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39军抗美援朝作战之最(中篇)——写在纪念志愿军入朝作战75周年随笔原创杨永华 图片提供刘国辉2025.10.21

落日余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题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艰苦鏖战树丰碑,同心接力兴伟业。她叫沈正林,原117师志愿军老战士,今年96岁。1951年初,沈正林跟随第二批部队入朝,曾任117师350团政治处组织干事。最难忘记是她的婚房,借用朝鲜的民居,只有一铺火炕和两条破旧的板凳,最珍贵的宝贝是一张已经泛黄由军批准的结婚审批报告。<span style="font-size:18px;">编辑东北军区画册资料中,笔者征集到一张女志愿军集体在辽阳的合影,一时拿不准照片的内容和人物位置,发给她后,立即来打电话说,太好了!我正在寻找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是我们117师女同志入朝前在辽阳的合影,我就在其中前排左四的位置,详细说明了合影照片的背景和人物排序。</span>得知117师和39军二代发起在丹东纪念抗美援朝入朝作战75周年活动,特意让子女录制了视频,向大家表示祝贺。<span style="font-size:18px;">沈正林用微信与笔者的互动中说,</span>每当想起朝鲜战场过去的难忘时光,就把那些珍贵的照片和物件拿出来看看,每当看见那些宝贝,她总是掉眼泪,想起那些帮助过她的朝鲜房东,想起那些牺牲的志愿军战友,想起那些关心教育自己的老首长,想起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天天夜夜,想起39军在朝鲜作战的分分秒秒,纪念先烈、纪念前辈、纪念英雄,就是弘扬爱国主义,就是传承红色基因,就是宣讲中国故事。39军取得的光辉胜利,是先烈和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这些荣誉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维护和平的历史见证。她叫黄静,曾任39军政治部保卫处干事。抗美援朝军里批准了她和爱人的结婚报告。爱人在前线作战,她跟团随警卫员连续冲过敌人炮火封锁线,崭新的棉裤被石子划破了好几个洞,棉裤里面的棉花露了出来,来到前沿团指挥所,新娘子羞涩的躲在爱人身后,迎接着指挥所里战友们的真诚祝福。晚上,坑道里面,不停的滴着水滴,就用雨衣遮挡在床铺的上面,渡过了他们的新婚之夜。采访中她说,不要写我,要多写牺牲的战友们,以英雄为榜样,争做革命英雄,是我们这支部队的光荣传统,抗美援朝39军以劣胜优,连续打败联合国军,最重要的意义,她让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扬眉吐气的走上世界舞台,让世人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坚强和成熟。(图为第一次战役,第39军俘获的美军军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率先俘获美军黑人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第39军116师在战斗中俘获美军一个黑人连,主要是美军第25步兵师第24团C连,这不仅是朝鲜战场上一次具体的战术胜利,更在军事、政治和心理层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多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采访武警司令员李刚说,当时我任347团团长,这个小胜利,不要小看他,在军史里面要重点写,运用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迫使美军黑人连集体向志愿军投降,说明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在山地作战中的后勤保障也出现了问题,寒冷的天气对敌我双方是一样的考验,只要坚持,勇敢的与美军战斗,找出其存在的薄弱环节就一定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一是俘获美军黑人连在军事与战术上的意义。1.运用政治攻势照样可以打败美军。在志愿军入朝初期,部分指战员对装备精良、拥有绝对制空权和火力的美军存在一定的顾虑。云山之战是志愿军与美军的首次交锋,第39军116师不仅击溃了美军王牌骑兵第1师一部,之后在第二次战役中还成建制地俘获了一个黑人连队。这场胜利用事实证明,美军虽然强大,但并非不可战胜,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的士气和必胜信念。2.揭示了美军内部的弱点。这次俘获暴露了美军部队在战斗意志、部队凝聚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黑人士兵在当时美军中仍遭受严重的种族歧视,其战斗积极性与白人士兵相比有差距。志愿军通过此战认识到,美军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矛盾可以被利用。二是俘获美军黑人连在政治与宣传上的意义。1.成为了瓦解敌军的绝佳宣传素材。对内宣传,在国内和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内,这一事件被广泛宣传,作为“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和“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军队士气低落”的生动例证。它证明了志愿军不仅在军事上能打赢,在政治上也站在道义制高点。对敌宣传,志愿军总部迅速将这一事件与美军内部的种族歧视问题结合起来,开展了强大的政治攻势。他们向美军阵地广播、散发传单。内容大致是:“在美军中,黑人士兵被歧视,被迫在前线当炮灰;而在志愿军这里,你们得到了人道待遇。你们的敌人不是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而是美国的种族主义者和战争贩子。”2.直击美国国内的社会痛点——种族问题。这一事件像一把利剑,刺中了美国当时最敏感的社会矛盾之一。宣传材料直接质问黑人士兵“为什么而战”,极大地动摇了美军中黑人士兵的军心。它向世界展示了美国所宣扬的“自由、民主”与其军队内部严重的种族隔离和歧视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美国在国际舆论舞台上陷入了极大的被动。3.推动了美军内部的变革。第二次战役黑人连被俘事件,以及在整个朝鲜战争中黑人士兵表现出的士气问题,成为了美国军方高层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加速了美军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进程。1951年,美军开始尝试在部分单位进行种族混编实验。最终,在1954年,美国国防部正式宣布在军队中废除种族隔离。可以说,朝鲜战争的经历,包括这次被俘事件,是促使美军改革的重要催化剂之一。三是俘获美军黑人连在心理与象征上的意义。1.对志愿军,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政治自信。一支来自东方的、装备落后的军队,不仅击败了世界头号强国的部队,还从其制度弱点上给予了沉重一击。这让志愿军部队更加坚信自己所从事战争的正义性,以及自身政治工作的优越性。2.对美军,造成了直接的士气打击。成建制一个连被俘,尤其是与敏感的种族问题相关联,对美军整体士气,特别是黑人士兵的作战意愿,造成了深远影响。此后,美军中开小差和投降的现象有所增加。第39军俘获美军黑人连的事件,是一次“小战斗、大影响”的典型战例。它远不止是一次俘获百余名美军士兵的战术胜利,更是一次极其成功的政治和心理战。它巧妙地将军事胜利与美国国内的社会矛盾相结合,在国际舆论战场上赢得了主动,动摇了美军的战斗意志,并客观上推动了美军自身的制度改革。这一事件完美地体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 “军事打击与政治斗争相结合” 的战略思想,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战场本身。(图为第二战役中,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7团2营4连俘获的美军黑人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率先收复平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第39军116师率先收复平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多重重大意义。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入朝。此时,“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正快速北进,意图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朝鲜首都平壤于10月19日当天沦陷。在第一次战役取得胜利,“联合国军”依然向北进犯,第39军116师于1950年12月6日,冒着敌机的轰炸,率先收复了已被“联合国军”占领了47天的平壤。这是一次扭转战局、提振士气、并极大改变国际社会对战争看法的战略性胜利。笔者采访冶金部部长陈绍昆说,当时我任116师政治部副主任,116师346团率先攻入被敌人占领的朝鲜首都平壤。收复平壤后,116师迅速担负起保卫平壤的任务,116师副师长张峰任平壤卫戍区司令员,部队坚守严格的城市纪律,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受到了在平壤的朝鲜党政领导人和平壤人民群众的好评,受到了志愿军政治部政工通令第一号的表彰,第二次战役第39军116收复平壤受到毛主席的嘉勉表扬。一是解放平壤产生的军事意义。扭转战场态势的标志,收复平壤是志愿军第二次战役胜利的直接成果,也是第二次战役西线大捷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志愿军不仅成功遏制了“联合国军”的疯狂北进,而且转入了大规模的战略反攻。战场主动权开始向中朝军队一方倾斜。粉碎了“感恩节前结束战争”的狂言, 麦克阿瑟曾狂妄地宣称战争将在感恩节,1950年11月23日前结束。而志愿军在11月底发起的第二次战役,长津湖战役、清川江战役,彻底粉碎了其计划,收复平壤则是这一军事胜利最直观、最具象征性的重要体现。恢复了重要的战略与交通枢纽,平壤是朝鲜北部的政治、经济、交通和军事指挥中心。收复平壤,使得中朝军队获得了至关重要的前进基地和后勤补给枢纽,为后续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解放平壤产生的政治与战略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朝两国军民士气,对于朝鲜人民和军队而言,首都的失而复得是巨大的精神鼓舞,稳定了民心,坚定了他们继续战斗的信心。对于刚刚入朝作战、面临诸多困难的志愿军而言,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证明了他们有能力战胜强大的“联合国军”,极大地增强了胜利的信心。在国际上展现了新中国的力量与决心,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年,百废待兴。志愿军能够迅速收复一个国家的首都,震惊了世界。它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清晰地表明,新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保卫自身的安全利益,并将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新中国,这是“立国之战”的关键证明,向国内民众和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强大的战斗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解放平壤产生的心理与象征意义。削弱了联合国军狂妄的锐气。 从云山战斗击败美军骑兵第一师,到一路高歌收复平壤,第39军116师的战绩极大地打击了“联合国军”的士气,并彻底打破了自二战以来笼罩在美军头上的“不可战胜”的光环。这对于整个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雪洗了首都沦陷的国耻,对于朝鲜而言,首都被占领是国家尊严的丧失。迅速收复平壤,在心理上是对侵略者的一次有力回击,雪洗了国耻,重振了民族精神。第39军116师“头等主力师”声誉的奠定,作为一支在解放战争中功勋卓著的部队,前身为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5师,率先解放平壤这一殊荣,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第39军116师在志愿军乃至全军中“主力师”的地位,成为其军史上最辉煌的战绩之一。导致了麦克阿瑟的解职,这次灾难性的失败是导致“联合国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被美国总统杜鲁门解职的直接原因之一。杜鲁门政府认为麦克阿瑟的冒进和误判将美国拖入了更深的战争泥潭。第39军率先解放平壤,是抗美援朝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关键节点和鲜明标志。它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攻城胜利,更是一次政治上的重大胜利和心理上的强力提振。这一事件象征着战争的天平开始改变,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并为后续将“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以南、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为第二次战役中,第39军116师346团2营,率先攻入朝鲜首都平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率先突破临津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第39军116师突破横贯在“三八线”上的临津江防线,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它不仅是第三次战役的关键突破点,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经典范例。笔者采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时任116师师长汪洋说,这个战例的成功关键是师党委班子的坚强领导;发扬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军事民主,群策群力;分工明确,人人都是战斗员,人人都是指挥员;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猛打、猛冲、猛追;扬我之长,运用夜战、近战、迂回,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步炮协同,指挥靠前,保障得力,人人向前。汪洋首长说,釜谷里战斗,师参谋长薛剑强英勇牺牲,团参谋长王如庸身负重伤,全国战斗英雄王凤江壮烈牺牲,坚守阵地的7连,干部全部牺牲,司号员郑起指挥部队作战,军史办的同志不光要细致的总结历史,还要带头宣讲历史、宣传历史,永攀高峰,保持荣誉,是116师的光荣传统。一是突破临津江从军事战术层面上,是一次教科书式的进攻作战。1.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第三次战役发起时,“联合国军”正依托临津江天然屏障,构筑了坚固的防线,并认为志愿军在新年之夜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第39军116师进行了极其出色的战役伪装和隐蔽开进。部队在进攻前一夜就秘密运动至江北岸的进攻出发阵地,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在雪地里潜伏了一整天,未被敌军空中和地面侦察发现。在1950年12月31日黄昏,攻击突然发起,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一举撕开了敌人的临津江防线。2.创造了突破江河障碍的经典战例。临津江江面宽阔,当时江水虽未完全封冻,但流冰很多,且敌军在南岸构筑了密集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点。第39军116师的官兵在缺乏渡河器材的情况下,冒着敌军密集的火力,跳入刺骨的冰水中,泅渡或徒步过江,展现了惊人的勇气和战斗意力。这种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以步兵为主强行突破江河防线的成功,在世界军事史上堪称典范。3.为整个第三次战役的胜利打开了大门。第39军116师的成功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了“联合国军”的纵深,动摇了其整个临津江防线的稳定性。这一突破,使得志愿军和人民军主力能够迅速渡过临津江,向汉城方向实施大规模的战役迂回和追击,最终导致了“联合国军”的全线后撤。二是突破临津江从战略和政治层面上,产生了影响深远。1.沉重打击了“联合国军”的士气。在新年之夜被他们以为“不会进攻”的对手突破最倚重的天然防线,这对“联合国军”,尤其是美第8集团军的士气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它表明,即使拥有火力优势和坚固工事,也无法阻挡志愿军的决心和战术。2. 彰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强大的战斗力。这次胜利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能在运动战中包围歼灭敌人,如第一次战役的云山战斗,也能在阵地进攻战中,正面突破敌军重兵防守的坚固防线。这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国际威望。3. 加剧了美国及其盟友的内部矛盾。联合国军战役的失败和汉城的失守,在美国国内及其盟国中引起了巨大震动和恐慌。这进一步动摇了西方阵营对战争前景的信心,并加剧了美国与盟友,如英国之间在战争政策上的分歧,为之后的停战谈判埋下了伏笔。4.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奠定了最终停战的基础。第三次战役及第39军116师的突破,将“联合国军”从“三八线”击退至“三七线”附近。虽然志愿军后来因后勤不济等原因主动撤离了汉城,但通过这次战役,中朝方面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取得了主动。它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表明,试图用武力统一朝鲜是不可能的,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战争向停战谈判的方向发展。战后,志愿军司令部对116师在此次战役中的突出贡献给予高度肯定,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将116师的突破战斗总结为“三险三奇”。一是突破口选得险,但很奇。敢于把突破口选在江面弯向敌人的地段,一反兵家常规,出其不意而制胜。二是进攻出发阵地选的险,但很奇。敢于把近8000人、车炮装备放在敌人眼皮底下而不被发现,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三是炮兵阵地选得险,但很奇。大胆的把几十门大炮设置在敌前沿200公尺处不被发现,且直瞄射击的效果达到极致。第39军116师突破临津江,不仅仅是一次战术上的成功,更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行动。 它以其出色的隐蔽性、突然性、勇猛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战术执行力,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标志性经典战例。这次胜利,不仅在军事上重创了敌人,打开了胜利之门,更在政治上和心理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最终将侵略者打回谈判桌,迫使美国承认无法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图为第三次战役中,第39军116师347团5、7连突击队,冒着敌人的炮火,突破临津江防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率先攻占汉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第39军116师攻进汉城,占领总统府。这是一次具有重要军事和政治意义的胜利。需要明确的是,第39军是参加第三次战役、攻进汉城的主力部队之一,汉城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多个部队共同收复完成的。笔者采访116师346团团长吴宝光说攻打汉城的晚上,时间是后半夜3点左右,346团报告没有弹药了,师政委石瑛心里很是着急,立即下令说,夜间打仗要什么子弹,用刺刀就行了。放下电话,师指挥所立即收集了150发子弹和少数手榴弹送给前面的346团。攻占汉城,也是志愿军唯一一次占领了汉城。虽然采访时间已经过去了近30年,但是让笔者记忆犹新。一是攻占汉城具有重大的军事胜利与战略推进。1.突破“三八线”。第三次战役是志愿军和人民军首次有组织地向“三八线”以南发起的大规模进攻。第39军作为主力,成功突破敌军精心构筑的“三八线”防线,展现了志愿军强大的攻坚能力。2.攻占敌方首都。汉城是南朝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最重要的战略据点之一。攻占汉城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中朝军队取得的最显著的军事成果之一,标志着军事上的巨大成功。3.重创敌军士气。汉城的失守对“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的士气是一次沉重打击。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马修•李奇微甚至下令炸毁汉江大桥,以阻止中朝军队的进一步追击,这本身就显示了其溃败的仓皇。二是攻占汉城产生了巨大的政治与心理影响。1.提振中朝士气。收复汉城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以及中朝两国人民的士气。在中国国内,这个消息被广泛宣传,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持。2.震惊国际社会。此役彻底打破了“联合国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其盟友完全没料到中国军队有能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并攻占其首都,这改变了国际社会对新中国军事实力的看法。3.彰显中国决心。这次胜利向世界清晰地表明,新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在境外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抗衡,并达成其战略目标。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三是攻占汉城外交上的主动与谈判筹码。1.创造有利谈判地位。攻占汉城使中朝一方在军事上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这为后续的停战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战争后来又持续了两年多,但这次胜利无疑增强了中朝在谈判桌上的底气。2.揭露敌方困境。此役迫使美国及其盟友更加认真地考虑通过谈判来结束战争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意识到单纯依靠军事手段将中国军队推回“三八线”以北是极其困难且代价高昂的。四是攻占汉城需要客观看待后续影响与复杂性。要客观的总结历史,在肯定其重大意义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其战略上的复杂性和后续战场的挑战。1.后勤补给困难。志愿军的快速南进使得后勤补给线被极度拉长。在美军绝对的空中优势下,粮食、弹药和药品难以运抵前线,严重制约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2.李奇微的“磁性战术”。新任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礼拜攻势”,因后勤限制,进攻只能持续约一周的弱点,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磁性战术”,在撤退中消耗志愿军,待其粮弹耗尽时立即发动猛烈反扑。3.未能歼灭敌军主力。虽然攻占了城市,但“联合国军”的有生力量并未被大量歼灭,他们成功地组织了有序撤退,保存了实力。4.战略上的两难。占领汉城后,志愿军实际上进入了一个背靠汉江的突出部,在军事上并非绝对有利的防守位置。不久之后,在李奇微发动的“霹雳行动”反击下,志愿军和人民军出于战略考虑,于1951年3月14日主动放弃了汉城。第39军作为主力攻占汉城,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既是军事上的辉煌胜利,也是政治和宣传上的巨大成功。它极大地鼓舞了中朝军民,震慑了对手,并为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迫使对方坐到谈判桌前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这次胜利也暴露了志愿军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一些固有短板,如后勤保障和制空权的缺失,使得这一胜利成果难以长期巩固,战争随后进入了长期的相持和谈判阶段。(图为第三次战役中,第39军116师攻占南朝鲜首都汉城国会大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笔者感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群策群力显神威,英勇无畏当先锋。攻坚克难破壁垒,众志成诚建奇功。军史记载:39军这支老部队,原是西北红军红26军、红27军的老底子,西北红军早期领导人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与长征率先到达陕北的红25军,合编为红15军团,第一任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之后编入红一方面军,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支主力军团,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创建了可靠的立足点。之后在历次革命斗争中,始终是冲锋在斗争的最前沿。采访总政歌舞团团长田川说,红色文化的源泉来源于党史军史,党史军史就是红色文化的生命养分。抗美援朝我任39军文工团团长,文工团创作的《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深受广大志愿军和全国人民的喜爱,弘扬光荣传统不能脱离党史军史。在宣传39军光荣传统中,引入党史、军史和战例,绝非简单的背景填充或事例堆砌,而是一种方法论和唯物史观的体现。它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将部队发展与时代洪流、军队发展紧密结合,使得部队本身光荣传统成为了与“国家史”“军队史”交融互鉴的厚重篇章。这不仅提升了部队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更使其成为记录我党我军光辉历程、弘扬革命精神、启迪未来的不朽丰碑。同时引入党史军史和战例,这是立体化塑造部队形象,彰显其历史地位与贡献。从“个体”到“集体”的定位,单纯讲述部队的发展经历,容易使其形象孤立。将其置于党史、军史的宏大背景下,才能清晰地展现部队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在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征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关键作用。部队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战斗,都是整个革命与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战例印证能力与品格,战例是检验军事指挥才能最直接、最硬气的“试金石”。通过具体、生动的战例分析,可以具象化地展示部队的战略眼光、战役指挥艺术、战术创新精神、临机决断魄力以及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引入党史、军史和战例,生动诠释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印证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弘扬传统是阐述这一原则的绝佳载体。通过描述部队官兵在重大历史关头如何坚决执行党的决议、服从党的指挥,生动体现了人民军队作为党的执行力量的政治属性。这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具说服力。阐释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许多经典战例,如东北人民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支援第四野战军后勤保障,东北军区各级党委成建制选派干部支援新解放区的革命斗争,本身就是人民战争思想的实践典范。在传统教育中引入这些内容,能够具体而微地说明,人民军队的胜利源泉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深刻揭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传承与发展的军事战略战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大规模运动战、攻坚战,直至抗美援朝的反击战、阵地战,部队官兵都是这些战略战术的创造者和卓越的实践者。通过对经典战例的讲述,可以系统梳理和展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和胜利实践,为现代军事理论创新提供历史镜鉴。总之,弘扬优良传统引入党史军史和战例,坚持讲政治、讲事实、讲团结、讲正气、讲自己的原则和注重深入细致的调查采访,撰写的文稿才会更加的接地气。(图为第39军116师347团3营7连突破临津江后合影。)</p> <p class="ql-block">供稿:原陆军第39集团军军史编写办公室主任 杨永华</p><p class="ql-block">电话:18540288998</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永华,四川省乐山市人,1962年4月出生,1981年10月入伍,1985年7月入党。曾毕业于大连陆军学院,入学于西安政治学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和辽宁大学,研究生学历。曾任排长、团报道干事、连长、副营职干事、政治处副主任、干部科科长、集团军军史办主任等职,2013年退休。曾主编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战史》(白山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一六师师史》(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铸造打赢人才方阵》(白山出版社出版)、《史海涛声》(白山出版社出版)、《记忆链接》(白山出版社出版)等书籍。曾参加了新版《雷锋志》《家事》《黄克诚传》《黄克诚年谱》《李雪三将军画册》《胡奇才将军回忆录——风雨六十年》《光辉的足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今天从昨天走来》等书籍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先后在《解放军报》《前进报》《沈阳军区要讯》《沈阳军区政工通讯》《政工导刊》《政工学刊》《党史纵横》等报刊发表稿件200余篇。曾荣获“沈阳军区要讯工作先进个人”“沈阳军区优秀干部工作者”“全军历史资料丛书暨高级将领传编纂工作先进个人”“全军党史军史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军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3年荣获沈阳军区优秀老干部先进个人,2024年荣获辽宁省沈阳市军休中心长安路休养所优秀军休干部等荣誉。两次荣立三等功,专业技术六级,大校军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