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歌声寻人录>第5章</p><p class="ql-block">阿松 作</p><p class="ql-block">导言:人类的声带可以发出最奇妙的歌声,撬开人的心扉,拨动人的神经,这群最高学府的声学系专材,用歌声试图找回在眼皮下莫名失踪的老同学,当灵异与现实缠绕在一起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章</p><p class="ql-block">李山没有出现,但草地上各种陌生人越来越多,歌声把游园的人们引到了<得意楼>前。一个导游举着一面小旗子把一队外国游客也带到了<得意楼>前。</p><p class="ql-block"> 唱完一曲,同学们还想连续把<团结就是力量>轮番唱下去。</p><p class="ql-block"> 吴英说:`我来唱一曲。'' </p><p class="ql-block"> 吴英走到前排的地方,站在王教授身边,用那花腔女高音的魅力,演唱起当年她曾对李山唱过的那首<红河谷>:</p><p class="ql-block">人们说你就要离开故乡,</p><p class="ql-block">我们将怀念你的微笑,</p><p class="ql-block">你的眼睛比太阳更明亮,</p><p class="ql-block">照耀在我们心上。</p><p class="ql-block">走过来坐在我的身旁,</p><p class="ql-block">请别离别的那样匆忙......</p><p class="ql-block">这歌声是那么的深情,她两眼炯炯的盯着前方,希望奇迹发生,从那平坦的草地上能用她的歌声唤出两个人来。</p><p class="ql-block">草地上除了趕来看他们唱歌的陌生人,沒有一个是他们要寻找的人,那白桦树林只显得更加的神秘和诡谲。</p><p class="ql-block"> 王教授走上前一步,他用略带感伤的语气唱起了李淑同的送别:</p><p class="ql-block">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教授只唱了两句就停了下来。凭他的直觉,这是他与他的学生半个世纪后的相遇但很快以这一特别的方式分别了。</p><p class="ql-block"> 他回忆起李山同学入学考试时,他是监考官,他的决定改写了这个孩子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李山是一个从江南水乡来趕考的穷孩子,他的父母是在河上打鱼的渔夫,三百六十五天大多时间是全家在船上生活,每天要把打起的鱼一路划水一路卖出去,他老爸长年累月时时唱着好听的山歌,河边两岸的人一听到他的歌声,如有想买的人就会跑过来买他家的鱼。李山就这样从小学会了许多小调,还练就了一个好噪音。</p><p class="ql-block"> 李山怯生生的窘迫相,王教授似乎还是记忆中的昨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澳洲回来的罗希同学,看到草地上热情的观众,越来越多,脱口而出:`我也来一段。'</p><p class="ql-block"> 他下意识地摘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把礼帽翻过来往前面一放。</p><p class="ql-block"> 同学见他的举动似乎是莫名其妙,用费解和鄙夷的虚光逼了他一眼,可他还是不慌不忙的拿腔拿调唱开了。</p><p class="ql-block"> 他用浑厚的男中音纵情地唱了一首<故乡的云>,那声音似乎也不比著名歌唱家费翔差多少,他一边唱一边跳着,甚至有几个动作都学得微妙微稍,当他唱完时,掌声里有人喊出'再来一首'。这是对罗希同学最大的鼓励了,这样的掌声远比他两张机票要值钱多了。</p><p class="ql-block"> 他一连唱了三首,其中一首是标准的纯英文歌曲。</p><p class="ql-block"> 有一位外国女游客走上前把一张纸币投进了罗希的帽子里,一个小朋友也学着那位外国女士投下一个硬币。罗希用右手做出一个感谢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女同学们也一哄而上,说我们也来一首,多年前红极一时的红色娘子军联歌都搏得了草地上观众的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歌声吸引了附近的所有人,来听唱歌的人越来越多,在大草地上一圈一圈,而且安静得如在剧场里一样的专心欣赏。</p><p class="ql-block"> 人群里突然站出一个人来说:</p><p class="ql-block"> `我是<江南晚报>记者杨江,你们的演出唱响的许多老歌,让我回忆起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且唱得完全是专业水平,你们这样的演出为什么事前没有任何公共信息的告示?应该让更多的市区爱好者来分享这样高水平的公共演出!'</p><p class="ql-block">(待续)</p> <p class="ql-block">作者写真</p> <p class="ql-block">作者</p> <p class="ql-block">再见母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