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不知是磁场牵引,还是心有灵犀,组委会的同学在群里发起“旅行式”的聚会倡议——赴外地游山玩水,群里瞬间沸腾,大家踊跃响应、主动接龙。半个月便有六十多人报名,看到大家如此高的热情。筹备组随即行动,敲定聚会地点、约定宾馆、定制统一服装、联系文艺晚会的场地,忙得热火朝天。</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为给大家充足准备时间,聚会定在两个月后的2025年10月15日至10月17日,共两晚三天。不少同学慷慨解囊,为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无需多言的深厚情谊,在这一刻表现得淋漓尽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美发师孙桂龙同学,早早在群里邀请大家免费到店烫染;聚会出发的当天上午,他还特意为外地赶来的同学打理发型,这份热心与奉献,让每个人都倍感温暖。陆友萍同学则精心准备了两份心意,一份是茅台缜纯正酱香型白酒,酒瓶上的品牌字样,出自书法大师徐向荣同学的墨宝。二是中医高级芳香老师叶瑜手工制作的唇膏,原材料选用多特瑞纯天然植物精油,每一份都满含真诚。</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出发当日,十来位同学提前打前站、做后勤;其余人乘大巴,一路谈笑风生、歌声不断。约三小时车程后,我们抵达了目的地——铜鼓汤里。这里山清水秀,草木苍翠,空气清新得如同天然氧吧,幽静致雅的环境,不仅是避暑胜地,更成了大家放松心情的港湾。办理入住时,大家自由组合、两人一间标间,当晚聚餐,推杯换盏间满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0月16日,我们先后来到“秋收起义纪念馆”与“毛泽东化险地——吴家祠”。在纪念馆里,雷锋、张思德、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的照片格外醒目——这些镌刻在七十年代记忆里的影像,仿佛穿越时光隧道重现眼前。雷锋的笑容里,藏着“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誓言;白求恩的眼神中,满是对异国人民的赤诚;张思德的质朴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的背影,定格了“宁可玉碎,不求瓦全”的英雄气概,他们是时代楷模,精神丰碑,更是我们心中永恒的精神灯塔。无声的照片,承载着不朽的精神,敬意在每个人心中油然而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听讲解员深情讲述,我们也知晓毛泽东在吴家祠的化险故事。1927年9月7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与毛泽民、潘心源等人前往长沙领导秋收起义。9月9日途经湖南浏阳七溪坳时,他们不慎与兵团遭遇,因被怀疑是共产党人,遭到了扣押,即将押往浏阳总部,情况危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尝试与团兵周旋——,这些团兵多为雇佣兵,并非正规军队,其中一人还是他的湖南湘潭同乡。“枪毙了我们对你没好处,不如拿几块银元,放我们走?”毛泽东的提议,让团兵动了心,可他们的队长却坚决反对。直到行至一高地,毛泽东终于找到了机会:他掏出一把银元扔向敌人,趁对方误以为是暗器、慌忙躲避的间隙,转身向山上跑去。等团兵发现是银元、只顾捡拾时,已追不上他的身影,即便后来察觉追赶,毛泽东也借着山间水潭与茅草的掩护,成功摆脱了追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可危机并没有解除,毛泽东跑丢了鞋,脚底擦伤严重,又因不熟悉地形不敢走大路,在山里迷了路。幸运的是,他遇到一位下山的打柴人——在对方的帮助下,毛泽东得以在吴家祠吃饭、留宿,次日还被指引了安全路线。最终,他历经艰难万险抵达了铜鼓县城肖家祠,成功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落入敌手却成功脱险的经历,吴家祠也因此被称作“福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0月16日晚,“同学联谊会”文艺演出如期举行。独唱、舞蹈、彩带舞、广场舞、葫芦丝独奏、电吹管独奏轮番登场,六十多张熟悉又添岁月痕迹的脸庞,在掌声与欢呼声中笑得格外灿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同桌的你”旋律响起时,思绪瞬间被拉回学生时代——仿佛又坐在曾经的课堂,想起那个爱哭的同桌。岁月或许模糊了细节,却抹不去同桌留下的专属的青春记忆;电吹管独奏“十送红军”,将根据地人民与红军难舍难分的情感融入曲调,再现了当年送别的动人场景;二重唱《画你》则拉回现实,歌声里满是对爱人的眷恋、对爱情珍惜,唤起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彩带舞《越来越好》最是热闹,红绸起舞时如火焰跃动,分不清是绸带牵引着人,还是人赋予了绸带灵魂,只觉得满场都是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朝气。</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晚会在大合唱《歌唱祖国》中落幕,大家越唱越激动,相拥着挥手告别,满心都是对下一次相聚的期待。六十多颗心自然靠近,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彼此的千言万语,这份默契,是磁场相吸,更是灵魂同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相聚的时光总像按下了快进键,转眼就要各奔东西。45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帅哥淑女,如今已鬓染霜华。感谢每一位远道而来的老同学,让青春记忆再次鲜活——这种双向奔赴的情谊,格外珍贵。摄影师王小龙帅哥,将聚会实况剪辑成视频,截止9月20日上午,抖音里的点击率达150多万,视频号里也有100多万,共300多万,且仍在上涨,这份“爆棚”的热度,是聚会最好的纪念。</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愿我们往后能身体健康、常念常聚,50年重逢时,依旧是热血沸腾的少年模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