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南(5)——文化文明传播之路20250623——25

老树

<p class="ql-block">  甘南地处古代丝绸之路,始于相互贸易,随之带来了文化交流传播。佛教传入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深刻影响,留下众多文化遗产。须弥山石窟也是那个时期出现的,须弥山属于宁夏六盘山余脉,黄土高原丹霞地貌,植被较少,但是位置重要,沟通大漠南北,是那时古西安通西域最近的一条路。</p> <p class="ql-block">  须弥山博物馆是中国国内首个以丝绸之路和佛教石窟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没想到在这略显荒漠之地有这样水准的博物馆,使大家眼前一亮。博物馆以图文形式介绍了世界上知名的石窟艺术,在这里看到了麦积山等石窟无法清晰欣赏到的各类佛造像的复制品,那对窃窃私语菩萨造像真是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婀娜姿态,窃窃私语,喜滋滋,笑盈盈。</p> <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敦煌莫高窟第290窟北周时期佛传故事壁画的临摹作品。描述释迦摩尼一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须弥山开凿始于北魏晚期,中国十大石窟榜上有名,介绍现存石窟160多,造像上千,错落有致地分散在连绵两千米的八座山峰上,想起那句话“九华三千寺,撒在云雾中”,这须弥山则是撒在丹霞中了。须弥山石窟不同于麦积山,造像是以石雕石刻为主,走近景区,迎面山崖上一尊唐代高20.6米的弥勒坐佛摩崖造像,身披袈裟,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地俯视众生。爬上高台阶仰视千年大佛,栉风沐雨仍然完好。游览须弥山可比麦积山费力气多了,许多石窟建在高高的山峰上,爬上去需要相当的时间和体力。我们望窟兴叹,选择去看山脚下的相国寺。沿着小路找到相国寺,看介绍北周时期开凿,1457年了,洞窟前有简朴的殿式建筑,走进去像一脚踏入时空隧道,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石窟呈回字形,中心立柱台子上的造像已不复存在,是不是毁于地震不得而知,现在台子上供了一尊摆上去小佛像。四周保存完好的佛造像饱满端庄,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残缺造像的线条之美仍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他们似乎在与来者时空对话,告诉你我曾经的模样。曾听一位团友说过,每当她看到那些经历岁月雕琢而不败的建筑雕塑就会感动想落泪。我能理解物语传情而且有同感,岁月可以消磨许多,但总会有遗存留下来告诉后人,祖先是怎样开创生活以及对美好事物和精神孜孜以求。参观须弥山实属蜻蜓点水,偌大景区只看了一点精华。</p> <p class="ql-block">相国寺</p> <p class="ql-block">请欣赏风吹草浪</p> <p class="ql-block">  拉卜楞寺建于1709,藏传佛教格鲁派,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大的寺院,拥有最长的转经筒,据说六公里长,2千个左右转经筒。寺院派僧人带游客参观讲解,带我们参观的是一位很帅气的年轻僧人,普通话讲得不错。寺院中枢建筑大经堂有80根红色柱子,金碧辉煌,藏有格鲁派创建人宗喀巴的经书;除众多经堂外还有六座学府,分别修密宗、显宗、医学、天文、法律。辩经是藏教的特色之一,一般用于宗教等级考试,以求对经典的正确理解感悟。曾在拉萨看过西藏艺术团文艺演出,其中有一场辩经很精彩,用语言和手势辩经的场景也挺有意思。寺院珍藏着许多法器、艺术品、帝王名人赠送的礼品。酥油花是藏传佛教的顶级艺术品,以宗教人物事物为题材,色彩艳丽精雕细琢惟妙惟肖,但制作过程很艰辛,由于酥油花融点很低,只能在低温下操作,需要不断地把手置于冰水中降温,才能为酥油塑形,所以有人又叫酥油花残忍花。拉卜楞寺的建筑及小镇色彩都是黄红黑绿色搭配的,显得神秘庄严,黄色一般显示尊贵。拉卜楞寺临河而建,河对面山坡上是巨大的晒佛台,晒佛节时会把佛祖的巨幅唐卡像在台上展开,举行文艺活动,品尝酸奶美食。晒佛节对藏族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通过晒佛仪式表达自己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展示的精美酥油花</p> <p class="ql-block">晒佛节在这里晒大佛</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僧人们</p> <p class="ql-block">  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对生态涵养,农业减灾,建设生活供电发挥了巨大作用。独特地貌呈现出丹红山光碧绿湖色,如果遇上好天气,蓝天白云绿树,那该是多么美丽的画面。可惜我们赶上下雨大雾天,山朦胧水朦胧,迟迟不肯为我们掀开面纱。</p> <p class="ql-block">  当晚入住临夏回族自治州,翌日早上参观回族居住的老街区八坊十三巷。老街源于唐朝时期,波斯人穆斯林在这里做生意先后建了八座清真寺和教坊,环寺而居,围坊经商、传教,发展成十三条古巷。房屋建筑装饰青砖拼雕,题材丰富,有花卉、人物、历史场景,典雅古朴;门窗木雕也很精致,想当年住在这里经商的人都比较富有,生活殷实。大旮巷80号院是典型大户宅院,号称大公馆,房主人是西北马家军奠基人马占鳌的后人。进大门是一条长长通道,尽头照壁和一边墙上是青一色砖雕,另一边是偏门正院,里面院套院,花窗月亮门,雍容华贵。巷子里或大或小大都是四合院,街口牌坊处是一位穆斯林帅小伙牵着骆驼商队来到甘南的雕塑,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包容使文明程度提高,我们的祖先早就有这样的认知了。穆斯林女人有包头巾习俗,导游说彩色头巾是未婚的,黑白是已婚,在甘南常见到回族妇女带着头巾。现在这片土地上的各少数民族和谐的生活在一起,这正式人们乐见的。</p> <p class="ql-block">  行程接近尾声,我们匆匆参观了固原博物馆。馆里的展陈再次印证了这片土地古老的历史文明,以及丝绸之路对文化传播的促进。三件镇馆之宝两件来自西域,北周鎏金银壶壶身雕刻着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故事,波斯风格艺术造型充满了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北周鎏金银壶,来自中亚巴克特里亚,浮雕则是希腊神话故事,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合。</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北魏漆棺画,吉祥瑞图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琉璃碗,历经千年仍晶莹剔透。</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的晚餐都是自理,我们大多选择各种面食,浆水面是甘南的特色,用一种发酵的汤做卤,里面有多种蔬菜,那种发酵酸如果习惯的话就是酸爽,比如老北京的豆汁,也有人吃不惯。有说法:甘南女人皮肤白皙细腻,与常吃浆水面有关。我们去私家小超市买东西,女老板让我们看她自制的浆水,小半缸蔬菜浆水飘着腌菜的清香,她说她每天都吃一顿浆水面。看她皮肤白皙,也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甘南还有一种给面食添香的方法,用香豆子或薄荷叶子揉成碎末撒在花卷或面饼上,清香好吃。行程为我们准备了一顿大餐,主菜烤羊排,肉嫩骨香,焦而不柴,可打满分。美食是旅行不可少的,我的一位发小说:蘸着美食消时光,说出了生活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浆水面</p> <p class="ql-block">品一碗三泡台茶</p> <p class="ql-block">  甘南之旅,风土人情特点鲜明,收获颇丰,感触颇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