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的山楂红了

心随风

<p class="ql-block">北师大的山楂红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能走进北师大学习是一种幸运!虽然自工作以来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培训不少,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年轮的不停增多,对培训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憧憬了,特别是近些年越来越喜欢宅在家里,得知要来北师大培训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虽有期待,但也不抱太大的期望。北师大之行,会给我带来怎样新的转变,真能解决我工作中的困惑,给予怎样的点拨呢?</p> <p class="ql-block">其实,不抱太多期望背后有一种担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一轮培训下来,我知道我的担心就是一种多余,授课的专家个个高屋建瓴,见解独特,每一堂课都觉得时间不够,海量信息扑面而来,CPU快速运转,顿悟的兴奋让我又回到年轻时好学的模样。“一个人遇见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不断遇见好老师是多么幸运!我是幸运的。</p> <p class="ql-block">如果当下有一个机会让我选择在一线深耕课堂,还是继续在管理岗位探索前行。我还是愿意回到我的课堂,因为深度认同站好讲台是一位老师生命之根本,只有扎根讲台,才会有生命的成长。记得刚从小学一名语文老师转岗到幼儿园管理岗位时总时常有些踌躇,感觉自己是漂浮在半空中的,我何以扎根?我那么多年努力去和孩子们共同构建的语文课堂就这样与我说再见了,我总是有些忧伤,直到南通之行遇到了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王笑梅校长,交流时她温暖而有力说:“校长也是一种专业。”一语惊醒梦中人,那校长如何做到专业呢,如何体现专业呢?这是一直在心里的疑惑。这次的北师大之行,让我豁然开朗,一个新认知形成——校长的确是一种专业。因为我看到校长成长的路径:做事—(理事—管人)—领导,对应从合格校长到骨干校长到领军校长最后达到教育家型校长。在授课的校长实践中我看到一个专业校长的魅力,成人达己,与坚守一线课堂的老师,同样也在育人 。在靳伟博士的讲座中我看到了一下校长教育理念是怎样凝炼出来的,怎样从经验转化成理念,抽丝剥茧,校长的专业素养图谱清晰呈现。</p> <p class="ql-block">建立了关于校长角色的专业认知,这是做好工作的出发点,这是底层逻辑,这点很重要。校长不好当,需要读大量的书籍,储备专业的基本素养,还要转变思维,神经机制表明分析思维与人际思维系统相互抑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的人情商高,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作为一个校长这是必备的素养之一,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总是让分析思维站上峰,我就有点,在校长岗位上就得把“先事后人”的思维转化到“先人后事”这样才能更好得开展工作。有时不得不感慨一句话“上帝是公平的”分析思维与人际思维系统的相互抑制这一矛盾让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好领导的机遇只有0.17%😊这也让我们能更好的调整心态。</p> <p class="ql-block">“刨根问底”这个词都很熟悉,但怎样追问,怎样一步步的梳理,看见自己日常实践种普通行为背后的核心观点,并非易事,培训中专家以实际的案例生动剖析,如何从经验分享转化到凝练思想一下子具象化了,真好!接下来有好多工作需要去梳理,还有一堆书需要补充,调整我的阅读结构。</p> <p class="ql-block">人有种惰性,总想着一劳永逸😊记得刚到幼儿园写了一篇文章对幼儿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路径做了个总的探索。三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化建设的框架基本落地,学校发展迈了一个新的台阶。暑假时我就在想接下来怎么办,我们还存在什么问题,感觉文化提炼的系统也相对完善了,接下来还是好好的干就行了。虽然我也看到一些问题,想提笔写一篇文章,做一做规划,写写再发展的框架,可感觉自己还是没太想明白,一直没写。这次的北师之行,我发现还是我的认知有局限,还需对原来的文化建设做更深层次的追问,我原来的呈现完整,并不是文化建设的全部,我只是刚起步。😊</p> <p class="ql-block">走出来看看,才知世界之博大!在与校长们共同学习,交流分享中,看到很多优秀的校长,看到他们的努力,看到一群为教育在使出洪荒之力一群普通人,怎能不感动!</p> <p class="ql-block">“当你的才华不足以撑起你的野心的时候,就开始阅读!”</p><p class="ql-block">“像教育家一样做教育”</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