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名人榜一抗日英雄袁奎

行行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八十年,铭记历史祭前贤。</p><p class="ql-block">继承遗志传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p> <p class="ql-block">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袁奎像</p><p class="ql-block">袁奎(1912~1948),原名袁明珍,化名王道凡、李兴。李集镇五里袁村人。历任四师《拂晓报》社记者,李集镇长。</p> <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袁奎1912年生,幼年勤奋学习,酷爱文学,亦曾跟一位医生出身的塾师学过医书。1936年考入睢宁徐东南农业中学,在这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爱国活动。1939年,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入睢,开辟抗日根据地,袁奎参加了民运队,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组织派往河南永城部队的“报训班”学习。</p><p class="ql-block">1941年,奉上级指示,袁奎返回日、伪、顽盘踞的李集镇开辟根据地。他多次配合我主力部队与顽敌进行了交锋,躲过敌人一次次暗杀,为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1942年春,日伪军向我淮北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袁奎同志遵照上级指示,穿上长衫,挑起药箱,化名为王道凡,以行医为掩护奔赴安徽泗县、五河一带的小韩庄,刘庄、新庄,朱顶、浮山等地开展我党秘密工作。他多谋善断,胆大机警,躲过了敌人多次盘查跟踪。以卖笔墨的名义秘密书写小字传单,通过穷人中的积极分子带到各地去张贴、散发,鼓动当地群众同恶霸地主赵家弼、赵家锐进行抗租、抗债的正义斗争。</p> <p class="ql-block">1943年初,新四军四师进入泗灵睢地区。为加强根据地的宣传工作,袁奎奉命去四师《拂晓报》社任记者,他随部队转战南北,一边打仗,一边深入乡村、部队采访写作。颂扬军队中涌现的英雄事迹,宣传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揭露敌人残无人道的暴行。</p><p class="ql-block">1944年10月,李集镇建立了红色政权。党组织调袁奎回李集镇任镇长。为安定民心,巩固新政权,进行频繁的战斗,他在主力部队的援助下,打垮了盘踞在卓圩、高楼的顽匪,解放了那里的人民。</p> <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向我解放区进犯,李集镇重又落入敌手。同年11月,袁奎和一部分部队同志被敌人围困在洪泽湖一带,为夺回政权,重新开辟根据地,他奉命参加了七人突围小分队,勇敢机智地躲过敌人的追杀堵截,于1947年1月返回了淮北。在险恶的环境中,他和同志们坚持对敌斗争,发展了党员,建立了新的党组织。</p><p class="ql-block">1948年夏,为开辟李集区,袁奎和某部周指导员一起来到李集南二里王村,因内奸出卖,驻李集国民党反动派向该村扑来,周指导员当场被敌残杀,袁奎同志突围时负重伤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袁奎墓,一座承载着英勇事迹的墓地,坐落在烈士的故乡——五里袁庄的庄北。</p><p class="ql-block">1948年的那个夏天,袁奎同志,与周指导员一同在濉河南岸的四山、大庄、曹场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的任务是在敌占区李集开辟新的工作区域。</p><p class="ql-block">在李集集南二里的王村,他们召开了一次村长会议,然而,这次会议却因奸细告密而暴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包围了他们。在这危急时刻,周指导员为了掩护大家,不幸在激战中牺牲。而袁奎同志则展现出无比的坚韧,他中弹后腹部受伤,肠子从腹腔脱出。在这样的痛苦中,他强忍着疼痛,将肠子重新塞回腹腔,冒着弹雨,毅然决然地涉过濉河,成功撤离到河南解放区。</p><p class="ql-block">尽管袁奎同志成功撤退,但他的伤势过于严重,最终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牺牲。他的英勇事迹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永远铭记在这片土地上,袁奎墓成为了他不朽的象征,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p> <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