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俗人读史之六十一,才智效力于国 退避保全于身

老拙自乐

<p class="ql-block">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让大唐奇才李泌的形象闪耀荧屏。他“七岁知为文”,年幼时就得到唐玄宗赏识,并被名相张九龄呼为“小友”。先后辅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达成“贞元之盟”,安定边陲,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唐时期的重要谋臣和政治家,李泌与众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善于退让。身处争权夺利的封建朝堂,在进入权力中心为国尽力的同时,又始终以世外之人自居,甚至以谈论神仙怪诞的形式宣示于众,这正是他避祸自全的“护身符”。</p> <p class="ql-block">  李泌先后四次遭到权奸的嫉妒排挤,他的应对策略不是针锋相对,而是主动退避。</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玄宗将隐居嵩山的李泌召入朝廷讲授《老子》,命他待诏翰林,负责教导太子,得到太子李亨的厚待。李泌看出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的奸诈,曾写诗讥讽,遭杨国忠等人嫉恨,反诬他讽刺朝政。李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他便借此机会“潜遁名山”,重新过起了隐居自适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出走,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派人四处寻找到李泌,与他分析时局,商讨平叛方略,并欲授他官职。李泌自称山人,坚决不做官,只以宾客的身份随从皇帝。肃宗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所有重要事项都向李泌咨询。尤其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及协调肃宗与太子李豫、与太上皇(玄宗)的关系等方面,李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史称他“权逾宰相”。正是这种与肃宗极为亲密的关系,招致权臣崔圆、李辅国的妒忌。李泌在平叛基本完成之后,就主动离开朝廷,遁避衡山修道。</p><p class="ql-block">  第三、第四次,是玄宗、肃宗相继去世后,李泌当年加意保护的广平王李豫继位(唐代宗),立即召李泌回朝,任翰林学士。当时的宰相是元载,他认为李泌不肯依附自己,留在朝廷是一个威胁,便极力推荐李泌到江西任职。</p><p class="ql-block"> 后来,元载犯罪伏诛,代宗立即召李泌回京,但又为宰相常衮所忌。常衮向代宗再三陈述南方穷困之状,请求派李泌前往治理。李泌所到之处都有良好政绩,尤以在杭州刺史任上的治绩最为世人称道。李泌虽然身处江湖之远,对于军国大事仍然适时向朝廷提出建议,代宗也必予采纳。</p> <p class="ql-block">  贞元三年(787年)六月,李泌入朝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贞元五年四月病逝,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p><p class="ql-block">  《新唐书》作者宋祁对李泌有这样的评论:<b>“泌之为人也,异哉!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b></p><p class="ql-block"><b>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李泌既以聪明才智效力于国,又能适时退避而保全于身。所以,他笑到了最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