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次去上博东馆,就是奔着这件国保文物——波斯萨珊王朝鎏金银壶去的。这件文物是宁夏固原博物馆镇馆之宝,全球唯一融合希腊、波斯、中华文明的丝路文物。</p><p class="ql-block">为这件文物,我曾“三顾茅庐”。今年2月去上海闵行博物馆观《贞观鉴——大唐历史文化主题展》时,鎏金银壶尚未到展;但知晓6月会转到上博东馆《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展出,故6月20日兴冲冲赶赴上博东馆,不料想该展延期至7月9日开展;9月18日再赴上博东馆,终于一睹文物之“芳容”,“如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当然,固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非只有北周<span style="font-size:18px;">鎏金银壶一件,还有</span>发现于固原的北魏漆棺画、凸钉玻璃碗也同时在上博东馆举办的“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特展中展出,尤其是鎏金银壶和凸钉玻璃碗两件充满异域风情的文物珍品,一定不要错过哟!</p> <p class="ql-block">固原,这座地处宁夏六盘山麓的古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便是中原通往塞北的交通要冲,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被誉为“塞上咽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孕育了厚重且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华彩六盘”汇集了来自宁夏固原地区西周至隋唐时期的300余件文物,通过“铸礼大原”、“胡汉共舞”、“原州风华”三个部分,见证固原历史上西周到隋唐时期文化交融发展的华彩篇章。</p> <p class="ql-block">第一篇章《铸礼大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固原两周时期的文物为主,结合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最新考古发现,展现礼乐文明在固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此地的交融与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馆,见到的第一件展品就是偏口彩陶壶,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050年)中的璀璨瑰宝,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稼稷”卜骨,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姚河塬西周遗址卜骨(2017年出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牛肩胛骨制成,</span>刻有“稼稷”等甲骨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证实周王朝礼乐制度在西北的传播,是我国迄今最靠西北方的甲骨文发现。</span></p> <p class="ql-block">玉琮,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前1600年)。</p> <p class="ql-block">复原西周车,根据宁夏彭阳县姚河塬遗址出土西周马车复原。</p> <p class="ql-block">铜簋,西周。</p><p class="ql-block">簋是食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多与鼎相配使用。该铜簋的出土,证实了西周初年周人的统治势力已至今天的宁夏固原地区。</p> <p class="ql-block">“朝那”铜鼎,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鼎最初为祭祀礼器,汉代逐渐兼具量器的作用,象征社会从礼制向农耕经济的转型。</p> <p class="ql-block">象牙梳,西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周象牙器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象牙是稀缺资源,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的典型花纹,二者叠加,表明了主人的贵族身份</span>。 </p> <p class="ql-block">鹿形金饰,以灵动的姿态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子母豹铜扣饰,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动物噬咬纹金扣饰,春秋战国。</p><p class="ql-block">游牧而居的传统,使得草原居民偏爱以动物作为艺术表现题材,运用于服饰和日常用具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铜博山炉,汉。</p> <p class="ql-block">汉朝时期的彩绘木马,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蒜头铜扁壶,汉。</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熊顶灯,汉。</p> <p class="ql-block">动物纹褐釉陶壶,汉。</p> <p class="ql-block">人驼纹铜带饰,战国。</p><p class="ql-block">做工精巧,彰显其别样的可爱韵味。</p> <p class="ql-block">狼纹银箔车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其纹饰以狼为主题,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图腾崇拜和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双兽首铜短剑,春秋战国。</p><p class="ql-block">该文物与同墓出土的狼纹银箔车饰等,共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玛瑙松石费昂斯项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玛瑙、绿松石、费昂斯(玻璃制品)等材质制成,</span>春秋战国。</p> <p class="ql-block">“魏率善羌佰长”铜印,三国魏(公元220~280年)。</p> <p class="ql-block">四神纹博局铜镜,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篇章《胡汉共舞》,以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墓出土文物为主体,展现固原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固原是西魏、北周的战略要地,与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联系十分紧密。固原又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上的交通重镇,在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出土诸多丝路珍品正是中西文明在此地交流融汇的生动缩影。</span></p> <p class="ql-block">玉佩、玉璜、玉环,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p><p class="ql-block">组玉佩是由多件玉器穿缀在一起的玉佩饰,它不仅是贵族身份的标志,更是礼仪制度的直观体现。</p> <p class="ql-block">龟形铜灶,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龟形铜灶巧妙地以具有祥瑞寓意的神龟为主体造型,其嘴巴造型生动逼真。</p> <p class="ql-block">柱国河西公(李贤)墓铭,北周天和四年。</p><p class="ql-block">李贤,字贤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span>其家族为陇西望族,兄弟子侄多为西魏、北周统治集团中的显赫人物。墓志1组(2件),均为青石质,志盖正方形,镌刻“大周柱国河西公墓志”。</p> <p class="ql-block">李贤是北周时期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其墓葬形制及墓志、壁画等出土文物反映了对传统汉制葬俗的沿袭,呈现出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侍女壁画,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p> <p class="ql-block">执团扇侍女壁画,北周。</p><p class="ql-block">北周李贤墓葬壁画在表现方式上采用西域<span style="font-size:18px;">晕染法,这种给画技法在</span>敦煌壁画中常见,反映出北周时期固原地区与敦煌地区绘画艺术的交流情况。</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俑群。</p><p class="ql-block">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墓志、壁画与彩绘陶俑群,是传统汉制葬俗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骆驼,北周保定五年(公元565年)。</p> <p class="ql-block">东罗马金币,公元457~484年。</p><p class="ql-block">宁夏固原博物馆收藏的东罗马金币是公元六世纪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流通的货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贸易流入中国。</p> <p class="ql-block">金戒指,北周天和四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戒指为金制扁平环状,中央镶嵌蓝色青金石,雕刻一位双手持拱形花环的女性形象。该图案与美国富兰克林博物馆收藏的萨珊银盘上的舞动花环女神图案高度相似,推测其设计源自萨珊王朝。</span></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壶(镇馆之宝),北周天和四年。</p><p class="ql-block">鎏金银壶1983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县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中,是西亚波斯萨珊系金银器在我国的重大发现,其工艺水准与图案内容在世界现存萨珊金银器中都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件萨珊风格的鎏金银壶,</span>高37.5厘米,壶身浮雕描绘古希腊“特洛伊战争”故事,串联起了希腊、波斯和中华文明。精美的造型和异域风,也使其成为一件有着极高知名度的“网红”文物。</p> <p class="ql-block">凸钉玻璃碗,北周天和四年。</p><p class="ql-block">凸钉玻璃碗同样于1983年出土于李贤夫妇合葬墓中,展现了波斯萨珊玻璃器形和纹饰上的独特风格和精湛的磨琢工艺,外壁饰凸起圆钉纹,工艺罕见,为固原博物馆“镇馆三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神人驭龙铜铺首衔环,北魏(公元386~534年)。这个造型源自地中海的双狮御兽图,经波斯传入后,由北魏工匠吸收改造而成。</p><p class="ql-block">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墓志、壁画与彩绘陶俑群,是传统汉制葬俗的体现。与此同时,出土的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金戒指,均是由中亚、西亚传入我国的珍贵舶来品。传统汉制与异域器物的共现,见证了这一时期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繁荣,也成为不同文明交流融汇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篇章《原州风华》,</span>以固原隋唐史氏家族墓出土文物为切入点,展现入华粟特人的华夏化进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胸怀。</span></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固原称“原州”,原州城内居住着大量入华粟特人。活跃在中亚一带的粟特人,以擅长经商闻名于世,史籍称之为“昭武九姓”。</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镇墓武士俑,唐永微六年至显庆三年。</p><p class="ql-block">镇墓武士俑也是固原北朝墓中最具胡人特色的俑,胡须浓密,高鼻深目。</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镇墓武士俑,唐永微六年至显庆三年(公元655~658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史道德墓</span>出土彩绘陶镇墓武士俑,展现了威武雄壮的勇士形象,也是唐俑造型艺术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史射勿墓志,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p><p class="ql-block">史射勿的墓志铭上记载,从北周保定四年到隋开皇二十年,这位粟特人张跟随中原将领征战了近四十年,官至正议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他的人生轨迹,代表了无数粟特人在中国的真实经历,从商人到武将,从胡人到汉官。</p> <p class="ql-block">史氏家族墓志均以汉文书写,书法兼具南北风格,表现出史氏家族对中华文化的主动认同。</p> <p class="ql-block">执笏板侍者壁画,隋大业五年。</p><p class="ql-block">与李贤墓壁画的西域风格不同,史射勿墓壁画人物造型为典型的中原风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线条简洁流畅,人物着装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持刀武士壁画,隋大业五年。</p><p class="ql-block">壁画描绘的武士身着汉制服饰,但深目高鼻,典型的中亚、西亚人长相,体现出粟特人华夏化进程,反映中西文化融合。</p> <p class="ql-block">执笏板侍者壁画,隋大业五年。</p> <p class="ql-block">金面饰,唐。</p><p class="ql-block">墓葬中出土的金覆面是粟特人丧葬习俗的保留,这种金覆面风俗很可能与中亚人崇拜日月的风俗有关。</p> <p class="ql-block">金饰,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固原南郊隋唐时期史氏家族墓地,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粟特人墓群,出土文物墓志、壁画、金饰等,既表明入华粟特人遵循中原传统丧葬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本民族习俗。</p> <p class="ql-block">团窠对鸟纹锦,唐。</p> <p class="ql-block">白瓷钵,隋下业五年。</p> <p class="ql-block">狩猎图金方奇,隋(公元581~618年),也是固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方奇”,意为各地出产的珍奇物品。这块金方奇,用了850克黄金打造,以精湛的镂空工艺刻画了精彩的狩猎场面,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蓝色圆形宝石印章,唐乾封二年至咸亨元年(公元667~670年)。</p><p class="ql-block">该印章运用西亚传统凹雕技法,西亚先民将这种印章作为护身符,后逐渐演变为财富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金饰,隋唐(公元581~907年)。</p> <p class="ql-block">乐舞绿釉陶扁壶,北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span>“华彩六盘”展的最后一件展品,上面的图案<span style="font-size:18px;">描绘了粟特人喜爱的“胡旋”舞场面,随着丝路驼铃踏入长安,掀起一阵胡风潮流,最终升腾为盛唐气象的鲜活注脚。不仅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更彰显出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深厚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固原历史上的西周到隋唐时期,是文化交融发展的鼎盛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西周王权的庄严,到草原狩猎的勇悍,再到粟特商旅的精明与奔放,最后全部汇入了隋唐的盛世华彩。</span>这一阶段的固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切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洞察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窗口,一览多元文化交织的华彩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