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那些后知后觉的顿悟和藏在细节里的门道

美友7750586

<p class="ql-block">“后知后觉” 的感悟 —— 有些道理当时没在意,直到临床摔了跟头、治好了病人,才突然拍大腿:“哦!原来当初老师说的是这个意思!” 今天接着跟大伙掏心窝子,说说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学问,还有怎么把 “书本知识” 变成 “手上功夫”。</p> <p class="ql-block">先聊聊 “揣穴” 这事儿,之前提过王居易先生的《经络医学概括》里讲 “揲法”,刚开始我觉得这就是 “多此一举”—— 穴位不都在固定位置吗?按图找不就完了?直到有次跟诊,遇到个常年胃痛的大爷,我按课本上的位置扎中脘穴,留针二十分钟,大爷说 “没感觉,胃还是胀”。老师过来蹲下来,用拇指在大爷肚子上轻轻按揉,边揉边说:“你摸,他中脘这儿有个硬结,穴位早‘跑’了。” 说着就把针拔了,重新在硬结旁边下针,刚扎进去,大爷就说 “哎!有酸胀感了,胃里好像松快了”。</p> <p class="ql-block">那之后我才明白,“揣穴” 不是简单摸一摸,是要 “找气”。后来我自己总结了个小窍门:扎针前先按穴位周围,虚的人穴位处软乎乎的,像按在棉花上;实的人会有硬结,甚至能摸到小疙瘩;痰湿重的人,按下去还会有 “水囊感”。有次给个痰湿体质的大姐扎足三里,按了半天没找到 “感觉”,我就用指腹轻轻揉了三分钟,再按的时候,明显摸到一个 “小凹陷”,扎进去大姐立马说 “有气往脚底下窜”,那次治完她的腹胀,第二天就反馈 “吃饭香了”。现在我扎针前必揣穴,哪怕多花五分钟,也比扎错位置白费劲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说说 “守气”,尹真先生在《针灸心法浅谈》里说 “针下得气后,要像守着一捧水,别让它漏了”,我以前不懂,扎完针就站在旁边发呆,或者忙着记病历,结果好多病人说 “刚扎进去有感觉,后来就没了”。直到有次治口腔溃疡,按 “左升右降” 扎了太冲和内庭,扎完我没离开,盯着针柄看,发现针在轻轻颤动,我就用手指轻轻捻了捻针,病人突然说 “嘴里好像不那么疼了,有股凉丝丝的劲儿”。后来我才知道,“守气” 不是一动不动,得根据病人的感觉调整 —— 有的人得气快,轻轻捻针就行;有的人得气慢,得用 “刮柄法”,用指甲刮针柄,把气 “引” 过来。</p> <p class="ql-block">有个印象特别深的案例,一个小伙子长了口疮,疼得连喝水都龇牙,我扎了太冲和内庭,刚开始他说 “没感觉”,我就用刮柄法刮了几下针柄,他突然说 “哎!舌尖这儿麻了一下,好像不那么疼了”。留针的时候,我每隔五分钟就轻轻捻一次针,二十分钟拔针后,他立马喝了口水,说 “真不疼了!” 后来他跟我说,之前在别的地方扎过针,扎完没效果,现在才知道 “原来扎针还得‘看着’”。这事儿让我明白,针灸不是 “扎进去就完事”,得像照顾孩子似的,盯着针下的气,别让它跑了。</p><p class="ql-block">还有 “辨证” 这个坎,我踩过的坑可不少。刚临床那会儿,学了 “肚腹三里留”,不管谁肚子疼,都扎足三里,结果有的好有的不好。有次来了个小姑娘,说 “肚子疼得直不起腰”,我按老规矩扎了足三里,留针半小时,她还是疼。师傅过来问她 “是饭前疼还是饭后疼?疼的时候想不想上厕所?” 小姑娘说 “饭前疼,疼的时候想蹲厕所,蹲完能好点”,师傅说 “这是脾虚寒,得加艾灸,再扎个天枢”。我赶紧给她加了艾灸,扎了天枢,没十分钟,她就说 “不疼了”。后来师傅跟我说:“同样是肚子疼,有的是寒,有的是热,有的是气滞,光扎一个穴位能行吗?就像人饿了,有的想吃米饭,有的想吃面条,你总不能只给人馒头吧?”</p> <p class="ql-block">这话我记到现在,后来遇到肚子疼的病人,我都会多问几句:“疼的时候是胀疼还是刺痛?喜不喜欢用手按?大便怎么样?” 有次遇到个大爷,说 “肚子疼得像有东西拧着”,还伴有恶心,我问他 “是不是吃了凉的?” 他说 “中午吃了冰西瓜”,我就扎了足三里、中脘,还在肚脐上贴了暖宫贴(虽然是大爷,但寒邪犯胃,暖宫贴也能用),留针二十分钟,他说 “不拧着疼了,也不恶心了”。现在我才明白,辨证不是 “背书”,是 “问出来的”,多问一句话,可能就差出疗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聊聊 “跟诊” 的门道,刚开始跟诊,我总觉得 “只要看着师傅扎针就行”,结果师傅让我递针,我都不知道递哪根;让我备棉球,我都没提前消毒。有次跟诊,师傅给一个面瘫患者扎针,让我 “递个一寸半的针”,我翻了半天针盒,才找到一寸半的针,师傅无奈地说 “你下次提前把常用的针分好,一寸、一寸半、两寸的分开摆,省得耽误时间”。从那以后,我每次跟诊前,都会提前半小时到诊室,把针盒里的针按长度分好,棉球、酒精、镊子都摆整齐,甚至会提前问老师 “今天大概看什么病?要不要准备艾灸条?”</p> <p class="ql-block">慢慢的,师傅觉得我靠谱,开始让我上手扎针,还会跟我说些 “书本上没有的诀窍”。有次扎头针,师傅说 “扎头针得‘平刺’,针身要贴着头皮,不然容易疼”,我按他说的方法扎,病人果然说 “不疼,就像蚂蚁爬了一下”。还有次扎内关穴,师傅说 “内关穴在腕横纹上两寸,你得找对筋缝,不然扎进去病人会麻得难受”,我按他说的,在两条筋中间下针,病人说 “有酸胀感,不麻”。这些诀窍,课本上没写,要是不跟诊,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跟诊还有个好处,能看到师傅怎么处理 “意外情况”。有次给一个老太太扎针,刚扎进去,她突然说 “头晕、心慌”,我吓得赶紧想拔针,师傅说 “别慌,先把针退一点,让她平躺,喝口水”。按师傅说的做了,没两分钟,老太太就说 “不晕了”。后来师傅跟我说 “这是晕针,不是大问题,别一慌就拔针,先让病人放松,退点针就行”。从那以后,再遇到晕针的病人,我就不慌了,按师傅教的方法处理,都能缓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想跟新人说几句实在话:别嫌 “慢”,我刚开始扎针,一个穴位得找半天,病人都不耐烦了,我也着急,但师傅跟我说 “慢就是快,你现在找得慢,是为了以后找得准”,后来练得多了,确实越来越快;别怕 “错”,我之前扎错了穴位,让病人疼了,特别内疚,但师傅说 “谁没扎错过?错了就总结,下次别犯就行”,后来我每次扎错,都会记在本子上,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不会错了;别忘 “学”,哪怕临床再忙,我每天都会抽半小时读经典,有时候读一句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第二天遇到免疫力低的病人,就会多扎个足三里、关元,效果确实好。</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从对着经络图发呆,到能从容处理各种病症,我最大的感悟就是:针灸不是 “技术活”,是 “良心活”,也是 “细心活”。你对病人用心,对针下的气细心,疗效自然就来了。要是你也想入行,别着急,一步一步走,把每个细节做好,总有一天,你手里的针会成为病人的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