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千年宋韵,漫步崇福横街历史文化街区

浙江板桥头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0日,我与好友自驾奔赴桐乡市崇福镇,在横街历史文化街区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人文漫游。这里是崇德城旧址及横街,作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诉说着宋韵风华与江南旧事。</p> <p class="ql-block">  抵达街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崇福历史文化馆。古朴的砖墙之上,“崇福历史文化馆”几个苍劲大字格外醒目,落款“吴澄”二字更是为其添了几分文化厚重感。馆外的开放时间牌清晰标注着参观时段,每周一例行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免费开放的政策让文化的触角得以延伸,社会公众可免费入内,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还能优先参观。</p> <p class="ql-block">  循着历史的脉络深入,我们来到了吴滔故居——来鹭草堂。这块省级文保单位的铭牌,将晚清著名海派画家吴滔的故事娓娓道来。吴滔(1840-1895)与吴昌硕、吴秋农合称“三吴”,其故居占地约300平方米,建于清同治年间,打破传统对称格局,房舍布成曲尺型,尽显不规则之美。门东向,院门上“琴材”二字为著名学者俞樾所书,过月洞门有适厅一间,为吴滔当年会客堂,北有三间楼房,是其画室和起居堂,前后庭院假山、花坛、金鱼池相映成趣。站在故居内,仿佛能看见百年前吴滔泼墨挥毫的身影,感受海派绘画与江南文脉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逛累了,自然要尝尝当地风味。丰鑫酱味馆的酱香早已循着风钻进鼻尖。这家始创于1945年(民国34年)的老字号,早年位于北门外,主营酱肉、香肠、咸肉等,2000年更名为崇福丰鑫酱味馆后,依旧秉持纯手工制作、天然晾干的工艺。酱肉、酱鸭、酱排骨、酱猪脚,还有粽子、月饼等本地特色食品,每一样都是时光沉淀的滋味。看着店内悬挂的酱货,听着店主讲述家族传承的故事,一口酱肉入口,咸香入味,是老底子的江南味道。</p> <p class="ql-block">  在街区的另一角,非遗编绳的摊位前围满了游客。传承人指尖翻飞,五彩绳线转瞬便成了精美的挂饰。这种古老的技艺在崇福横街焕发出新的生机,游客们可以亲自体验编绳的乐趣,为自己或亲友制作一件独一无二的非遗手作。此外,“锦福阁”“相遇”等特色店铺也各有乾坤,或是精致的文创产品,或是复古的服饰首饰,在历史街区的语境里,每一次消费都成了与文化的互动。</p> <p class="ql-block">  马家钱庄旧址是桐乡市历史建筑,2017年12月由桐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建筑。踏入其中,古色古香的木质隔扇窗棂、写着“当”字的招牌,还有那些关于典当行的旧俗谚语,如“善大票一分八厘,长六个足月为满”,瞬间将人拉回那个票号林立、商贾往来的年代。钱庄内的陈设还原了旧时典当行的布局,仿佛能听见当年伙计拨弄算盘的“噼啪”声响,看见掌柜端详当品的专注神情,这里是崇福商业历史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  横街的街巷里,鼎鼎古玩行和鼎鼎寄卖行的木质招牌古意盎然。古玩行里,旧书、老物件静静陈列,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寄卖行则像是一个时光中转站,流转着不同年代的记忆。街巷两侧,红灯笼与彩色灯笼交相辉映,“古玩”“红娘”的旗帜随风飘动,现代的相亲告示牌立在一旁,古今元素的碰撞竟毫无违和感,反倒勾勒出生活的鲜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街区入口处的许愿树枝繁叶茂,挂满了红色的祈福丝带和写着“听风”“朗”等字样的灯笼。我们也忍不住系上一条丝带,在树下默默许下心愿。看着车流从树旁驶过,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织,这棵树仿佛是街区的守望者,见证着崇福横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  离开前,我们在一面“百福墙”前驻足。满墙形态各异的“福”字,是传统文化的视觉盛宴,也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的期许。站在墙前,回望崇福横街的行程,从历史文化馆到吴滔故居,从老字号酱味馆到非遗编绳,从马家钱庄到古玩街巷,崇福横街历史文化街区就像一本立体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江南的人文底蕴与时代活力。</p> <p class="ql-block">  自驾返程的路上,我们仍在回味着街区的一景一物。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只有历史的从容与生活的温情。如果你也想在江南寻一处既有千年底蕴又充满烟火气的去处,桐乡崇福镇的横街历史文化街区,定会给你一场不虚此行的文化漫游。</p> <p class="ql-block">文案:浙江板桥头</p><p class="ql-block">照片:浙江板桥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