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祖母的中年:爱与烟火并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烟火里的中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1950年,我国实施土改,当时只有5.5亿人口,其中9成是农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国,简单点说,当时中国农民平均年收入不到10元,更惊人的是,这个刚诞生的国家还同时进行着包括抗美援朝的在内的7场战争,所以老百姓可以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穷困潦倒。但当时的生活。当时的生育率却达到了惊人的5.8亿,此后一路飙升到1957年的6.4亿,6孩、7孩甚至8孩的家庭比比皆是,为什么那么穷,还那么使劲儿的生呢?因为有利可图,而且是巨大的利益。 </p><p class="ql-block"> 土改简单的说,就是将土豪的地主的土地耕牛收回来,按照全国人口数量平均分配。假如当时每人可以分到了3亩地,那一个五口之家就是15亩,如果你生了10个孩子,那就是村里的首富。那个年代,土地耕牛几乎是唯一的生产资料,土改极大的激励着我国老百姓的生育热热情。</p><p class="ql-block"> 1951年12月11日《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化的决议》草案正式颁布执行,掀开农业合作化的序幕。党中央指出农业集体化,劳动互助。百姓眼中的土改:大家拿出自己的土地、农具、人力,共同劳动共同收获,风险利益均占。农业合作社开始了,大家都忙着下地干活,兴修梯田、打坝,人人参与劳动,集体劳动挣工分,家里年满15的劳力都下地干活,小脚曾祖母帮忙打理家务做饭喂牲口。 </p><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成家后,由于营养不良再加上苦力又重,所以奶奶一直没有孩子,1951年腊月大姑出生了,奶奶政治本命年,全家人开心极了,奶奶希望她心灵手巧,故取名巧巧。大姑是奶奶第一个孩子,曾祖母更是对大姑疼爱有佳,那会小脚曾祖母除了帮奶奶带孩子,还得帮忙打理家务,大姑的到来给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又添了几份欢乐,就连平日不多说话的爷爷也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吧大姑亲的是搂在怀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有空就把她抱在怀里舍不得放下,一会儿骑在自己脖子上,一会儿双手举高高……换着法儿哄她开心,大姑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p><p class="ql-block"> 1956爸爸出生了,当年大姑只有六岁,奶奶已是而立之年,家里喜添了男丁,全家人脸上乐开了花,于是便给爸爸取小名“叙心”即如愿的意思。听奶奶说爸爸是她爬白云山神路,一步一跪拜求来的呢!奶奶一生比较迷信。当时奶奶已是而立之年喜得一子,所以男孩特别金贵的,曾祖母更是宠爱爸爸,有啥稀罕的吃的都留给爸爸吃。爸爸三岁的时候二姑出生了,二姑是家里的老三,都不稀罕了,听奶奶说那会儿农活忙,大姑照应爸爸,爸爸三岁时二姑也出生了,待二姑会爬后奶奶经常用带子拴着,只要不碰了就行,二姑至今提起都委屈,所有孩子里最属她黑,就因为小时候没人稀罕“红门道”前晒黑了,后来爸爸都已到了还上学的年纪,都顾家里孩子多,农活又忙,家里还喂有牲口,听奶奶说村口有道长流水沟,一到雨季,水很大,爸爸要去进邻村上学必须得经过这里,不知道是没有人接送还是不舍得让他独自上学,安全起见,导致爸爸在9岁那年才上学。</p><p class="ql-block"> 1966年是个饥荒年,天气干旱,粮食欠收,百姓都靠国家给的供运救济粮过活,不幸的是七十多岁的曾祖母去世了,奶奶的主心骨没了,那会儿光景不好,孩子又多,办不起丧事,只好村里顾几个年轻壮汉,轮流把曾祖母抬回她来的那个村,那个年代如果改嫁后,百年后必须回和第一任丈夫合葬,这在她改嫁前就已写下契约故叫“回头约”。意思你走后必须回去和第一任丈夫合葬,曾祖母在九泉之下也放心了,因为她生前最放心不下的奶奶已是儿女双全。再后来二叔、小姑、三叔相继出生,这个大家庭的重任全都落在我爷爷的肩上,爷爷奶奶得辛勤耕种努力养活这六个儿女,好在孩子多了就是老大照老二,老二照看三,姊妹子多了相互照应,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虽不富裕但能填饱肚子就是最大的幸福了。</p><p class="ql-block"> 1968年,作为长女的大姑已年方17,托媒嫁给了隔壁村的姑父,姑父长相平平,爷爷知道姑父“相貌平平”,但他吃苦耐劳、头脑聪慧,那会在农业社给人家记公分呢,也算个村里的能人,或许是为了养家出于无奈要了240元的彩礼和八斗口粮(2斗小米、2斗黑豆、2斗高粱、2斗麦子)把大姑出嫁了,那会儿没钱操办酒席就简单吃顿糕,男方来几个引人的,女方去八个送女的,骑着毛驴去男方家,简单有个仪式感,当到了男方家后,进门就吃糕、寓意:“高门进高门出”晚上吃红面饸饹(红面:高粱面磨的)送女的娘家人住一晚上,第二天再回去。当时穷的不叫家门自己来吃饭,(我们佳县话是:不动窝家)简简单单就算结婚了。</p><p class="ql-block"> 奶奶说爷爷很有智慧,老早就计划把三个女子都嫁在邻村,等自己老了方便照应。你别说还真是哦,大姑、二姑、小姑都在村子跟前,尤其是小姑,嫁给同村李姓家族,就是给爷爷端碗饭也能吃个热呼的。</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子女中爸爸是最聪明的一个,也是最不爱说话的一个,他上学是迟,但得亏他悟性好,一路跳级赶上了村里的同龄伙伴,并且学习一直名列前矛,爸爸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通镇中学,那会的通镇初高中都有,爸爸是个数理化高材生,每次考试都是班里佼佼者,因此老师都特别器重他,经常叫他吃饭。奶奶经常赶集去学校看望爸爸,担心他吃不饱,奶奶说偷偷买一个饼子再偷偷装在怀里,给爸爸去学校送去,小时候听故事的时候,不懂就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我就问奶奶:“为什么要偷偷地看爸爸,偷偷地送饼子给他吃?”奶奶就告诉我那个年代“投机倒把”是违法的,凡是私自贩卖赚取差价的都被定性为投机倒把罪。投机倒把产这个名词产生于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的六七十年代,很多商业行为都可能被定为投机倒把罪,比如说贩卖日用品、服装啦副食品或农产品等等,轻则会在公判大会上被批判,重则会判刑,当时的投机倒把罪可重可轻。年幼的我根本不懂“投机倒把”什么意思,觉得这个词挺新鲜的,这么点事还得开会批判?是不是小题大做了,但这是社会问题,我们无法改变,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懂得它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接着奶奶的故事讲:奶奶说到了学校,人家都在外面玩耍,而爸爸却在教室里学习,奶奶特别心疼他的大儿,说爸爸饭量大,经常吃不饱饭,饿得面黄肌瘦,从小当老师的梦也就在父亲心里生根了,这是他的梦想,因为那个年代老师能衣食无忧受人敬重。做一名人民教师是大家理想的好工作,由于爸爸成绩优异,学校经常送他去县城参加各种竞赛,每每都能拿到奖,听爸爸讲他以优异的成绩探上了榆林的前两所师范院校,可以任意选,但在那个年代也有走后门或者是其他的歪门斜道,爸爸以视力不过关、体检的时候又说我爸有肺部有问题让回去打针,爸爸说当时明明没有感觉不咳嗽也不气短,当回诊治完上去榆林招生办报道去,结果人家都解散了,他考取的功名就没有了,那会儿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后来我爷爷常后悔说或许送两把手工面就没有问题了,但造化弄人爸爸失去了师范这个铁饭碗的机会,奶奶为了爸爸的学业操碎了心,到处求神算卦,什么法都想过了,爸爸的老师都为他坎坷的仕途而惋惜,后来学校缺数理化教师,爸爸被老师举荐,留在了通镇中学任教,爸爸是全村唯一的老师,在通镇中学教书,我爷爷奶奶觉得脸上特别有光。</p><p class="ql-block"> 1980年农历6月13日,我的爸爸和我的妈妈结婚了。那个年代,光景算好一点了,为了给爸爸操办婚事,奶奶提前一个月推碾子拉磨、准备亲事上的吃喝,听奶奶说家里养了一头三百斤的大猪,姑父提前来了帮忙杀了办酒席,那会儿自己家里种麦子磨面,然后提前蒸好馒头放在后院里,备办事用。爷爷专门请了厨师做酒席,大操大办,宴请亲朋好友、雇佣了当地有名气吹鼓手,(崔家卯挨挨的吹手)当时大约有百大来号人,周方圆也算一个排场的好亲事,爷爷奶奶也算倾尽所有为爸爸操办婚礼,也是父母对儿子最深的祝福吧!</p><p class="ql-block"> 70年末80处,结婚240元的彩礼,三转:缝纫机、蝴蝶手表、飞鸽自行车外加呢子敖,特别时尚的结婚礼品,这些都有那会儿就算很风光的婚礼了。就这样妈妈门了。第二年也就是1981年3月11日,姐姐出生了,二叔三叔们都大了,爷爷奶奶就和爸爸和妈妈们分家了,在我们陕北就叫“立开了”从此自立门户,自食其力过自己的日子。爷爷奶奶还要攒钱再为二叔三叔筹备婚礼。三个儿子娶媳妇就是头等大事,陕北父母,典型的的中国式父母,为儿女操忙一生,受累一生,也就应了老祖宗的那句“多儿多女多罪过吧!”为了子女,父母有操不完的心!</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奶奶的中年生活,灶台上的烟火气,无数个缝缝补补的晨夕……她一生都在为儿女操劳。11岁进我们张家大门,25岁做妈妈,共孕育六个子女,一个朴实的陕北女性形象,一个跨越新旧社会的陕北农村妇女,历经生活磨难,硬把生活过成了一温馨的首歌!她的一生勤劳、善良,她用最朴实最无私的爱为儿女们撑起了一片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