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家史向前在兴凯湖微生活平台持续推出其最新力作——纪实小说《重返8510农场》,作品一经连载,便在朋友圈、社会群体、发布平台及东北乡土文学圈引发热烈反响,好评如潮。读者纷纷赞誉这部小说情节动人、人物鲜活,字里行间流淌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作品以真实可感的笔触还原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命运与精神图景,尤其因诸多场景与人物原型源自8510农场,贴近生活,唤起无数亲历者的情感共鸣。据悉,《重返8510农场》仍在持续创作中,未来将为读者呈现一部更具深度与温度的纪实文学力作,献给那个年代的人们,献给热爱故土与文学的每一位读者。众多作家与评论者的深入剖析令人深思:唯有心怀大爱、富有情怀、具备深刻洞察与宏观视野的写作者,方能创作出如此扎根大地、饱含深情的优秀作品。至于作者史向前本人,其人格与笔力已不言自明,无需赘述。在此,我想就目前完成的前六章内容谈谈我的阅读感受与思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家史向前(笔名:石进)介绍:</p><p class="ql-block"> 辽宁黑山人,高级政工师,现居住大连。 1982年开始在哈尔滨市委刊物《学理论》上发表思想评论文章,连续四年荣获黑龙江垦区理论会优秀论文奖。在《农垦日报》发表多篇理论文章。 </p><p class="ql-block"> 2016年后,在辽宁《晚晴报》《大连晚报》《大连日报》发表散文十几篇。荣获《大连晚报》的(宜居城市大连)征文一等奖。 </p><p class="ql-block"> 2021年,被《参考消息》授予荣誉读者称号,《喜得荣誉证书》被《参考消息》选登。2022年《阳台上的幸福》刊登《大连日报》,并荣获佳作奖。 </p><p class="ql-block"> 十年来,在网络文学、都市头条上发文200多篇、著有《8510红星大楼》《缘在东山脚下》《房子的故事》《8510红星文化面面观》《八铺炕的故事》《7•20荒友聚会纪实》等六本文集200余万文字。 </p><p class="ql-block"> 现为大连市沙河口区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乡村作家终身会员,《兴凯湖微生活》特约作家。</p> <p class="ql-block">品读作家史向前(纪实小说)《重返8510农场》1—6章节有感</p><p class="ql-block"> 作家史向前以沉郁顿挫之笔,掀开纪实小说《重返8510农场》的厚重帷幕。引言如一道裂开时光的闪电,照亮了被尘封的岁月。1962年秋,在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背景下,8510农场掀起大规模精简风潮,1200名职工被迫下放,命运之轮骤然逆转。其中,基建队八口之家的刘一山赫然在列。他的离去、挣扎与十四年后的归来,构成了一幅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激烈碰撞的苍茫画卷。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沉浮录,更是一代拓荒者集体记忆的缩影。作者以翔实史料为筋骨,以文学笔触为血肉,复原那段几近湮没的岁月,令人未启卷已动容,未临境先唏嘘。</p><p class="ql-block"> “精简下放”四字,如霜雪骤降于1962年中秋之后,冷彻骨髓。刘一山,这位马车排的驭手,拖着哮喘病躯步入会场,仿佛走向一场无声的审判。食堂内烟雾弥漫,人心浮动,压抑的气息几乎凝成实体。当陈永思宣读名单,念出“刘一山”三字时,那一声咳嗽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泪水无声滑落。这不是简单的裁员,而是将一个八口之家推入深渊。作者以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与场景描摹,再现了那个时代普通劳动者面对命运无常时的无助与屈辱。石宗元的沉默、妻子的啜泣、孩子的惊恐,层层递进,令人心碎。这一幕,是制度碾压个体的缩影,亦是对“卸磨杀驴”的血泪控诉。</p><p class="ql-block"> 刘一山的命运,早在辽宁黑山小坨子村便已悄然埋下伏笔。生于贫瘠之地,长于饥寒交迫之中,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却承载着最沉重的苦难。父母早逝,兄姐远嫁,唯有二姐刘玉珍的牵挂如微光般照亮童年。作者以浓郁的乡土语言,勾勒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农村的生存图景:缠足的荣耀与悲哀,上门女婿的无奈,以及一个少年在苦难中早早觉醒的责任感。这段追溯不仅是人物前史的补全,更是对其性格根源的深刻揭示——正是这份坚韧与担当,让他日后在北大荒的风雨中未曾彻底倒下。</p><p class="ql-block"> 十六岁的刘一山,为助三哥娶妻,毅然踏入李家店的弹棉作坊。这一选择,既是生存的挣扎,也是命运的转折。作者以温情笔调描绘少年初入社会的纯真与倔强:他吃着高粱米饭却心满意足,带回黄面粘饼只为让兄长安心。而李大弹之女兰花的悄然心动,则为这段艰辛岁月注入一抹柔情。她偷送饼子、倚门相望,少女情愫如春芽破土,纯净而炽烈。这一章不仅展现了底层劳动者的尊严与温情,更通过“弹棉”这一具象技艺,象征了生命在重压下的韧性与回响。</p><p class="ql-block"> 拜师王青林,是刘一山从苦力迈向匠人的关键一步。作者以极具画面感的文字,还原了弹棉工艺的繁复与辛劳:五斤重的棉弓、飞扬的棉絮、节奏分明的“弹弹钮”声,宛如一首劳动的交响曲。王青林的赏识与刘一山的虔诚叩首,构成了一幅传统师徒情谊的动人图景。那句“从今往后,我就把你当亲爹待”,道尽孤苦少年对父爱的渴望。而“三分苦干,七分巧干”的箴言,则暗喻人生智慧的传承。这一章不仅是技艺的学习记录,更是精神血脉的延续,为后续命运起伏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兰花的抗争,是一曲青春对封建礼教的悲壮反抗。当父亲决意将她许配梁家公子,她以绝食、私奔、离家出走等方式奋力抗争,最终迫使家族妥协。作者以紧凑的情节推进与强烈的情感冲突,塑造出一个敢爱敢恨、勇于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她的沉默哭泣胜过千言万语,她的深夜奔袭震撼人心。这场爱情胜利的背后,是阶级壁垒的短暂崩塌,也是人性光辉的闪耀。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终将在时代的风暴中再次面临考验,令人不禁为之揪心。</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一段爱情的私语,更是一幅在时代裂变中徐徐展开的乡土长卷。兰花与刘一山“贴妆嫁人”,并非仅因情之所钟,更是对千年礼教的一次静默反抗。她不待媒妁之言,不从父命之束,以“不嫁就不活了”的决绝,撕开封建婚俗厚重的帷幕。这般勇气,在规矩如铁的年代,宛如一场无声却震耳的起义,撼动了根深蒂固的旧秩序。最动人的,不是爱情终得圆满,而是母亲李张氏那悄然的转身。她曾是传统的守护者,劝女儿顺从、忍让、低头,可最终却默默修箱漆盒,用一生积蓄缝制嫁衣。那一针一线,穿过的不只是布帛棉絮,更是一个母亲在道义与亲情间的挣扎与成全。她无法言说支持,却以沉默为女儿铺就一条通往尊严的小径。“贴妆”非为炫耀,而是体面,是在世俗目光中为女儿争来的一寸光亮,一寸不容轻视的尊严。姑娘敢爱,母亲敢让,男人敢担。正是这些“敢”字,如点点微光,悄然撬动沉闷的旧土,终让风吹了进来,带来一丝属于人的温度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从辽宁到北大荒,刘一山举家逃荒的抉择,是生存本能与希望信念的双重驱动。1958年,七口之家在饥饿边缘挣扎,一封来自外甥的信成了救命稻草。作者以极具张力的叙述,描绘了那个年代无数农民“闯关东”式的迁徙:夜奔火车站、辗转绿皮车、风雪中寻址挂号。当刘一山在东海站找到“8510农场招工处”的草房,那一声“救命恩人”的三鞠躬,饱含了多少绝望后的重生之泪。这件黄军大衣裹挟的不只是身体,更是一个家庭对新生活的全部寄托。至此,主人公正式踏上8510农场的土地,也为“重返”二字埋下深远伏笔——今日之来,已是漂泊;他日之归,必经沧桑。</p><p class="ql-block">(注:此点评文在兴凯湖微生活平台10月23日发表)</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8日</p> <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姚华</p><p class="ql-block">美篇文:姚华</p><p class="ql-block">美篇呢称:对世界充满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032884</p><p class="ql-block">美篇配图:照片来源于</p><p class="ql-block"> 兴凯湖微生活平台</p><p class="ql-block">美篇配歌:</p><p class="ql-block">演唱:致谢网络提供者</p><p class="ql-block">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姚华,1960年6月25日出生,原籍山东省沂南县人,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国际注册高级工商管理师。曾在黑龙江省和垦区大型骨干企业及北京相关企业,学校担任过相关领导职务。</p><p class="ql-block"> 现为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乡村作家终身会员。《兴凯湖微生活》平台特约作家。</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我的父辈们星光灿烂》《难忘青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四团工程连知青(上、中、下)》《致敬北大荒8510农场光荣在党50年的党员们》《五家坡的故事》《我爱海棠花》《十月.回故乡》等200多篇在网络上发表。</p><p class="ql-block"> 1988年农场建场40周年场歌创作者之一《前进八五一0农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