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与呼吸:《昙媚造像记》的当代放大与古城在场

冯海89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冯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秋时节,当国庆的欢歌回荡于大同古城,一场跨越一千五百年的艺术对话,也在东城墙和阳门瓮城的墙体上应时展开。北魏平城时代的金石遗珍——《昙媚造像记》,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平城魏碑非遗传承人冯少鹏以榜书形式放大六十倍,化作高2.5米、长14米的巨幅木制书法照壁,为“平城大同•魏碑故里”的叙事篇章,平添了一段艺术传奇。</p><p class="ql-block">作为云冈石窟出土的经典碑刻,《昙媚造像记》原本静默于方寸大小的空间内,因其体量受限,而无法为更多的人所膜拜,因此,将其放大至前所未有的尺度,从而演化为一次从历史深处走向文旅现场的盛大巡礼,就成为本次创意的核心主题。魏碑,上承汉隶遗韵,下启唐楷新风,在北魏时臻于成熟,故被后人列为与晋楷、唐楷齐名的三大楷书。大同这一独有的文化IP,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度激活,不仅让每一位步入古城的游客,迎面感受到了平城魏碑那扑面而来的金石气息,也因成功将书斋中的雅玩,升格为一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公共艺术事件,而为当代文旅追求深度体验与“打卡”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实乃大同历史文化美学的当代转译与精神强化。</p><p class="ql-block">一场跨越一千五百年的时空回响,成为一座城市的美学宣言,冯少鹏谈了他的创意思路:1、让古今对话——引发北魏平城与当代平城的美学共鸣;2、让艺境对话——汇合魏碑与古城建筑的空间交响;3、让人城对话——联袂市民游客与家乡历史的情感互动。</p><p class="ql-block">创意虽好,实际操作却难度颇大。因为《昙媚造像记》原石小巧,需近观细品方可领略其精妙。而放大至六十倍后,那些原本隐匿于方寸之间的笔触——圆笔藏锋的含蓄,结构宽博的恢弘,笔画过渡的精微,金石质感的沧桑,是否还具有原本的视觉张力,不到实际展出,其效果始终是个谜。搞书法人都知道,这种放大不是简单的等比例缩放,而是要在准确把握魏碑“铁画银钩”特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再造。更值得玩味的是材质转换带来的意蕴流变,从云冈石窟,到古老城墙;从石头碑刻,到木制斗方,这一时空的转换和媒介的筛选,能不能顺畅地连接古今场景,让平城魏碑的艺术精神借此从历史的“标本”状态中翩然走出,也同样要等展出后获得的社会评价中才能得出。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切都做到了!</p><p class="ql-block">首先,在空间叙事上,此作品精准构建了“城窟联动”的文旅动线。选址于人流如织的和阳门瓮城,是极具巧思的布局。它让代表着云冈石窟文化精华的魏碑,与象征着古都历史的城墙深情相拥。游客在此“看城墙、忆石窟”,于步履之间便完成了一次对大同核心文化景点的精神串联。这不仅是艺术与建筑的互文,更是大同文旅将分散景点融为一体化体验的生动实践,极大地丰富了“逛古城”的文化内涵。其次,从社会功能上看,这是一次平城魏碑非遗项目的成功“活化”。在举国同庆的时刻,将古代民间造像的虔诚,创造性转化为对国泰民安的共同祝愿,使得古老的地域文化符号,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国家叙事的宏大语境。同时,这一选择,也让平城魏碑从历史的“标本”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可感知、可对话的活态文化。</p><p class="ql-block">“平城大同•魏碑故里”。</p><p class="ql-block">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魏碑这个文化符号,生于大同,长于大同。当北魏书风以其最恢弘的形态呈现于古城墙上,它便不再是悬挂于墙上的装饰,而是从大同城墙肌理中生长出来的历史记忆。作为平城魏碑非遗传承人,冯少鹏做了他应该做的事,他让“金石的呼吸”与城市跳动的脉搏产生了同频共振,并赋予“平城-魏碑”和“魏碑-大同”以彼此互译的视觉表达,仅这一点,就让大同的文化形象上升了一个新高度。</p><p class="ql-block">对此,向少鹏表示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