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偶得041】尝试轻松主义,摒弃过度努力——《轻松主义》听后感

蔡之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蔡之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手机随拍,图6、7、10源自帆书平台,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按:早晚走路、上班途中、旅行车上、等人间隙,这些看似碎片的时间,其实都是听书好时光。近几年,在学习强国、帆书、喜马拉雅等平台上听了数百本书,有时会一听而过,有时会陷入深思,有时会奋笔疾书,有时会记下佳句,想过的、记下的,便成了听书偶得的底稿。分享好书就是分享快乐!如果作者是一传手,说者是二传手,那么,我愿做一个三传手,把他们的思想搬上手机屏幕,分享给朋友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尝试轻松主义,摒弃过度努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轻松主义》听后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我们习惯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规训,习惯了用“拼命”“熬夜”“透支”定义奋斗,这本书却轻声提醒:过度努力往往适得其反,轻松也能抵达理想的彼岸。在晨行的路上听了樊登老师对《轻松主义》的解读,这场分享撕开了当代人“努力即荣耀”的认知枷锁,如同一场及时雨,浇透了被焦虑裹挟的心灵,也让我对“如何活得高效且从容”有了全新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生活中,我们总在经历这样的悖论:为一件事耗尽心力,紧盯数年却一无所获;可有些事,在轻松的状态下反而毫不费力地达成。分享中提到,这种悖论的根源在于“认知负担”:当我们过度思虑、患得患失时,大脑的运算空间被恐惧和焦虑占据,动作变形便成了必然。NBA球星库里赛前的“乱投”举动,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他并非在浪费时间,而是通过无目的的投篮放松心态,为进入“the zone”(巅峰状态)铺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让我想起自己曾为一场演讲反复打磨PPT,背诵“金句”,结果站上讲台时大脑空白,反而不如某次即兴分享来得流畅自然。记得有一次去四川沐川支教,几位乐山的同行要让自己介绍学校管理经验,因为是零时“点将”,所以只能仓促上阵。虽然前一天知道要参加乐山中职学校的校长沙龙,但自己毕竟事先没有什么准备,只能硬着头皮给他们介绍浙江的职业教育以及自己所在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做法,由于自己没有受到任何约束,结果近两个小时的介绍很快就过去了,乐山的校长们也给自己大大的点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轻松主义》将“轻松”拆解为“轻松状态”“轻松行动”“轻松成果”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对传统奋斗观的重构。在“轻松状态”的修炼中,最触动我的是“主动追求轻松”与“学会享受当下”两个核心。分享中提到,真正的创业者从不以“被毒打”为荣,而是想尽办法降低损失、简化路径;爱因斯坦推导狭义相对论,用的不是复杂公式,而是动量守恒的简单原理。原来重要的不是“吃苦”本身,而是要找到更省力的解决路径。更引发我深思的是“不延迟享受”的理念:我们总被教育“先吃苦再享乐”,比如“考上大学才能放松”“赚到钱才能幸福”,可英国活动家图森却用“红鼻子日”证明,公益可以和喜剧结合,工作与快乐本不对立。她让募捐变成一场全民狂欢,30年募集10亿英镑的成果,恰恰说明:当我们把快乐请进工作,效率与意义会自然生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雇用感恩,解雇抱怨”的心态调整法,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可操作的生活工具。分享中提到“两个圈”的理论:专注匮乏,拥有的会越来越少;专注拥有,匮乏的会逐渐消失。解读中提到,一位职场人曾因同事频繁抱怨陷入消极,后来他尝试“对方一抱怨就夸其优点”,不仅改善了人际关系,还让自己远离了负面情绪。这种“习惯处方”的本质,是用“感恩扳机”替换“抱怨惯性”,就像每天睡前“一躺就看书”“起床就跑步”,当感恩成为条件反射,心态便会从“下降螺旋”转向“上升螺旋”。此外,“有规律地无所事事”也颠覆了我对“休息”的认知:原来最好的休息不是刷短视频,而是放空自己。棒球教练不让队员赛前突击训练,金庸在梦中获得写作灵感,这些案例都证明:当大脑从紧绷中解脱,创造力与精力反而会回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果说“轻松状态”是内心的调整,那么“轻松行动”便是外在的方法论。分享中“找到投入产出比的顶点”的观点,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就像甲方反复修改设计,最终却回归第一版,多余的努力不过是自我消耗。其实,只要用一分钟专注思考“这件事是否必要”,就能避免很多无效投入。而“从简单到可笑的第一步入手”,更是给了“拖延症患者”一剂良药,樊登做帆书的起点,只是“给人写PPT换钱”。这些案例都证明:行动的关键不是“完美开局”,而是“立刻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简化”与“拥抱简陋雏形”,是“轻松行动”中最具颠覆性的理念。亚马逊“一键购买”的专利,源于贝索斯对“减少购物步骤”的执着;《敏捷软件开发宣言》中“能不做就不做”的原则,更是将“简化”推向极致。就像麦克里迪父子用“胶带粘飞行器”赢得克雷默奖,迭代的核心不是“完美”,而是“快速试错”。而“有所保留”的智慧,在斯科特与阿蒙森的南极竞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斯科特“天气好就猛冲”,最终全队覆没;阿蒙森“每天走21公里”,却安全抵达并返程。这让我明白:真正的长久,不是“拼命一时”,而是“保持节奏”,就像跑马拉松时“前3公里压慢速度”,反而能坚持到最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心态与行动都趋向轻松,“轻松成果”便成了水到渠成的结果。分享中“线性思维与指数思维”的对比,点出了人生差距的本质:打工者的收入是线性的,而巴菲特靠19%的年回报率持续50年,却实现了财富的指数增长。这并非因为巴菲特更“拼命”,而是他懂得用“杠杆”撬动复利。书中提到的四大杠杆:“掌握原理”“分享”“自动化”“信任”,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路径。“掌握原理”让知识拥有迁移能力,就像了解脑科学后,便能应对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分享”则能放大影响力,就像顶尖食品摄影师靠“拍食物”建立声望,实现“一招鲜吃遍天下”;“自动化”减少认知负担,比如“工资到账自动存钱”,让理财变得轻松;而“信任杠杆”,则体现在巴菲特20多天完成百亿收购案——因为信任,所以高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完这场分享,我对“轻松”有了全新的认知:轻松不是“躺平”,不是“不努力”,更不是追求“享乐主义”,而是“以更高效的方式努力”,它是内心的从容,是行动的精准,是成果的复利。在这个推崇“内卷”的时代,《轻松主义》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对“努力”的误解;它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从容生活”的大门。正如分享结尾所说:“生活不一定是艰难和复杂的,你永远可以寻找一条更轻松的道路。”试着放下“必须吃苦”的执念,用轻松的心态面对挑战,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因为真正的荣耀,从来不是“拼尽全力”,而是“举重若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