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深化民间故事单元教学实效,探索经典文本的学科融合教学路径,2025年10月25日下午,许昌市东城区实验小学学科基地,开展民间故事评讲单元磨课活动。四位教师轮番展示《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课例,让教研的智慧在课堂中流淌。</p> <p class="ql-block"> 吴京尧老师执教《猎人海力布》的第一课时,教学从故事感知、内容梳理、表达提升、作业延伸四个层次展开。首先,聚焦民间故事开头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从前”等表述,梳理“得宝”“救乡亲化石”两大板块,初步建立故事脉络认知。其次,在探寻“得宝”秘密环节,明确海力布、小白蛇、老龙王等核心人物,梳理救助与报恩的人物关系,进而概述“得宝”故事内容。接着,探究宝石功能与禁忌,总结讲故事规律,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创造性复述,针对故事讲述的不足,交流分角色、丰富情节、转换视角等提升方法。最后,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讲故事、小练笔介绍“海力布”石头来历的形式,巩固学习成果,鼓励学生成为民间故事传讲人。</p><p class="ql-block"> 整体教学由浅入深,从感知到表达,逐步培养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理解、复述与传播能力。</p> <p class="ql-block"> 孙若绮老师执教《猎人海力布》的第二课时,课堂层次清晰,通过不同活动带领学生进入民间故事的世界。活动一鼓励学生“添油加醋”,通过换人称、换身份、环境与对话细节,让故事更立体;活动二引导学生分别以海力布、乡亲们口吻复述,用语气传递人物情感;活动三聚焦精神迁移,结合学校场景,让学生分享同学间主动帮整理错题、扶受伤伙伴等“舍己为人”的小事。活动层层递进,让民间故事教学有趣又有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 赵好宁老师执教《牛郎织女(一)》第一课时。课堂以“争做民间故事传讲人”导入,结合资料交流激发兴趣。教学中,先通过认读词语、指导书写“嫂”“妻”等字,帮学生夯实台词基础;再引导用快速默读梳理牛郎、哥嫂、老牛、织女的人物关系与“哥嫂苛待—老牛相伴—初识织女”的剧情。重点聚焦牛郎与老牛相处的情节,通过分析文本细节,引导学生想象补充“牛郎与老牛分享见闻、商量事情”的具体事例,为创造性复述铺垫。最后布置修改剧本、分角色表演的作业,兼顾识字写字与阅读表达,推动学生走进民间故事。</p> <p class="ql-block"> 瑞祥路小学宋珍珍老师执教《牛郎织女(一)》第二课时。课堂以复习创造性复述“三大法宝”(加细节、添对话、换视角)导入,为课本剧创编铺垫。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找出“哥嫂苛待牛郎”“仙女密谋下凡”等可创情节,再结合生活经验想象补充细节与对话;随后以“星空夜话”“云朵会议”为示例,指导小组合作创编课本剧,还设置三类奖项并依据评价标准投票颁奖。最后通过分析“织女愿留人间”,引导学生体会民间故事的神奇想象与美好愿望,拓展推荐其他民间故事。整堂课以表演为载体,深化了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理解与创造性表达。</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教研员赵蕾老师针对四节课进行了评课活动。赵老师从课堂作业布置、教学问题诊断、改进建议三方面展开。</p><p class="ql-block"> 1.课堂作业布置:设想“小白蛇在龙宫里向别人讲述海力布救助自己的过程”并绘制连环画,旨在引导学生转换叙事视角、补充细节进行创造性表达;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并选择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后讲给伙伴听,助力学生迁移方法、拓展民间故事阅读与分享。</p><p class="ql-block"> 2.教学问题诊断:方法实践时长不足,教师虽讲解创造性复述等方法,但学生实际操作、消化方法的时间匮乏,方法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环节界限模糊,导入环节与新授环节衔接生硬、区分度低,课堂节奏与教学逻辑的流畅性受影响,核心要点指导欠缺,在“创造性复述”学习板块,对“如何通过方法让故事更生动”“怎样用自己的语言转化文本内容”等关键问题,未充分开展探究与引导,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单元知识关联缺失,未结合单元篇章页,讲解“复述”与“简要复述”的区别,学生对不同复述类型的概念、适用场景认知模糊,单元知识的系统性建构不足。</p><p class="ql-block"> 3.改进建议:优化时间分配,明晰教学环节,强化方法指导:围绕“创造性复述的生动化策略”,关联单元体系适当压缩讲解时长,增加学生实操环节的时间,如在讲解创造性复述方法后,立即设置小片段练习,让学生即时运用方法。</p> <p class="ql-block"> 这场活动既是理念的交流,更是实践的启航。许昌市东城区实验小学语文学科基地将不断探索创新,将跨学科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