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对坐,在斑痕里看见完整的自己

阮小敏

<p class="ql-block">十月二十日没有什么大事可记,衢州古城进入“八月乌”的日子,一天从早到晚见不到太阳,也见不到雨,凉风嘟嘟地吹。阴沉的日子里,用一首诗来陪伴你入睡,今天读睡分享的是王云昌的诗《我是时间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曾经,我也是一个赶在时间前面的人</p><p class="ql-block">十七岁,做十八岁的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四十岁时被时间赶上</p><p class="ql-block">之后。经常做童年梦,少年梦</p><p class="ql-block">现在,时间</p><p class="ql-block">已把我控制住。我成了时间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正午时分,肉体上长斑痕</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p><p class="ql-block">灵魂上长斑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知道自己的心思</p><p class="ql-block">每天都刻意地去制造一些快乐</p><p class="ql-block">时间会把我</p><p class="ql-block">送到它的另一面:原来我走过的一条路</p><p class="ql-block">一切都很简单</p><p class="ql-block">一切都很真实”</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读这首诗,就像在寂静的午后推开一扇虚掩的门,门后是自己未曾细察的生命轨迹——那些被我们匆匆掠过的时光褶皱,那些在岁月里悄悄变换的生命姿态,都在诗行里缓缓舒展,温柔得让人鼻酸。诗人的笔触没有丝毫怨怼,只是像在摩挲一件老物件般,轻轻描摹着人与时间的关系,从“赶在前面”到“被赶上”,再到“成为时间的一部分”,这哪里是写某一个人的故事,分明是我们每个人终将走过的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七岁时,我们都曾是“赶在时间前面的人”。那个年纪的时光,像揣在口袋里的糖,总觉得还有大把可以挥霍,却又急不可耐地想把未来的糖提前剥开。十七岁的少年,会偷偷模仿十八岁的成熟,把校服袖口卷得整齐,在笔记本里写满对远方的憧憬,以为只要脚步再快一点,就能更早触碰到理想的模样。我们总觉得“现在”不够好,总在追赶一个被定义为“更好”的未来——赶在上课铃响前冲进教室,赶在截止日期前写完作业,赶在同龄人前面找到方向,仿佛只要跑赢了时间,就能跑赢生活里的所有不确定性。那时的我们,把“超前”当作勇敢,把“匆忙”当作充实,却忘了低头看看脚下的路,忘了感受风拂过发梢的温度,忘了好好和十七岁的自己说一句“你慢慢来,也很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时间从来不是任人追赶的猎物,它更像一位沉默的引路者,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调整着生命的节奏。就像诗里写的,“四十岁时被时间赶上”,这“赶上”二字,读来没有狼狈,反而有种尘埃落定的释然。人到中年,忽然就懂了,有些路不是跑快就能缩短,有些事不是着急就能做好。曾经以为“赶在前面”是胜利,后来才发现,那些被我们跳过的时光,都在悄悄变成心底的空缺。于是,童年梦、少年梦开始频繁造访,不是因为怀旧,而是因为我们终于愿意回头看看,那些被匆忙辜负的过往,那些被忽略的天真与纯粹,其实从未离开,只是在等待一个被看见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时间已把我控制住,我成了时间的一部分”,这看似是妥协,实则是与岁月的和解。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追赶”,反而学会了“跟随”——跟随日出而作,跟随日落而息,跟随季节的脚步添衣减食,跟随生命的轨迹接纳所有变化。正午时分,肉体上的斑痕悄悄爬上眼角、蔓延在鬓边,那是时光刻下的印记,每一道都藏着一个故事:或许是某个深夜为家人操劳的疲惫,或许是某次为梦想奔波的汗水,或许是某段与爱人相守的温柔。我们曾害怕这些斑痕,以为它们是衰老的证明,后来才明白,它们是生命的勋章,见证着我们认真活过的每一个瞬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当夕阳西下,灵魂上的斑痕也渐渐显现。那或许是曾经的遗憾,是未能说出口的抱歉,是错过的某个人、某段风景;或许是过往的伤痛,是摔过的跟头、受过的委屈,是深夜里独自舔舐的伤口。可这些灵魂的斑痕,同样不是负担。它们让我们学会了共情——因为经历过遗憾,所以更懂得珍惜当下;因为感受过伤痛,所以更愿意温柔待人。就像一块被岁月打磨的石头,那些粗糙的棱角渐渐被磨平,不是失去了锋芒,而是多了一份温润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诗的结尾:“每天都刻意地去制造一些快乐”。这“刻意”二字,藏着最深的通透。人到一定年纪,就会明白快乐不是自然而然的馈赠,而是需要用心经营的礼物。不再像年少时,一句夸奖、一颗糖果就能开心很久,成年后的快乐,往往藏在细碎的日常里:是清晨一杯温热的豆浆,是午后窗边的一缕阳光,是傍晚和家人并肩散步的悠闲,是夜晚读一本好书的安宁。我们开始主动放慢脚步,在柴米油盐里寻找诗意,在平凡琐碎中捕捉温暖,因为我们终于懂得,对抗时间的最好方式,不是跑赢它,而是与它并肩,在每一个当下里种下快乐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而时间最终会把我们“送到它的另一面”,让我们回望走过的路,忽然发现“一切都很简单,一切都很真实”。那些曾经以为跨不过去的坎,如今看来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小土坡;那些曾经纠结不已的选择,如今看来都是当时最好的安排;那些曾经耿耿于怀的得失,如今看来都成了过眼云烟。我们终于明白,生命的本质从来不是追逐繁华,而是回归本真——真实地爱,真实地活,真实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真实地享受每一个平凡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因为它写出了我们每个人与时间的相处之道:从年少的轻狂追赶,到中年的从容接纳,再到晚年的通透回望,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学习与时间和解,在岁月的斑痕里看见完整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最好的人生状态,就是如诗中所言:不与时间较劲,不与自己为难,在每一个阶段都认真生活,在每一段时光里都善待自己。当我们学会在肉体的斑痕里看见岁月的温柔,在灵魂的斑痕里看见成长的力量,就能在时间的长河里,活成最真实、最从容的模样。而那些我们刻意制造的快乐,那些我们认真经历的过往,终将汇聚成生命的光芒,照亮时间的每一面,让我们在回望时,能笑着说一句:原来,我这样走过的一生,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