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

弓长

<p class="ql-block">五谷,随着时间、气候、物种的变化而变化。现代的五谷其实就是五谷杂粮的代名词,其五谷的内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p><p class="ql-block">稻-现在的稻分水稻、旱稻。水稻的种类又分粳稻、籼稻,酒谷、加上袁隆平的杂交稻有多个品种;</p><p class="ql-block">黍-北方叫黄米,南方叫小谷(旱地作物);</p><p class="ql-block">稷-高梁,北方主产,耐旱作物;</p><p class="ql-block">麦-小麦、大麦、燕麦、乔麦、青稞;</p><p class="ql-block">菽-大豆(黄豆)、蚕豆(胡豆)、豌豆、绿豆、巴山豆、红豆、黑豆、四季豆、豇豆、梅豆;</p><p class="ql-block">另:玉米(包谷)、红苕、洋芋是引进品种。玉米品种有黄、白、红、紫、花、水果玉米。红苕有紫白、红心、湖南苕。洋芋有黄、红两种。</p> <p class="ql-block">五谷</p><p class="ql-block">平常俗称五谷是指五种谷物。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区别在于前者无麻,后者无稻。前者是南方叫法,后者是北方叫法。因北方种水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无稻。一般都釆用南方叫法-稻、黍、稷、麦、菽(豆)。</p> <p class="ql-block">稻</p><p class="ql-block">五谷孕育人类十多万年,人类将野生植物培育成五谷杂粮,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人类与五谷有着不解的情缘。</p><p class="ql-block">“谷”指有壳的粮食,像稻、稷(ji,俗称谷子、高梁)、黍(俗称黄米、小谷)等外面有一层壳,故叫谷。</p><p class="ql-block">古代所称“五谷”即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u,俗称黄米、小谷)、稷(ji,俗称谷子、高梁)、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黄豆)。因北方气候干旱,不适种水稻,因此将麻(俗称麻子)代替水稻作为五谷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黍(小谷)</p><p class="ql-block">关于稻、麦、菽(大豆)生活中常见。黍(俗称黄米、南方叫小谷)北方常见主食,南方少见杂粮。</p> <p class="ql-block">木稷(高梁)</p><p class="ql-block">稷-(俗称黍、粟,南方叫高梁),“粟有五彩”白、红、黄、黑、橙各种颜色的小米。</p><p class="ql-block">麻-它的茎皮可做成麻绳、麻衣、麻纸等。</p><p class="ql-block">菽-豆类的总称。</p><p class="ql-block">另:五谷曾划为天、地、悬、风、水,并不一定指粮食:</p><p class="ql-block">“天谷”含稻、谷、高粱、麦等果实长在头顶的作物;</p><p class="ql-block">“地谷”含花生、薯类等果实长在地面的作物;</p><p class="ql-block">“悬谷”含豆类、瓜类等果实长在枝蔓上的作物;</p><p class="ql-block">“水谷”含菱角、藕等水中生长果实的植物;</p><p class="ql-block">“风谷”指玉米,在中节结出果实的作物;</p> <p class="ql-block">麦</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现在所谓的五谷,实际是粮食作物的总称。五谷的概念形成后虽然沿袭了两千多年,但这五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因时而异。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耐旱而瘠薄,生长期短的特征,在北方栽培中占主导地位。在春秋战国时,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的粮食。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解决青黃不接的问题,麦子发展成了主要粮食作物,并大力推广。</p> <p class="ql-block">六谷</p><p class="ql-block">唐宋后,水稻成了全国的主粮,大豆和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成为蔬菜。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传入中国,并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组成部分。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种主粮,统称为粮食作物或“五谷杂粮”包括谷类(水稻、小麦、玉米)、豆类(黄豆、胡豆、豌豆、红豆、绿豆、巴山豆、梅豆)、薯类(红薯、白薯、紫薯、马铃薯)及其它杂粮。</p><p class="ql-block">五谷在各个时期或朝代的排列顺序不一样,如汉代的五谷是指粟(高梁)、豆、麻、麦、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