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夜话:应当为被人喜欢而高兴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b>  【内容提要】</b>我知道,那些被“顺走”的书,没有消失在角落,而是会被人带到某个安静的午后,或是某个灯下的夜晚,一页页细细品读。而书中的衡州风情,也会随着这些“不期而遇的阅读”,悄悄在更多人心里扎下根——这,或许比任何完整的书册清点,都更符合我写下这本书的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应当为被人喜欢而高兴</b></p><p class="ql-block"> ——有感于我的书被人“顺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新书《衡州方域风情》上架后,陆续办过几场签名赠书、售书仪式。本是寻常的文化交流场合,却总少不了几段有趣的小插曲——每次活动结束清点时,总会发现一两本摆放整齐的样书不翼而飞;后来和朋友闲聊,也听到相似的“烦恼”:我赠予他个人的签名本,竟被来访客人悄悄塞进包里,成了“意外带走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这些“顺书”的细节,起初是身边人告知我的。有人觉得该提醒对方注意,有人替我惋惜这未被记录的“损失”,但我听后,非但没有半分恼怒,反而心底生出几分暗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手机屏幕上几秒划完一篇文章,习惯了碎片化的短视频代替完整的阅读,习惯了电子书的便捷却少了指尖触碰纸张的温度。可偏偏有人愿意在喧闹的场合里,为一本讲述地方风情的书停下脚步,愿意用这样“略显唐突”的方式,把它悄悄藏进包里——这份不加掩饰的喜欢,比任何刻意的赞美都更动人。</p><p class="ql-block"> 《衡州方域风情》出版后,我曾收到过不少评价,大多朴素却真诚。有老衡州人说,书中记录的街巷老铺、方言俚语,让他想起了儿时跟着祖辈赶集的日子,“字里行间都是熟悉的烟火气”;也有年轻读者留言,原本觉得家乡的历史风情遥远又枯燥,可这本书里写的码头故事、手艺人口述的往事,让他第一次觉得“脚下的土地藏着这么多有意思的过往”;还有文化界的同仁提及,这本书没有堆砌史料,而是用“故事串起方域”,把衡州的地理、人文、民俗揉进一个个鲜活的细节里,“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读,读完还想带着书去走一走的书”。这些评价,曾让我觉得写下那些文字的日夜都有了意义,而如今“顺书”的小事,更让我看到了文字另一种生命力——它不只是摆在书架上的印刷品,更是能让人忍不住想“占为己有”、揣在身边慢慢读的心意。</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说,“顺书”总归是不妥的举动,可我更愿意相信,那些悄悄把书带走的人,未必是故意失礼,或许是翻到某一页时被某个故事击中,或许是被书中的衡州风情打动,实在舍不得放下,才做了这样“孩子气”的选择。毕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让人对一本纸质书生出“想立刻拥有”的渴望,本身就是对作者最大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往后若再遇到这样的事,我想我依然会笑着接纳。因为我知道,那些被“顺走”的书,没有消失在角落,而是会被人带到某个安静的午后,或是某个灯下的夜晚,一页页细细品读。而书中的衡州风情,也会随着这些“不期而遇的阅读”,悄悄在更多人心里扎下根——这,或许比任何完整的书册清点,都更符合我写下这本书的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