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年友好之歌

徐芳诚

上个世纪,我国曾经两次成功举办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第一次于1965年8月24日至12月13日,分别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武汉等15个城市举行;第二次于1984年9月24日至10月8日,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武汉6个城市举行,谱写了中日青年团结友好的新篇章,开创了中日民间外交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反动派一贯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妄图重新霸占我国台湾省。但是,与日本政府亲美反华的态度相反,日本人民反对美国的侵略、压迫、控制,争取独立、民族、和平、中立的爱国斗争却在不断深入发展,日本各界要求日中友好的呼声越来越高。从1954年到1964年十年间,包括过境和参加国际会议,大约有30多批、300多名日本青年代表访问了中国,<br> 长期以来,新中国政府一直坚持“争取日本”的政策,争取的方式便是“民间先行,以民促官”。1965年5月25日,在中日青年友好往来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增进中日两国青年的传统友谊、满足两国青年加强友好团结的愿望,共青团中央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举办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的请示》,建议发挥团中央与日本各界青年组织建立了广泛联系的优势,拟邀请300名日本各界青年,在中国举行中日青年友好会见。后人数扩大到500名,日本青年在中国境内活动的费用全部由中国承担,中国方面还同意负担一半的国际机票费用。<br> 这次大联欢活动由国务院外事办主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领导,全国青联副主席、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胡启立具体负责,以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为主筹办。中国方面从6月中旬就在各地开始进行具体准备工作,计划从北京开始,在全国15个城市开展音乐、戏剧活动,进行体育友好比赛,参观游览名胜古迹等。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各地,工艺美术学校学生为纪念青年友好大联欢,准备了石膏像、纪念章和锦旗等。<br> 6月28日,中日友好协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3个团体向日本的日中友好协会和其他一些民间团体的青年组织发出邀请,希望日本各界青年到中国进行友好联欢活动。<br> 日本佐藤荣作政府以中日未恢复邦交、“青年去共产党国家对国家不利”为由,下令拒发护照。从6月到11月,受邀的青年团体动员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到官厅请愿、静坐,持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迫于压力,佐藤政府让步了,陆续给访华青年发放了护照。8月15日,第一批获得护照的日本青年代表团的成员出发,经香港,从深圳入境。<br> 图为日本青年在北京国棉二厂参加大联欢活动。<br> 从1956年8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中国日本友好协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共同发起承办了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这是中日两国青年的一次盛大的团结友好的聚会。首次联欢活动于1965年8月24日在北京开始,参加活动的第一批日本各界青年代表270多人,计23个代表团。联欢活动于当年9月15日在上海结束。第二批日本各界青年代表130多人共15个代表团于同年11月15日抵京,16日联欢活动开始,12月13日联欢活动结束。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接见了全部来华参加联欢活动的日本客人。<br> 最终,共有38个团的459名日本青年(包括记者)参加了第一届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br> 在筹备活动时,光未然作词、瞿希贤作曲创作了歌曲《中日青年团结起来》。<br> 图为毛主席接见参加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的日本青年代表团全体成员。<br> 中国邮电部于1965年8月25日发行《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纪念邮票,一套5枚。该邮票由张克让、万维生、卢天骄、陈晓聪设计,北京邮票印制。志号:114(编号362-366)。 第一枚邮票“欢迎”。主图是中国青年热烈欢迎日本青年的场景,背景是北京火车站。1965年8月25日,首都各界青年万人集会欢迎参加中日友好大联欢的来自日本各地的23个代表团270多名青年。 第二枚邮票“团结反帝”。主图是两位中日男青年,携手并肩,高呼口号。日本八世纪始有文字,用假名和汉字。日本青年挂在胸前的日文标语是:“归还冲绳群岛”。<br> 冲绳群岛是琉球群岛最大岛群,由7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1.453平方公里。冲绳处于日本九州岛和中国台湾省之间,原为中国明、清所属朝贡关系的琉球王国,二战后被美国占领,1972年把非法托管行政权交给日本,成为日本仅有行政管理权的海岛县,但是美国保留军事基地。冲绳群岛以琉球诸岛为中心,由宫古诸岛、八重山诸岛等岛屿组成,众多小的岛屿沿中国大陆围成一个弧线,土地面积占日本总面积的0.6%左右,在47个都道府县中位于第44位。富有独特的自然环境,除了具有东南亚、中国、日本的民俗风情建筑外,较日本本土更具有独特的美式风情,有“日本的夏威夷”之称,是空手道的故乡。气候温暖宜人,是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地区。经济以旅游业最为发达,由于处在太平洋的大陆架上,其附近水域鱼获丰富,渔业为冲绳人多从事的行业。<br> 第三枚邮票“友好”。主图是身穿民族服装的中日两国女青年,背景近处是万里长城,远处是富士山(日本第一高蜂,著名的火山,海拔3776米。山体呈标准圆锥形。山顶终年积雪,火口湖直径800米,日本人奉为“圣山” 。为游览胜地)。图中日本女青年穿的是和服,和服在日本又称“吴服”、“着物”,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起始奈良时代,原来这种服装的样式,起源于我国,在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唐朝由遗唐使传人日本。由于和服比较适合日本人的体型,也适宜日本本土的气候条件,因此,一经在日本流行,便盛行不衰,成为日本人民喜爱的服装。和服有男女之分,男和脤一般多黑色,胸前两边挂着家族的标志,叫家纹;而女和服则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和服上还织绣着花草、云纹或水纹,腰间束着精美的带子。<br> 第四枚邮票“联欢”。主图是中日青年在北京北海公园一起歌唱友谊和团结的联欢场景。手风琴是键盘乐器,1822年由德国人布希曼创制,1829经奥国人岱密安等改进而渐趋完善,构造分键盘、键钮、风嚢三部分。 第五枚邮票“会徽”。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纪念章,图案是由粉红、浅黄、天蓝的三色花辫组成,重迭部分奇妙地构成“中”、“日”两字,象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纪念邮票首日封。<br> 1966年,团中央开始筹备第二届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8月下旬,日中友好协会应中方要求,推选了670名日本青年代表。从8月18日到11月下旬,毛主席先后八次接见文化革命大军。每次集会的红卫兵和学校师生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人不等,总数达到1100多万人。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外地高等学校革命学生、中等学校革命学生代表和革命教职工代表来北京参观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随即,红卫兵开始了全国性的大串连。12月下旬,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筹备工作组紧急通知日方,大联欢“延期”举行。<br> 图为1966年,学生大串联到卢沟桥,前队的学生在桥上写字给后队提示方向。(翁乃强摄)<br>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首位承认侵华罪行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访问北京。当天晚上在周恩来主持的欢迎宴会上,田中发表祝酒词,在谈到侵华历史时,他说:“过去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迷惑,对此,我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毛主席于9月27日会见了田中角荣,双方进行了认真、友好的谈话。<br> 中日双方就两国邦交正常化问题进行了会谈,于9月29日发表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两国人民切望结束迄今存在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战争状态的结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两国人民这种愿望的实现,将揭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建立外交关系”。<br> 中日“复交三原则”是中日恢复邦交的前提,也可以说是恢复邦交的核心问题,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以废除。<br> 图为《中日联合声明》签署现场。<br> 1983年11月23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应邀访问日本,受到日本政府和各界人士的热情接待和隆重欢迎。<br> 日本在1968年超过当时的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1982年至1987年,中曾根康弘出任日本首相,曾经确信地表示,中国无论政经都走在向日本靠拢的道路上。在这份自信和乐观驱使下,他对访日的中国领导人胡耀邦做出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组织家宴等举措,推进领导人间个人的友谊。当时的日本领导人,对历史问题尚有基本的敏感,对因历史问题发生的中日争端有及时的纠错举动。1985年,中曾根参拜靖国神社。当中方通过诸渠道传达严重不满后,中曾根表示将不再在任期内参拜。次年访华时,他来到反日运动最为激烈的北大,发出了“日中不再战”的誓言。这种对华的好感和对历史基本正确的态度,不局限于政界。日本民间同样充满了以自信和优越感支撑的对华友好。各大报章时常发表文章、社论,提醒日本政府要保持在历史问题上的正确态度。令人感慨的是,九十年代后的日本,经常抱怨历史成了中日关系的一张牌。事实上,八十年代,日本媒体经常谈论那段不幸的历史,并以此敦促自己的政府谨言慎行。<br> 对中国而言,日本既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斗争的对象。1982年,日本媒体报道,文部省批准的新教科书里,包含对日本二战诸多罪行轻描淡写的处理。中国政府严正抗议,并在国内开展了不忘历史、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全民教育运动。教科书风波以铃木善幸内阁同意修改教科书收场。三年后,针对中曾根参拜靖国神社,各地高校学生组织了抗议活动,谴责日本错误的历史动向和新一轮的“经济侵略”。日本主要媒体纷纷发表社论,批评中曾根的参拜决定。日后对两国关系造成严重干扰的历史争端,此时期初现端倪。<br> 这一阶段,中日间的友好是真实的。但是,日方热情显然更高,并造成了在国民感情这一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上,中国在日本得分颇高。八十年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长期保持在70%~80%之间,基本和其对美国第一盟友的好感度持平。这种好感,并不在于中方刻意做了什么,而是充满优越感的日本人对国家的能力和未来充满信心。对中国的好感,还不如说是对自身软实力的自豪。中国这个勤学肯干的邻国和“小国”,成了日本放大这种自豪感的一面“哈哈镜”。日本外务省外交官田中均多年后也坦陈,尽管中国幅员辽阔,但当时不少日本人觉得中国是个“小国”,对日本没什么威胁。<br>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访日,同中曾根康弘首相确认“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的“中日关系四原则”,并决定设立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为加强中日两国青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胡耀邦代表中国政府、中国青年,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于1984年秋天来中国访问,举行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br> 为了搞好第二次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中央成立了筹委会,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王震任主任,全国青联主席胡锦涛、副主席刘延东分别任秘书长、副秘书长。筹委会下设接待班子。起初,接待办公室就设在团中央。后来搬到了国务院第二招待所(新大都饭店)。<br> 第二次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于1984年9月24日至10月8日分别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武汉6个城市举行。来自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政府220个团体、单位总共3017人组成的217个代表团,包括63名记者,集结在日中和平友好的旗帜下,分四批四路到西安、武汉、南京、上海、杭州进行参观,并于国庆节期间在北京聚齐,同首都各界青年举行友好联欢。当时胡锦涛是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又是全国青联主席,曾在上海虹桥机场亲迎日本青年访华团。<br> 这次联欢活动本着“轻松、愉快、活泼、多样”的原则进行,内容丰富多采,充分体现了中日青年世世代代友好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愿望。9月29日,3000多名日本青年朋友齐集北京。9月30日,团中央在首都体育馆隆重举办“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举行大会欢迎日本朋友。首都1.5万青少年参加。在耳熟能详的迎宾曲中,胡耀邦、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依次走上主席台,频频向观众席招手致意,胡耀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0月1日,3000名日本青年在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的庆祝活动,观看了群众游行和阅兵式,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与首都青少年一起参加了焰火联欢会。日本青年访华代表团3000余人与中国青年近100万人举行友好联欢,把友谊的种子播洒在中日两国青年的心中。<br> 图为1984年10月1日,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br> 第二次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规模很大,几乎动用了所有学日语的人来负责接待、翻译、服务工作。<br>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是始建于1954年的一所公办完全中学,是接受外国学生资格学校、上海市对外交流窗口学校、全国中学日语新课程标准实验学校、全国外国语学校会员单位、上海大学甘泉双外语实验学校、全国日语学校校长联谊会基地、全国日语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很早就开设日语班,日语教育特色鲜明,形成独特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以日语为第一外语的完全中学,是全国高中日语新教材试点优秀学校。<br> 1972年8月,日本人武下健太(中文名余乾郎)先生到校任教,首创日语教学。1980年9月,学校成立日语教研组。日语教学质量上乘,人才辈出,历年高考都为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以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等国内外名牌大学输送大量毕业生,被日本《朝日新闻》称之为“培养未来知日家的摇篮”。据有关专家测定,学校高中日语毕业生的日语已达到大学日语专科生以上的水平。<br> 图为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校园里,每年三四月份日本友好团体赠送栽种的樱花盛开幽香艳丽。<br> 我1981年7月调入甘泉外国语中学担任团委书记,1984年组织日语班学生参加接待工作。一天晚上浦江游览结束后,游船靠岸。船舱里,一位日本青年打碎了一只玻璃茶杯,当时只有我在场,我又不懂日语,只见他不停地向我鞠躬,我也就不停地向他鞠躬。日本人的鞠躬礼仪是传统社交的核心,根据角度分为15°日常问候、30°正式致谢、45°郑重道歉或重要场合三类,动作需保持脊柱直线、快倾慢起,体现谦逊与尊重。其核心意义是通过身体语言传递尊重、谦逊或歉意,通过身体前倾角度标准化传递不同敬意,体现社会秩序与和谐。按说重大过失道歉、神社参拜或婚丧仪式才行45°“最敬礼”。我至今还记得他的鞠躬将近90°,我也一次又一次的跟着鞠躬将近90°。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俩真有点像玩具“小鸡啄米”。 上个星期三(2025年10月15日),女儿传来我创作的一首歌曲录音。她的同学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工作,是从资料库里找到的。41年前的第二次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期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一遍遍播放《中日友好歌曲专辑》,里面选编7首歌曲,第一首是肖华将军作词的《中日青年友好之歌》,最后一首是由我作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室主任朱实(笔名瞿麦)译配、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张敦智作曲、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独唱演员张正宜演唱的《中日青年友好之歌》(《日中青年友好の歌》)。朱实老师是著名翻译家、诗人,张敦智老师是著名作曲家,张正宜老师则是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后来担任过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团长。她的歌喉优美圆润,吐字清楚,气息流畅,音域宽广,演唱感情自然朴实,台风洒脱,能演唱多种风格的中外歌曲,和日本代表团同台举行友好联欢演出时独唱了中国及日本民歌。<br> 图为张正宜老师在演唱歌曲。<br> 《中日青年友好之歌》(《日中青年友好の歌》)录音资料。 《中日青年友好之歌》(《日中青年友好の歌》),徐芳诚作词,张敦智作曲,瞿麦译配。<br> 中文歌词:<br> 万里长城,长城万里長, 富士山髙,山高高千丈。中日青年大联欢,紧握双手心欢畅。和平友好,平等互利,谱写历史新篇章,和平友好,平等互利,谱写历史新篇章。<br> 中国日本举目望,心心相印好邻邦。中日青年大联欢,紧抱双肩齐欢唱。相互信賴,长期稳定,培育兰花永开放,相互信賴,长期稳定,培育兰花永开放。<br> 图为《中日青年友好之歌》(《日中青年友好の歌》)歌谱。<br> 中国邮电部为了祝贺中日青年友好联欢活动,于1984年9月24日发行《中日青年友好联欢·1984》纪念邮票,志号为J.104,一套3枚。该邮票由邹建军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 第一枚邮票为“一衣带水友好邻邦”。邮票主图采用了西安大雁塔和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为图案。大雁塔作为唐代长安的著名建筑物,提示了历史上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西安进行友好活动、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制度的史实。唐招提寺则表现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和尚历尽千辛万苦、东渡日本、传播佛学的动人事迹。两个古建筑,一个居于画面的左上方,一个居于右下方,遥遥相对,顾盼有姿,使人寄物托情,既能联想到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地理环境和二千多年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又能理解西安和奈良结为友好城市对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深远意义。两者之间以祥云相接,象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情深谊长。12只洁白的大雁乘着祥云,往返于大雁塔和唐招提寺之间,既表明中日邦交正常化12周年,也寓意中日人民之间友好信息自古不断。整个画面采用金黄色底衬,创造出一种古色古香的境界,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邮票以黄色为背景,两个古建筑旁簇拥着红艳的树木,象征着此次联欢活动是在金秋季节举行,也寓意着中日友好硕果累累。 第二枚邮票为“共同培育友谊之树”。图中一位身穿具有汉民族特色服装的中国少女和一位身穿和服的日本少女正在共同浇灌一株幼小松树,象征着中日友好犹如一棵万古长青之树,需要中日两国人民精心培育。背景采用青绿色,并衬以日本的樱花、中国的梅花,既象征中日友好犹如鲜花盛开的春天,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给画面增添了一股新鲜气息。上端左右各有代表日本的富士山和樱花以及代表中国的长城和梅花。12只圣洁的和平鸽自由飞翔,既表明中日邦交正常化12周年,又寓意中日两国青年都要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br> 从多种文献材料中可知,中国古时已确有钟花樱、垂枝樱、冬海棠、山樱等多种樱花引种栽培。而日本栽种樱花才千余年历史,比中国要晚一千余年。由于日本樱花过于出名,他们曾培育出冠绝世界的品种,所以樱花一定程度上指日本樱花,或具有日本特色的樱花品种。成为日本国花后,它更受关爱,也更受培养,出现观赏性更强的高等品种。<br> 第三枚邮票为“载歌载舞欢庆友谊”。图中八名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中日男女青年在歌舞,气氛友好热烈,舞姿优美动人。中国舞蹈有汉族的红绸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瑶族的长鼓舞,舞姿潇洒,热情奔放;日本青年有的舞伞,有的展臂翩然,载歌载舞,手舞足蹈。绚丽缤纷的民族服装,造成了画面色彩的跳动。大红底色的背景上画着青松、祥云和6只仙鹤。青松代表友谊的世代相传,祥云和大红色背景突出了喜庆欢乐的气氛。仙鹤则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喜爱的吉祥物,象征着“长寿如意”。6只仙鹤则代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六周年。全图色调富丽大方,人物描绘细腻生动,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和装饰美,达到了热烈并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效果。 1985年,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和中国邮票总公司赞助,中国集邮出版社、工人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人民邮电报社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1984年最佳邮票评选”活动中,《中日青年友好联欢·1984》邮票被专家评为“最佳印刷邮票”。 <br> 《中日青年友好联欢·1984》邮票图案里没有“会徽”,但是,发行的首日封与1965年8月25日发行“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邮票首日封一样,左下角印有会徽。<br> 当年活动期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不停地播放《中日友好歌曲专辑》。中日青年友好联欢,唱响了中日青年友好之歌。<br> 一位日本有识之士指出:政治、经济及民间友好关系是影响双边关系的三个重要因素,对于日中关系改善发展缺一不可。两国应继续推进青少年及文化等领域的民间交流,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增进情感,为两国关系持续改善提供新动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