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武当山的愿望,早在上个世纪便已生根。既已踏过北少林,若错过南武当,总觉是桩缺憾,至于当年为何搁置,如今倒也记不清了。后来,湖北疫情解除后武当山向国人免费开放,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让我得以收拾行装,向着心中的“天下第一仙山”大喊一声:“武当山,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 若单论山姿,武当山或许只能算中等,可它的“分量”,却因“皇恩浩荡”而格外厚重。明代时,它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尊为“皇室家庙”,连秦皇封禅的泰山都被其“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气势比了下去。而真正让它名冠天下的,是道教圣地的身份与武当武术的发源,“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赞誉,倒也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 登武当,金顶是必去的终极目的地。只是我偏巧选了重阳这天,才入山便被汹涌的人潮裹挟——原来香客们早已算好黄历,前来祈福。从前总笑黄金周看“人头”的热闹,如今自己也成了其中一员,才算真切体会到“话到嘴边留三分”的道理。前后皆是游人,退无可退,只能随着人流缓缓前行,百无聊赖时便翻出手机读段游记,也算在人潮中寻得片刻清净:“‘武当’之名最早见于《汉书》,汉末至魏晋隋唐,这里便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p> <p class="ql-block"> 行至三教师祖处,人群忽然滞涩,原来前方需另收费,众人意见不一,场面越发拥挤。这“三教”之说,正源于武当始创者张三丰,他高倡三教同源,认为道、儒、释虽创始人不同,却皆以“修己利人”为旨,“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这般兼容并蓄的智慧,倒也为武当添了几分独特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皇恩浩荡,有碑为证。</p> <p class="ql-block"> 终于抵达金顶时,海拔已至1612公尺,那座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的金殿,就静静矗立在山巅。这座中国现存最大、等级最高的铜铸鎏金大殿,面积虽仅160平方米,却透着皇家规制的庄严。殿中供奉的真武大帝,传说颇为灵验,可香客们中途被“收香”,连磕头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沿着围栏顺时针绕行祈福,偏偏有人逆向而行,时常“撞车”,双方各不相让,好不热闹。心中不免嘀咕,管理者既已收费,为何连块指引方向的牌子都不肯立?不过转念一想,能亲眼见到金殿柱子上那实打实的黄金,也算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不过,来武当山看金殿那是必须的。还有金殿柱子上的黄金,可是真的哟。</p> <p class="ql-block"> 离开金顶,便往紫霄宫去。作为武当山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建筑,它早在唐代就被封为“紫霄福地”,道教称其“云外清都”,即便需另付门票,也值得一探究竟。紫霄宫坐西北朝东南,29栋建筑沿中轴线对称排布,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与圣文母殿,两侧配房分隔出三进院落,鳞次栉比,主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 紫霄殿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p><p class="ql-block"> 紫霄殿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陪侍神像,均为明代物。紫霄殿为紫霄宫的正殿,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紫霄殿是武当山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殿堂,这座在中国古建筑中屈指可数的抬梁式大木结构的道教建筑,其结构、布局科学合理,艺术风格协调统一,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独具风貌。同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积有历代工匠的技术和智慧,集中体现了中国明清建筑的辉煌成就,具有重要的观赏和科研价值及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武当山并无虚言,这紫霄宫就让人观而叹至了。</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上走,还有父母殿,俗称荷叶殿,此殿崇台高举,秀雅俏丽,供奉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琼真上仙。殿后即太子岩,系一天然洞穴略加人工开拓而成的石室。左神龛内供奉的是观音,右神龛内供奉的是三霄娘娘、送子娘娘等。称为百子堂。</p> <p class="ql-block"> 出得殿来,正逢作法事,一众身穿青衫,吹拉弹唱,好不热闹;音乐响处,一位位道姑身着华服,煞有介事,肃穆庄严。</p> <p class="ql-block"> 南岩宫的精华,当属天乙真庆宫。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建筑,是石砌仿木的绝世之作——大到梁、柱、枋、门窗,小到斗拱、吻饰,全由青石雕琢构件,再以榫卯拼装而成。殿内供奉三清、四御及真武大帝等数十尊铜铸饰金神像,庄严肃穆;四壁与梁上嵌着五百尊铁铸饰金灵宫造像,各高尺许,神态各异,相传是净乐王派去寻找太子的五百卫士习道所化。左侧神龛内“太子卧龙床”的雕刻尤为生动,盘龙张牙舞爪,太子和衣卧于龙头,神态自若;右侧皇经堂墙壁上“福寿”二字,字体遒劲,传为宋初道士陈抟亲手所书。</p> <p class="ql-block"> 殿前那座浮雕云龙石梁更是惊心动魄:长约2米,宽仅30余厘米,凌空伸出栏外,前端龙头上置一小型香炉,便是闻名的“龙头香”。站在此处,抬头是摩天危崖,低头是千丈绝涧,遥望金顶云缠雾绕,宛若仙境琼楼,让人不由得屏息凝神,叹服古人的胆识与技艺。</p> <p class="ql-block"> 武当山的最后一站,是被誉为南方“故宫”的玉虚宫。明王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玉虚宫便是武当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庙宇。它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原为五进三路院落,东中西三院共建两千二百余间建筑,崇台迭砌,殿宇重重,玉带河曲绕其间,朱墙高耸环卫,当年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赞叹“玉虚仿佛秦阿房”,可想见其昔日盛况。</p> <p class="ql-block"> 可惜这座宏伟的宫观命运多舛:明天启七年遭毁灭性火灾,清乾隆十年再遭大火,1935年山洪暴发,数十万方泥沙吞没大片房屋,最终沦为残垣断壁。如今政府虽拨款重修,我们到访时仍大门紧闭,辗转从侧门进入,只见大殿外观尚存,其余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古人游玉虚宫曾感慨“此日闲游疑梦幻,身从碧落踏虚归”,而我们,只能在残碑断垣与前人的诗句中,追寻它曾经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截至2013年,武当山现存古建筑53处,建筑遗址9处,各类文物五千余件,每一处遗存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璀璨。这场武当之行,虽有重阳人潮的拥挤,有玉虚宫未修的遗憾,却更有金殿的庄严、紫霄宫的恢弘、南岩宫的奇绝。若问武当山是否值得一游,答案定然是肯定的——它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立体的道教文化史,一处凝聚着古人智慧的建筑瑰宝,值得每一个追寻历史与风景的人,花上大把时光细细品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