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说古也喻今:耍笔杆子,别耍了自己

老路谈兵法

<p class="ql-block">魏收是北齐时期著名的文人、史学家,凭借出色的文才与史才,深得当朝皇帝与权臣的器重甚至宠幸,长期兼任著作郎,朝廷的重要诏文、赋文一度都出自他手,并屡屡影响朝政。他入仕三十余年,常兼史职,修成《魏书》一百三十卷。</p><p class="ql-block">魏收修史号称据实直书,但常常把它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来利用。他引用史官,只选用那些学术上早先依附于自己的人。参与修史者的祖宗和亲戚,大多被写入史中,得到美好的言辞和评价;过去与魏收有旧怨的人,都把他们的长处抹杀。史书中往往揭发别人的阴暗之处,而对自己亲戚故人的家族完全不予触动。魏收经常宣扬:“什么样的家伙,敢和魏收过不去!抬举他就可以让他上天,压抑他就可以让他入地。”</p><p class="ql-block">起初,魏收在高欢掌权的时候担任太常少卿,修国史,得到过阳休之的帮助。于是,答谢阳休之说:“我没有办法报答您的恩德,打算给您写一篇美好的传记。”阳休之的父亲阳固,在北魏担任北平太守,由于贪婪暴虐,被人弹劾获罪。魏收在《魏书》中却说:“阳固任北平太守,为政颇有恩惠,为公事所连累免去官职。”尔朱荣是北魏的逆臣,魏收考虑到北齐皇帝高氏发迹于尔朱荣帐下,并且接受了尔朱荣之子送的黄金,故而删减尔朱荣的罪行,增加他的功绩,评论说:“如果注意培养德义和风尚,那么即使像琢(去“王”旁)韦、大彭、伊尹、霍光这样的古代名臣,又怎么比得上他呢?”</p><p class="ql-block">《魏书》修成后,许多人投诉此书叙事不实,有失公平,甚至被人称为“秽史”,被迫两度加以修订。当时左仆射杨愔、右仆射高德正两人权势倾盖朝野,魏收为他们的家族都写了美好的传记。二人不愿意别人说《魏书》叙事不实,极力压抑阻挡下面的投诉。魏收因受到皇帝的欣赏和权臣的保护,并没有被追究,而一些为自己家族辩护、提反对意见的人反倒惨遭打压,甚至被迫害致死。</p><p class="ql-block">魏收这位耍家,就是这样靠“一支笔”在北齐政坛上纵横捭阖、屡耍不爽的。然而,用笔杆子耍弄权术者最终也被命运耍弄。魏收或许做梦都没料到,北齐灭亡那年,他的坟墓被他曲笔修史而得罪的人挖开,骸骨被丢散到坟外。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史学家,竟落得个被后人嘲骂、被历史讥讽的下场,实在令人惋惜。究其一世的功过荣辱,可以说,他得也那支笔,失也那支笔。</p><p class="ql-block">古人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文人靠笔谋生、靠笔立身、靠笔建功,无可厚非,但笔提供的是一种路径、一种本钱,而不是玩弄权术、谋取私利的平台与手段。</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计篇》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耍笔杆子”者与“挥枪杆子”者一样,“信”不可失。言贵真,史贵实,文贵信,手中的笔一旦被私利所缠绕,直笔就很难不变为曲笔,到头来那支“耍龙蛇”的笔就会变成给自己掘墓的那把锹。做文当先做人,修史当先修德,摸笔当先摸心,这或是魏收带给古今那些“靠笔吃笔”者的最珍贵警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