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两天写了黄河历史上四大古渡口的蒲津渡、风陵渡、大禹渡,今天该写茅津渡了。</p><p class="ql-block"> 茅津渡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山西与中原大地的战略要津,兵家必争之地,历史地位更多体现在军事和政治层面。</p> <p class="ql-block"> 从汉唐至明清,这里成了盐运与漕运重镇。</p><p class="ql-block"> 汉代的茅津渡是河东郡(今运城地区)潞盐南运的主要通道,大量的食盐经此渡口运往中原各地,因此也曾被称为“盐津渡”。</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渡口持续繁荣,是连接两京(长安、洛阳)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平陆县设有“茅津渡司”管理渡务,商旅络绎,舟楫繁忙,是黄河上最繁忙的渡口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到了近现代,这里成了风云激荡的舞台。抗日战争时期,茅津渡是中日军队反复争夺的要地。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8月,陈赓、谢富治兵团太岳兵团十余万大军从茅津渡等渡口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历史事件让茅津渡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p> <p class="ql-block">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茅津渡的渡口功能已基本被桥梁所取代,但其作为重要地理坐标和历史遗址的价值依然存在。</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轮渡运输因三门峡黄河大桥(1990年代)和运三高速黄河大桥的建成而急剧萎缩,现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渡口旧址被建设为茅津渡黄河风景区,供游人凭吊历史,观赏黄河风光。</p> <p class="ql-block"> 茅津渡所在的平陆县,已成为山西通往中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南大门。G209国道、运三高速等重要干线在此交汇,交通地位不降反升,只是形式从水运变成了陆运。</p><p class="ql-block"> 依托黄河湿地和“天鹅湖”景区,平陆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大天鹅从西伯利亚飞来此地越冬,形成了壮观的“天鹅湖”景观,茅津渡周边是绝佳的观赏点之一。当地也在积极挖掘古渡文化,将其与黄河旅游、红色旅游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 与风陵渡、大禹渡相比,直接、具体地歌颂茅津渡的古诗词相对较少,但其形象常被融入对黄河天险和山河形胜的描绘中。</p><p class="ql-block"> 古代诗词(描绘其地理形胜)</p><p class="ql-block">清·范印心《平陆道中》</p><p class="ql-block">雨后平陆道,景色苍然入。</p><p class="ql-block">高岸俯深谷,其下黄流急。</p><p class="ql-block">古渡余衰柳,人家散空隰。</p><p class="ql-block">欲问虞芮争,遗迹渺难拾。</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写于清代,诗中的“古渡”极有可能就是茅津渡。它描绘了平陆道中的苍茫景色,高岸深谷、黄河急流,而古渡口只剩下衰败的柳树,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诗人还想追寻当年虞国和芮国争田的古老遗迹,但已无处可寻,更添怀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 《诗经·魏风·伐檀》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虽然《伐檀》不直接写茅津渡,但其产生地“魏风”就包括了今山西芮城、平陆一带。诗中描绘的黄河岸边的劳动场景,与茅津渡所处的环境高度契合,可以被视为这片土地最古老的诗意背景。</p> <p class="ql-block"> 有人写的现代诗歌颂该渡口历史与风光。</p><p class="ql-block">现代·佚名《咏茅津渡》</p><p class="ql-block">一曲黄河绕渡头,中条山色映清流。</p><p class="ql-block">当年晋豫通衢地,今日旅游胜境幽。</p><p class="ql-block">陈谢雄师留壮迹,假途往事话春秋。</p><p class="ql-block">喜看天鹅翩翩舞,古渡新姿醉客游。</p><p class="ql-block"> 这首现代诗全面概括了茅津渡的古今。前两句写其山水风光,中间两联点出其两大核心历史事件——“假道伐虢”和“陈谢大军渡河”,最后则落到今日的生态旅游新貌(天鹅)上,是对茅津渡非常完整的赞颂。</p> <p class="ql-block">还有两首网上诗,截屏如下:</p> <p class="ql-block"> 总之,茅津渡的历史变迁,是一部从军事要塞到商贸津渡,再到红色纪念地和生态旅游区的演变史。其形象深深植根于黄河的雄浑与历史的厚重之中,更多地是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如假道伐虢、陈谢大军渡河)而被后人铭记和传颂,在黄河古渡的群星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