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活于世,最难得到又最宝贵的是什么?不是技艺压身、能力超群,不是家财万贯、富甲一方,亦不是位高权重、势倾朝野,而是高尚的人品,优良的口碑。</p><p class="ql-block">我的恩师杨水海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被昔日上下级和同级,以及邻里老少,一致赞不绝口的品高德馨者。可以说,在与杨老师相识的众人心目中,他就是一个“无冕之王”。</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是山西省河津市庄头村人,现年已88岁高龄。我俩是同村近邻,他又是我小学时的班主任,初中时的带课老师。数十年的交往中,我深切感受到他身上既保持着厚道、善良、谦谨和正直的传统美德,又彰显出心怀家国和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无论做人还是为师,也不管在职还是告老还乡,都始终保持着纯洁的本色。</p><p class="ql-block">1955年,杨老师从师范学校毕业,便分配到本村小学任教,幸好担任我所在二年级的班主任。那时我是班长,与他接触较多,更多地领受到了他的教诲。他那爱生如子的热忱,和蔼可亲的面容,博学多才的学识,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方式,在我的幼小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当时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当班长总是放不开手脚。杨老师见状,多次耐心启发,教给管理班级的方法。为了激发我的朝气和活力,更是用心良苦。有一次,他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本《劈山救母》剧本,指着沉香的一段唱词让我学唱,他拉二胡伴奏。尽管我唱得走板跑调,他依然给予热情鼓励。六七年前,我回老家请杨老师和几位儿时伙伴,到村头饭店聚餐。席间,聊起童年时几人学制做和耍弄皮影的趣事,大家正笑得开怀,杨老师突然对我说:“还记得不?你上二年级时,我拉二胡,硬让你看着剧本唱了一段戏。”我笑着回应:“永世忘不了,我唱得四六不着调,你还夸我唱得好。就是那次逼我唱戏,让我走上了痴迷家乡戏剧的‘邪道’!”一句话引得大家捧腹大笑!</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感人至深的事,至今想起来仍然令人动容。1969年,我入伍三年后首次回家探亲,到家时已是黄昏时分,因当地忌讳午后看长辈,我本打算次日一早去拜访杨老师。不料,当天晚饭后,杨老师竟亲自登门看我,自己当时又惶又窘。他却笑着说:“师生之间没有那么多讲究,谁先看谁都一样。”</p> <p class="ql-block">说水海老师学高德馨,众口皆碑,绝非虚意吹捧,确是实至名归。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的一件稀罕事,就是明证。在那段特殊的年月里,杨老师多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尽管有关领导认可他早已具备党员标准,却由于受“唯成分论”的恶劣影响,因杨老师家庭成分较高,不敢打破以成分论人的怪圈,“忍痛割爱”,将他拒之于党组织之外。然而,在1970年“整党建党运动”期间,他这个非党人士竟被借调到公社的整党办公室,负责文秘工作。这在当时真是个轰动全县的奇闻,但这确实是由公社领导集体决定,并经县里批准的。事情反常必有因,这从侧面证明了领导和群众对杨老师人品和才学的高度认同。几年之后,他终于被顺利地吸收入党。这种迟来的“准入”,尤显得珍贵。 </p><p class="ql-block">在杨老师身上,还可以发现另一种“反常”现象。如今社会上一些人重利益轻道义,是唯“利用价值”待人的“势利眼”,人一走茶就凉,对退休老领导的态度更是由原来的炽热变为高冷,甚至千呼万喚不出来。而在杨老师身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他的不少同事和学生,即便分别了数十年,每逢年节仍不忘向他致电问候,平时还不时有人登门拜访他。有一次,我陪杨老师逛本村的集市,一路来去,不停地有人向他打招呼问好,使他有点应接不暇。一斑可窥全豹,一管可视全貌。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正反映了杨老师在人们心目中始终享有相当高的威望,旺盛的人气年久日深也不曾衰减。</p><p class="ql-block">杨老师爱学习,肯钻研,虽是从初师毕业(后函授大学文学专科毕业),却从小学教师,相继走上初中和高中的讲台,后来调到县(市)教育局负责教师培训工作,县里成立教师进修学校后又去任讲师,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师的老师”。这种跳跃式的进步,当时和如今都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杨老师博学多才,文理音体美,样样精通,门门胜教,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全能救火队员”。不论哪位老师有事请假,他都主动补台。初中时,有一次负责我们班语文教学的柴老师请假,平时负责教务工作兼授音美课的杨老师接连给我们上了两堂语文课,且讲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深得同学们喜爱。</p><p class="ql-block">“琴棋书画门门通;吹拉弹唱样样熟”,这是大家对杨老师的共同赞誉。他对诗词楹联颇有研究,是市楹联学会会员。退休30年来,始终关心时局,笔耕不辍,满怀激情地用诗词和楹联赞美祖国和家乡,写出了不少饱含家国情怀的佳作。如“日丽风和千山秀,年丰物阜万户春”“春回大地,嫩柳随心添翠色,日照神州,娇梅着意淀新蕾”等,句句皆含深情挚爱。他在《古耿新貌》一诗中,这样吟唱家乡美:“亘古旱垣清流泻,万顷良田泛绿波。粮丰果茂人勤谨,楼高巷美民富乐。莫道先辈豪情篇,且看后昆壮志歌。钟灵毓秀龙虎地,物华天宝耀星河。”他还和友人合作楹联,赞美所居住的千古名村庄头村:“东来紫气无双地,日出西关第一庄”,被镌刻在村里的建筑物上,成为家乡的重要印记。 </p><p class="ql-block">2016年,已进入古稀之年的杨老师,凭借楹联:“鱼跃龙门,凤䎝虎岗,千秋魅力惊天地;汉推史圣,唐生诗杰,万世光辉照宇寰”,获得河津市春节晚会征联一等奖。 </p><p class="ql-block">2024年,杨老师已是87岁高龄,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却无法消磨他的热情和智慧,挥笔写出了思想性和艺术性颇高的应征春联:“民康物阜黄金新岁月;政通人和锦绣好前程”,摘得市春联征集奖。</p><p class="ql-block">杨老师的书法同样造诣颇深,正楷苍劲有力,草书挥洒自如,字里行间尽显非凡气势。</p> <p class="ql-block">退休三十年来,杨老师不恋城市繁华,毅然回村乐居,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他热心做公益事业,多次为村里办学修路捐款,指导鼓乐队排练节目,还主动当村干部的“参谋”,积极为村庄建设出谋划策,被推选为村老年协会会长,并先后曾获得乡政府授予的“模范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他看到村上不少学龄前儿童有失管教,甚为忧急,便协助家人开办了全乡第一家自费幼儿园,聘请专职幼师,规范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活动环境,设法提高保育教育质量,收费也很低,深受村民们欢迎。20年间,所办幼儿园多次获得“市级标准园”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在村里,杨老师资历老,辈分高,他却从来不摆架子,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而且是古道热肠,乐于助人,有求必应,从来不计回报。谁家办红白喜事,以至盖房子上鿄,小孩子过滿月,只要开口求助,他都欣然应允,悉心帮助筹划料理,题写对联匾额、贺词或悼词。我们庄头村比较大,近千户,四千余人,隔三岔五就有人家有事找上门来求助,不论是谁,杨老师都当即痛快地应允,不仅丝毫没有厌烦情绪,还乐此不疲。村里的男女老少,对杨老师都很敬重,夸赞他是少有的好老师,热心的好长辈,难得的大好人!</p><p class="ql-block">“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五灯会元》)人眼是尺,人心是秤。杨老师正是用他那优异的人品师德和垂范行为,赢得了众口夸赞的好口碑,这是千金难买的最高褒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