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乐水山人</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601359</p> <p class="ql-block">部编:《匆匆》——六年级上册;《春》——七年级上册;《背影》——八年级上册;《荷塘月色》——八年级上册。</p><p class="ql-block">部分版本九年级选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p> <p class="ql-block"> 到扬州,我心心念念的一件事,便是拜访那位我崇敬已久的“故人”。 </p> <p class="ql-block"> 仲秋时节,天空飘着似雨非雨的薄雾,像一层朦胧的纱,将古城扬州的街巷笼得愈发温润。我独自一人从皮市街拐进一条窄窄的胡同,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的老墙爬着斑驳的藤萝。百十米后再转入一个更深的巷子,青砖黛瓦的故宅便静静立在眼前,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等了我许多年。故居的地址是安乐巷27号。</p> <p class="ql-block"> 黑漆大门旁,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子格外醒目,上面写着“朱自清故居”。我的“故人”,正是朱自清先生。</p> <p class="ql-block"> 我与先生的缘分,始于他的散文集。初次翻开书页,便觉如遇知己——那些平实的文字里藏着滚烫的真诚,寻常的景致经他描摹,便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他笔下的人物带着烟火气,描写的事物含着细腻的情,让我忽然明白,文章原来可以这样优美,这样澄澈,这样直抵人心。他的语言像春雨,润物无声;他的思想如朗月,照亮尘世。久而久之,这位未曾谋面的文学家,便成了我心中最亲近的仰慕者。</p> <p class="ql-block"> 推开虚掩的木门,“吱呀”一声轻响,仿佛叩开了时光的门扉。院落不大,却透着江南民居特有的雅致。天井一侧是小厅与两间厢房,南面指示牌写着“朱自清父亲与大妈住所”,北面则是“朱自清母亲与先生寝室”。</p> <p class="ql-block"> 原来先生是庶出——这细微的注解,让我忽然想起《背影》里那个蹒跚的父亲,想起《荷塘月色》中那抹淡淡的忧愁。那些文字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家庭褶皱?</p> <p class="ql-block"> 进了北面的寝室,陈设极简:一张旧木床,铺着素色的褥子;临窗一张书桌,砚台与毛笔静静躺着,仿佛先生刚刚搁笔离去。墙上挂着先生的照片,长衫布鞋,目光温和却透着坚毅。</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书桌前,想象着少年朱自清在此苦读的模样——或许是某个夏夜,他借着油灯的光,在纸上写下对世界的初初打量;或许是某个清晨,他望着窗外的芭蕉,酝酿着心中的词句。正是这份对文字的虔诚,让他后来能写出“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妙句,让寻常月色有了层次,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 从正厢房转到西侧天井,微风带着初秋的凉意掠过耳畔,侧身相望,一轮清月已悄悄爬上黛瓦。目光不经意间扫过院角那方小小的荷塘,心猛地一跳——月光如水,静静淌在新抽的荷叶上,而塘边的石阶旁,竟立着一道熟悉的身影。是朱自清先生。</p> <p class="ql-block">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袖口轻轻卷着,露出清瘦的手腕。月光落在他微垂的脸上,勾勒出温和的轮廓,鼻梁上架着那副标志性的圆框眼镜,镜片反射着细碎的银辉。他没有看我,只是微微侧着身,目光落在塘中那几朵半开的荷花上,仿佛在与它们低语。</p> <p class="ql-block"> 转身到了展厅,墙上挂着先生的生平简介,字里行间都是他短暂却厚重的一生。忽然瞥见展柜里陈列的《春》的手稿影印件,那些熟悉的句子跃入眼帘:“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p> <p class="ql-block"> 从前读时,只觉节奏明快如鼓点,满是蓬勃的朝气;此刻站在先生故居里再品,竟读出几分孩子气的雀跃——那是对生命最本真的热爱,是历经世事打磨后依然保有的纯粹。他写春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写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春天在纸上活了过来,带着泥土的芬芳与阳光的暖意。这便是先生的笔力:于平凡中见奇崛,于细微处显深情。</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陈列着先生不同时期的著作。我在《背影》的单行本前驻足良久。中学时初读这篇文章,只记住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觉得有些琐碎;成年后再读,才懂那“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的每一个动作里,都藏着笨拙却深沉的父爱。先生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没有一句抒情,却让无数人想起自己的父亲——那个不擅表达,却总在转身时留下温暖背影的人。先生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这一句自省,道尽了多少人长大后才懂的愧疚。原来最好的文字,从不是刻意煽情,而是把生活的肌理剖开,让读者在里面看见自己。</p> <p class="ql-block"> 展厅的另一角,展着《荷塘月色》的相关资料。文中那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曾让我无数次在夜晚凝视月光。此刻想起先生写荷塘,不只是写荷叶、荷花、月光,更是写一份“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独处心境。他用“通感”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让嗅觉与听觉交融,把无形的香写成了可触的声;写月光下的树影“像鬼一般”,又觉“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在淡淡的忧愁里,藏着对生活的和解。这或许正是先生的过人之处:他能把内心的波澜,化作眼前的景致,让每一片叶、每一缕光,都成了情绪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天井里的石榴树结着饱满的果子,叶子上还沾着晨雾的水珠。我坐在石阶上,望着这方小小的院落,忽然想起先生的《扬州的夏日》。</p> <p class="ql-block"> 他写“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写秦淮河的船,写瘦西湖的绿,字里行间都是对故乡的眷恋。“夏天的傍晚,我们在河边的石凳上坐着,槐树的影子在地上摇曳,有时候一只青蛙从草丛里跳出来,噗通一声跳进水里,打破了夜的宁静。” 这般细腻的描写,想必正是源于他在这方院落里度过的少年时光——那些寻常的日子,那些不经意的观察,都成了他日后笔下的宝藏。</p> <p class="ql-block"> 离开展厅时,薄雾已散,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青砖上,泛着温润的光。我再次望向那块“朱自清故居”的牌子,忽然觉得,先生从未离开。他的文字早已化作一盏灯,照亮过无数人的青春;他的真诚与纯粹,也早已融入这方水土,成为扬州城最动人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走在幽深的巷子里,右手侧的老墙上,一幅幅彩绘正静静铺展——那是朱自清先生伏案写作的剪影,是他与友人谈论文学的场景,还有他文中那些精辟隽语,被精心摘抄下来,墨色与墙皮的斑驳相融。</p> <p class="ql-block"> 原本沉寂的古街旧巷,因这些鲜活的画面与文字,骤然有了生气,仿佛先生的身影仍在巷弄间徘徊,他的笔墨余香,也随着穿巷的风,悠悠拂过每个过路人的心头。</p> <p class="ql-block"> 走出巷子时,皮市街的叫卖声渐渐清晰。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座青砖故宅,它依然静静立在那里,像先生的文字一样,朴素,却永远有力量。这一趟探访,不只是走进一座故居,更是与一位“故人”的重逢——在他的文字里,在他生活过的光影里,我终于读懂了那份“于平淡中见深情”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也到了我的孩子站在我的身后偷偷打量我的背影的年纪,那份深情何尝不是贯穿了几代人的情义?……</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10月 仲秋时节)</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nbpjzs?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601359" target="_blank">1、《湮没在丛林中的吴哥王朝》</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zib2tq?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601359" target="_blank">2、《最美石林梭布垭》</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sc6egm?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601359" target="_blank">3、【锦绣中华】重游鹏城 看时代奔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