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中难忘的一个春节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淡泊明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8788171</p><p class="ql-block">图片系自拍</p> <p class="ql-block">  2006年年初,滇东大地的寒意挡不住电厂建设者的热情。国家重点工程云南滇东电厂项目工地依旧机器轰鸣,一号机组进入紧张的调试阶段,计划要在2月底投产发电,参建人员都在日夜加班加点,并且明确要求春节只放一天假。</p><p class="ql-block"> 我们单位作为调试责任单位,有二十余名调试技术人员在调试现场不能回山东家里过年。这些人都是年轻人,有的孩子尚幼,有的刚成亲不久,有的还在热恋,还有的是独生子女。虽然都表态小家服从大家,但是感觉得到大家心情低落。将心比心而言,家中的父母妻儿是他们心底最柔软的牵挂,而山东人根深蒂固的团圆情结,更让这份坚守多了几分苦涩。带着这样的心情既过不好年,也会影响到工作。最终问题反馈到我的面前,作为单位分管领导,必须拿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 我把留在工地的每个人的家庭情况逐一了解,同时也在寻找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p><p class="ql-block"> 一边是工期紧、任务重的工作需求,一边是员工们对家庭团圆的热切期盼,如何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成了我思索的难题。经过反复沟通,一个奇特的想法逐渐成型:把员工的家人接到昆明来,让团圆的年味在彩云之南绽放。这个提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员工们的热烈响应,也让远在山东的家属们倍感温暖。跟主要领导汇报后,主要领导也欣然同意:不能让同志们流汗又流泪。</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这个特殊的团圆年更有意义,前期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从预订交通票务、安排住宿酒店,到规划活动流程、采购年货物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同事的用心。我也率先垂范,承诺带着自己的家属一同前往昆明,与员工们共度新春。这份真诚,如冬日暖阳,驱散了大家心中的阴霾。</p> <p class="ql-block">  除夕当天一大早,一辆旅游大巴就从昆明出发前往四小时车程外的工地,接回工地工作的员工。昆明酒店的宴会厅也张灯结彩,装饰成我们的年夜饭现场。大红的春联贴起来,喜庆的福字挂起来,桌上摆满了兼具鲁滇特色的美食——既有山东人过年必备的饺子、糖醋鲤鱼,也有云南本地的汽锅鸡、野生菌火锅。每个小朋友都有大礼包。除夕之夜,当员工们牵着妻儿的手,挽着父母的胳膊走进年夜饭现场时,眼中满是激动与欣慰。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闲话家常,熟悉的乡音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冲淡了异地的陌生感,勾勒出最动人的团圆画卷。</p><p class="ql-block"> 年夜饭的餐桌上,我率先端起酒杯,向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员工和远道而来的家属致以新春的祝福:“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是你们的坚守,让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是你们的到来,让这个春节更有意义。从今往后,我们不仅是工作上的战友,更是生活中的家人!”话音刚落,掌声雷动,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成了这个夜晚最动听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年夜饭后的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大家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参与趣味抽奖,孩子们表演精心准备的节目,老人们则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王工程师抱着年幼的女儿,眼眶微红:“原本以为这个年要在工地上孤零零度过,没想到能和家人在这里团聚,还感受到了领导的关怀,这是我过得最特别也最温暖的一个春节。”田工程师自幼失去父亲,是母亲一手把他养大并培养成研究生。田工也是有名的孝子,不能回家陪母亲过年,他的反应最为强烈。这次接他母亲来云南,是他母亲第一次出省,也是第一次坐飞机。他和他母亲特别激动,他想陪母亲坐一次飞机的愿望提前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清晨,阳光洒满昆明的街头,员工们带着家人参观了滇池、石林等景点,感受云南的独特风情;吃过午饭,就告别家人返回工地。家人们在昆明周边继续游玩,初五返程回家。坚守岗位的员工则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因为他们知道,家人就在身边,团圆的力量足以支撑他们攻坚克难。这场跨越千里的团圆,不仅化解了员工的思乡之愁,更凝聚了团队的向心力,让大家以更昂扬的姿态迎接新一年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  滇沪两地遥相望,一碗团圆暖四方。这个特殊的春节,没有遥远的距离,没有思念的煎熬,只有亲情的陪伴与团队的温暖。当团圆的年味与奋斗的激情相遇,便凝聚成最强大的力量,推动着项目建设不断向前,也让每一位参与者都铭记:无论身在何方,只要心在一起,就是团圆年。而这份跨越千里的温暖,也成为大家心中最珍贵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