨,但更多人称她们为“戈壁母亲”——因为她们不仅建设了边疆,更孕育了未来。</p> <p class="ql-block">红色封面上写着“三湘女兵满天山”,那是对一段传奇的致敬。雕塑中的她们目光坚定,怀抱婴儿,身后是辽阔的戈壁与巍峨的天山。她们的故事,不只是迁徙,更是扎根;不只是奉献,更是传承。</p> <p class="ql-block">金茂芳,这个名字刻在了时代的记忆里。她是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是第三版人民币一元纸币上那个驾驶铁牛的女性原型,也是“戈壁母亲”雕塑中那位怀抱孩子的母亲。墙上那张她驾驶拖拉机的照片,风吹起她的发丝,身后是无垠田野——那是属于拓荒者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继湘女之后,山东、上海、江苏、湖北、四川的女青年也陆续进疆。她们和湘女一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她们的身影出现在课堂、医院、田野、工厂,把名字刻在了屯垦戍边的丰碑上。</p> <p class="ql-block">向那些默默无闻的垦荒者致敬!向那些把一生交给边疆的母亲们致敬!她们不是明星,却是这片土地真正的缔造者。</p> <p class="ql-block">在“风吹石头跑”的戈壁上种树,在“天上无飞鸟”的沙漠里开田,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可一批批军垦人硬是用双手造出绿洲,让胡杨成林,让渠水潺潺。他们种下的不只是庄稼,更是希望。</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兵团,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每三亩耕地就有一亩是兵团人开垦的。粮、油、糖、菜,样样丰产。那些曾经只能靠天吃饭的土地,如今正源源不断地输出着富饶。</p> <p class="ql-block">石河子,这座“军垦名城”,被誉为“戈壁明珠”。它拿过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也摘得国家园林城市桂冠。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荒滩?如今绿树成荫,花香满城,是血汗浇灌出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深处,150团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左边是黄沙漫卷,右边是绿意盎然。这条林带,是兵团人用几十年光阴筑起的绿色长城,也是他们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1965年7月5日,周总理来到石河子,对知青说出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这句话至今仍刻在展墙上,像一盏灯,照亮过无数迷茫的心。</p> <p class="ql-block">陈毅副总理写下《访新疆》,其中一句“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道尽了兵团人的豪情。他们不是在种地,是在改写地理;他们不是在建城,是在重塑山河。</p> <p class="ql-block">诗人艾青写下《年轻的城》:“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他笔下的石河子,不是幻影,不是梦境,而是用生命堆砌的真实。每一棵树,每一条路,都有名字,有温度。</p> <p class="ql-block">“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这是王震将军的写照,也是这支队伍的魂。他们走过万里征途,最终把根扎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用胡杨来形容兵团人再合适不过: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他们用胸膛挡住风沙,用脊梁撑起边疆,把荒漠变成了家园。</p> <p class="ql-block">那些随359旅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的老兵,后来就地转业,默默耕耘一生。他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但他们的足迹,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魏德友是“草原上的活界碑”,李梦桃是“马背上的医生”。他们身上写着:“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他们是平凡人,却活成了不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天山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滩,胡杨做到了。”而他们,做到了比雪莲更坚韧、比胡杨更长久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新时代的兵团,是稳定的“压舱石”,是民族团结的“大熔炉”,是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使命在肩,步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