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州区),始建于秦代,唐代起即为徽郡、州、府治所在地,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古城面积约24.7 平方公里,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格局,保留了内城、外廓及四座城门、瓮城、古街、古巷、古桥、古塔等明清建筑群,集中展示了徽派“三雕四砖五檩六花七扇”等工艺特色。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5A级景区,徽州古城被列为中国四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与丽江、平遥、阆中并称),也是“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保留下来的徽州府衙</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始建于隋末宋初,元明时期完成基本格局,清代多次维修,近代因行政需求被拆改,2009 年起按照明代规制全面修复,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示了徽州古代行政体制和徽派建筑艺术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1949 年后,府衙被改作县政府办公场所。上世纪80 年代因新建县政府大楼,除保留的二堂外大部分建筑被拆除。</p><p class="ql-block">2009 年起,歙县政府投入约 2 亿元,依据《明弘治年规制》和《府治公廨图》,在原址上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进行整体修复,恢复了南谯楼、仪门、正堂、二堂等核心建筑,总占地约 2.4 公顷,建筑面积约 9800 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经千年演变,形成了今天所见的规模宏大的官署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最早可追溯到隋末元义宁年间,越国公汪华迁居此地,设官署雏形。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因大火被毁后重建,奠定了后世城墙与府衙的基本格局。</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徽州府衙在原址上重新规划,采用明代官署的“一轴、五门”布局,形成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等主要建筑群。明洪武三年(1370)恢复为府治,随后在正统、弘治、崇祯等年间多次大修,逐步完善了六部对应的职能部门(吏、户、礼、兵、刑、工)。 </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等皇帝在位期间均对府衙进行维修和加固,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和功能体系。</p> <p class="ql-block">这个就是把古城围起来的围墙。</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的城墙最早是为了满足行政、军事和防洪等多重需求而修筑的。 1. **起始建造时期与动因** 城墙的雏形可追溯到隋朝末年(约公元617 年前后),当时的歙县已是江南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需要一座能够划定官府治域、保护城镇安全的防御设施。 2. **唐代大规模扩建** 到唐中和二年(882 年),在原有小规模城垣的基础上进行大幅扩建,使城墙规模基本定型,形成了后世所见的城郭格局。这一扩建同样是出于防御外敌、巩固地方政权的需要。 3. **功能演变与后续加固** 随着宋、元、明清各代的政治变迁,城墙的功能从最初的防洪、防水逐步转向以军事防御为主。明代嘉靖年间(1555 年)县城墙再次加砖砌,墙体高度达三丈,设四关门楼,进一步强化了防御能力。 4. **整体背景概述** 徽州城墙属于明清时期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代表性城墙,主要承担“军事防御、界线划定、抗洪防灾”等功能。其选址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形成府县双城格局,既是行政区划的标志,也是保护当地繁荣的商贸中心——徽州府的关键屏障。 5. **历史作用** 《歙县县志》记载,城墙历经宋方腊起义、明倭寇、清太平天国等多次战争,屡次大规模修缮,充分体现了其在战争防御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徽州古城的围墙是在隋末唐初的行政与防御需求驱动下首次建成,随后在宋、明清时期因军事防御、边界划定和防洪等多重背景不断加固和扩展,最终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历史城墙格局。</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城墙有原来的建筑更有后代修补留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的八角牌坊,又称许国石坊或八角牌楼,坐落在歙县徽城镇古城中心的阳和门东侧。它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为当时官至内阁次辅的大学士许国所立,旨在纪念其功绩。 这座牌坊在结构上独树一帜,采用四面八柱的仿木石构,形成唯一的全国现存八角牌楼,整体呈口字形,长11.54 米、宽6.77 米,高11.4 米。四面均有精美石雕,南面有“巨龙腾飞”,东面刻有“三报喜”等吉祥图案,四角及柱基上共安置12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显示出徽派石雕的高超技艺。 许国石坊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是徽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少有的四面八柱大型石牌坊,兼具纪念性、艺术性和观赏价值,成为游客必访的文化景点。其题字出自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之手,进一步提升了其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八角牌坊并非普通的四角牌坊,而是明代唯一的八角形石坊,建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 年),坐落在安徽歙县的徽州古城内。它的建造缘由与明代官员许国(字维桢,1527‑1596)密切相关。许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任职,因平定云南叛乱有功,万历十一年被授予“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高位。皇帝特批他回乡建造牌坊,以示嘉奖,这在当时的礼制中属于“恩荣”牌坊——虽非皇帝直接赐予,却需皇帝批准方可动工。 </p> <p class="ql-block">由于八角牌坊的规格超出常规的四角牌坊(四角牌坊是普通官绅、功德、节孝等的常见形式),只有皇亲国戚或极高荣誉的官员才被允许建造。许国在获准后,因迟迟未回京复命,皇帝三次催促,最终他在八个月后才完成建造,皇帝见后惊讶地说:“不要说四角,就是八角牌坊也造好了”。这段轶事进一步凸显了八角牌坊的罕见与尊崇。 </p> <p class="ql-block">八角牌坊的结构独特: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与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相连,形成八根通天柱、四面十二层楼的“口字”平面,整体高约11.5 米,采用青色茶园石砌筑,雕刻精细,兼具纪念功绩、展示身份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许国个人功绩的永久纪念,也是明代官员荣誉制度的罕见实例,因其唯一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黄山太平湖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西北部,坐落在黄山与九华山之间,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也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AAAA级旅游景区。湖面总面积约88.6 平方公里,水域最长约48 公里,最宽处6 公里,平均水深约40 米,最深可达70 米,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可直接饮用。 太平湖于1970 年开始蓄水,1979 年正式更名为“太平湖”,并在2001 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水利风景区,2006 年升格为国家4A级景区。湖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5%,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400余种植物和300余种动物,是重要的生态保护示范区。 景区以“天下太平城”“八卦岛”“龙窑寨”等岛屿为核心,兼具自然山水、古建筑和茶文化等多元旅游资源,被誉为“黄山脚下的翡翠”“中华翡翠”。湖光山色四季各异,春季桃红柳绿,秋季层林尽染,夏季碧波荡漾,冬季雾凇奇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划船、垂钓和体验当地的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等特产。 总体而言,太平湖不仅是黄山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徽省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黄山太平湖是一座**人工湖**,其形成与上世纪70 年代的水利工程密切相关。 1. **工程起点** 1970 年7月29日,位于黄山区(原太平县)与泾县交界的**陈村水库大坝**建成并开始蓄水。大坝拦截了当地的主要河流,形成了大面积的水库水面。 2. **改名与定位** 蓄水后,库区淹没了原来的石台县、黄山区、泾县和青阳县的部分城镇(包括原太平县城和石台县城),形成了所谓的“水下古徽州”。1979 年11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复将“陈村水库”正式更名为**太平湖**,以配合当地旅游开发的需要。 3. **功能定位** - **防洪、灌溉**:大坝的主要目的在于调节洪水、保障下游农业用水。 - **发电**:配套的陈村水电站利用库容进行抽水发电。 - **旅游**:湖区随后被规划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和重点水利风景区,成为黄山脚下重要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4. **历史影响** 蓄水过程导致两座县城被迁移,古镇、古建筑、古树等被淹没,形成了独特的“水下古徽州”文化遗存,也为后来的考古与旅游提供了独特资源。 **简要概括**:太平湖的形成是1970 年陈村水库大坝建成后蓄水而成,随后在1979 年更名为太平湖,兼具防洪、发电、灌溉和旅游功能,成为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泊。</p>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下小雨造成水气重所以远处的山头都被水系笼罩掀成云海。朦朦胧胧的烟雾缭绕也是一道很好看的风景,天气好是看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由于水位的上升半山腰成为水面。常年泡在水中山体山石有松动的迹象所以用木桩加固。</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所谓白鹭洲的景点,说是景点啥都没有害得我走了1公里多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