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br> 这是一份清代同治九年(1870)二月初七日鄜州交道逊村的土地买卖契约文书,属于民间土地交易的书面凭证。此份地契为白契,未经官府验核并纳税。虽然在法律效力上相对红契较弱,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白契在民间经济交往中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双方都需遵守契约内容。<br><br> </h3> <h3> (原文)立出卖文字人:袁门高氏,因为钱使用,今将自己南坪地一段三亩,深胡垌畔原地一段三亩;百嘴原地一段三亩;外塔襯地皮包坬地一所、也狼祸地一所。下止水为界,圈中嘴上坬北边下嘴南边,下止水为界,前沟地一段,观桃嘴杨坬,上下前后一所树二枝,下止水为界。 <br> 今凭说合人,情愿出卖于袁正喜名下,永远耕种为业,言定买价钱乙千五百文,当日交足,无久画字一且在内,地内原粮每亩二升七合,艮从米出,两家情愿並无私说,恐口难凭,立约存用。<br> 出约人:袁门高氏。<br> 执约人:袁正喜。<br> 说合人:袁凤来。<br> 中见人:袁䖴柱、袁虎娲。代书人:袁永久。<br> 同治九年二月初七日立。<br></h3> <h3><br> 此份契约发生在同治年间本地回乱后,反映出鄜州民间大萧条的真实状况。该文书符合清代地契的一般格式,包括卖地原因、土地详情、交易价格、证人信息及立约时间等部分,体现了当时地契书写的规范性。说合人袁凤来以及中见人袁䖴柱、袁虎娲等在交易中起到了见证和担保的作用,他们的存在有助于确保交易的公平、公正,防止日后出现纠纷。从地契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土地买卖需经说合人说合,双方达成一致后,当场交足价款,同时立约为凭,这一系列程序反映了当时民间土地买卖的基本流程。 <br></h3> <h3><br> 立土地买卖合同人袁门高氏,因为需要用钱,决定把自己名下的土地:一是南坪地一块,面积三亩;二是深胡垌畔的原有土地一块,面积三亩;三是百嘴的原有土地一块,面积三亩;额外还有外塔襯地的皮包坬地一块、也狼祸地一块; 前沟地一块,以及观桃嘴杨坬的土地一片(连带地上两棵树)。自愿卖给袁正喜永久耕种,拥有这块地的使用权。所有土地的边界,均以下方的水源为界;其中圈中嘴上坬的边界,为北边的下嘴到南边的下嘴,同样以下方水源为界。双方约定土地购买价为一千五百文铜钱,钱款在立约当天已全额付清,不存在欠款情况,立此文书为证。此外,这些土地原本每亩需缴纳的粮食税为二升七合,这笔税费今后由买主袁正喜承担。双方是自愿达成此次交易,没有私下约定或隐瞒事项。为防止日后口头约定难以作证,特意立下这份契约,留存备用。<br></h3> <h3> 这类契约文书是研究清代基层土地制度、民间经济往来、文字书写习惯的重要实物资料,反映了当时农村土地交易的流程、契约精神以及社会经济关系。<br> 2025年10月21日彧珺于文斋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