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翁归来的美篇

钓翁归来

<p class="ql-block">医心越山海:塔什干的风与收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邹晓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深耕医疗行业十余载,常和几位职业搭档组成团队奔波各地——既是工作里的伙伴,也是能聊进心里的朋友。我们总说,每一次结伴远行,都是带着共同的念想:在远方的医疗实践里,寻得技术与人文交融的答案。今年初秋,为探寻海外医疗分级诊疗的设备布局与服务模式,我带着团队从徐州出发,乘高铁直抵西安,再从这座丝路起点城市飞往乌兹别克斯坦。此刻站在塔什干的街头,丝路的风裹着瓜果香气拂过,我们与当地医疗同行的交流,才刚刚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出发那日,徐州东站的晨光带着初秋的微凉。团队几人早早就聚在检票口,有人拎着给大家买的辣汤煎包,有人背着装满案例册的双肩包,还在和徐州某市级医院对接,确认考察重点。这些年,我们跑遍了徐州不同层级的医院:在市级层面医院的微创手术室,一起见证过国产器械与进口设备的精准PK;到县区医院的康复科,跟着医生学习智能康复仪的临床适配;去基层卫生院,帮着调试过那台后来成了老人“定心丸”的简易心电图机。整理行囊时,我们把这些年积累的不同层级医院器械适配案例汇总成册,笑着说:“说不定咱们徐州的经验,能给塔什干的同行们搭个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高铁平稳驶出站台,窗外的景致从苏北平原的稻田,渐渐过渡到关中腹地的塬坡。有人翻着案例册,说起上个月在徐州某经开区医院遇到的困惑:对方刚引进的肿瘤放疗设备,因基层患者认知不足使用率不高。“这次可得好好看看塔什干的社区医院,他们是怎么让患者接受新设备的。”话音刚落,就有人凑过来,指着手机里西安城墙的照片:“听说傍晚的钟鼓楼灯光特别美,咱们今晚可得抽时间转一圈。”职业搭档的默契大抵如此,聊工作时思路同频,聊行程时也总能找到共同的期待。四个多小时后,高铁抵达西安北站,暮色刚好漫上城墙,我们拖着行李箱往机场方向走,钟鼓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像在为这场跨越山海的考察,点亮了前行的信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候机时,徐州医院的对接人发来消息:“塔什干的医院层级和徐州很像,你们多留意不同医院的设备配置逻辑,回来咱们一起优化分级诊疗方案。”消息被转发到团队群,大家立刻凑在一起讨论起来。登上飞往塔什干的航班,有人靠在窗边看夜景,有人在笔记本上梳理待考察重点,我翻着案例册,忽然觉得有这样一群伙伴同行,连长途飞行都少了疲惫。再睁开眼时,下方的地貌已换了模样: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慢慢过渡到绿洲的浅绿,蜿蜒的阿姆河像一条银色丝带,轻柔地缠绕在大地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落地塔什干时,阳光正好。机场出口处,身着彩色传统服饰的当地人笑着招手,空气里飘着甜瓜与葡萄的甜香。来接我们的乌兹别克斯坦卫生部官员,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欢迎”,听闻我们是来自徐州的医疗器械推广团队,还都是女性搭档,笑着说:“女性团队更细心,一定能帮我们发现更多细节。”这话让我们相视一笑,这些年一起打拼,早已习惯用细致的观察和专业的判断,在工作里找到突破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昨天上午,我们先去了塔什干市中心的综合医院。门诊楼大厅宽敞明亮,分诊台电子屏实时显示候诊人数,外科诊室里,医生正用腹腔镜做胆囊手术。有人悄悄跟我说:“设备操作流畅度和咱们徐州市级层面医院差不多。”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术后恢复区——护士不仅监测生命体征,还拿着图文手册用通俗语言讲康复注意事项。立刻有人掏出手机拍照:“这个‘术后随访’模式,咱们可以借鉴到徐州的城区医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午转往城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类似徐州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虽没有大型设备,基础服务却做得格外细致:全科诊室挂着居民健康档案示意图,儿童保健区摆着绘本玩具,药房按“慢性病常用药”“儿童药”分类摆放。中心负责人指着便携式超声仪说:“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做基础检查。”有人立刻上前询问设备型号和使用频次,有人则跟护士聊起了居民就诊习惯,我翻着案例册做记录——这样的分工默契,是我们多年搭档练出来的。离开时,有人感慨:“和咱们徐州县区的社区中心很像,‘让患者少跑路’的初心,果然不分国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一早的座谈会上,我从徐州分级诊疗设备布局讲起:市级医院配高精尖设备,县区医院侧重专科设备,社区中心以基础设备为主。团队里有人翻着案例册,展示“徐州县区医院介入导管室建设”“社区家庭医生设备包”的照片,有人则补充着患者沟通的细节。“你们县区医院的导管室,能独立做心梗手术吗?”一位心内科医生问道。“可以的,”团队里负责技术的伙伴指着照片,“我们帮着选设备、请专家培训,现在当地患者不用往城区跑,抢救时间缩短了半小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院长接过话,眼神诚恳:“我们也想在县城建导管室,却担心设备选型和人员培训。如果能和你们团队合作,不管是市级医院的高精尖经验,还是基层的基础配置做法,我们都想学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傍晚离开医院时,院长递来设备需求清单,末尾标注“希望参考徐州团队的方案”。回到酒店,我们围坐在一起整理资料,有人翻着白天拍的照片,有人在电脑上梳理合作思路,我给徐州的对接人发去清单:“等我们回去,咱们一起推进合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徐州东站的晨光,到高铁上的讨论,再到西安的城墙灯火、塔什干的晚风,这一路与伙伴同行的山海之旅,不仅是地理的跨越,更是对“医疗”的认知深化。医疗的核心从来都是“人”,而这份“守护生命”的初心,既在不同层级医院的设备与服务里,也在我们这群搭档彼此扶持、共同前行的脚步里。这场考察还在继续,而这份带着温度与默契的收获,会陪着我们在医疗路上,一直走下去——带着徐州的经验,也带着远方的感动,让医疗器械成为连接技术与人心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2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