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朱加文)

安邦小学朱加文

<p class="ql-block"> 学而篇第一</p><p class="ql-block"> (共十六章)</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p><p class="ql-block">【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 <p class="ql-block">【注释】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夫子即为老师。《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p><p class="ql-block">②学:学习</p><p class="ql-block">③时:这里的“时”作“时常”理解。</p><p class="ql-block">④说:通悦,愉快、高兴。</p><p class="ql-block">⑤朋:友朋,在同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p><p class="ql-block">⑥乐:快乐。“说”在内心,“乐”见于外。</p><p class="ql-block">⑦愠:怨恨。</p> <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后,要时常加以温习实践,形成学习习惯,这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生气,不也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p> <p class="ql-block">【心得】</p><p class="ql-block">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人把这句翻译为:学了知识后,能按时及复地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习”当“复习”讲不恰当,我们从小到大天天复习复习,只为了考试,哪来快乐?</p><p class="ql-block">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要去学,学了以后要变成习惯,养成学习的习惯,你就快乐了。凡是读书学习觉得苦的人,就是没有养成学习习惯。</p><p class="ql-block">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后习, 得到“悦”。如果学习后反而痛苦,你一定学错了。</p><p class="ql-block">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志同道合的人称为同志。朋友来了,同志来了有了共同的话题交流当然高兴呀!故有“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是猎枪。”</p><p class="ql-block">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怨恨,不生气。孔子修的是快乐的、恒定的心情。</p><p class="ql-block">⑥学习就是学会管理我们自己的情绪的能力,享受自己的喜悦、快乐、胸怀坦荡的幸福人生。</p><p class="ql-block">⑦三句采用层进式反问,分别对应治学(学而时习之)、处世(有朋白远方来)、修身(人不知而不愠)的递进关系。</p> <p class="ql-block">【阅读链接】</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孔子十七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不久,鲁国贵族季孙氏请士一级的贵族参加宴会,孔子认为自己是已故士人叔梁纥的儿子,也有资格参加,哪知季孙氏的家臣阳货以侮慢的态度呵斥孔子,不让孔子参加宴会。</p><p class="ql-block"> 孔子只好灰溜溜地退了出来,但这件事也让孔子坚定了奋发学习的信心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孔子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熟练掌握并精通了“六艺”。因为他“博学”而“知礼”,名声也渐渐传扬开来。</p><p class="ql-block"> 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少年的时候贫贱,所以能够做许多粗活。”扫地、做饭、洗衣、种菜、推车、挑担等家务劳动以及放牛、放羊,甚至人家婚丧时的吹鼓手之类的活计,他都做过,并且做得非常熟练。</p><p class="ql-block"> 孔子学无常师,善于取法他人,并好学不厌。孔子曾说过,三个人里面,总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孔子五十五岁那年,他带领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已经六十八岁了。</p><p class="ql-block">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离世,享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