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五: 带着故事去旅游。豫鄂蜀渝陕情怀游精品团纪实

忠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10月20日,是我们“带着故事去旅游”的第五天。早晨10点,我们来到重庆著名的旅游地磁器口。图为磁器口入口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规矩,景点门前留个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千年磁器口,一条石板路。这很重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磁器口内一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磁器口的原“七七” 电影院旧址。现在是锦绣梨园。仍在做着文艺宣传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七 ”电影院位于 磁正街80号 (即民俗馆)1939年7月、 夏云瑚与中国电影制片厂 等影业界同行在磁器口共同创办了"七七' 电影院, 该电影院是重庆第 一个乡村电影院。 该电影院首场即放映爱国抗日的 《保家乡》 电影。后来该 电影院一直 只限放映有抗战宣传、 社会教育工作和中国制片厂 的影片 。 当时、 沙磁区只有这一所电影院 ,沙磁区各界名流及群众常来此观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磁器口有着九宫十八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为磁器口的“和美大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旧时光照相馆。一个怀旧的地方,不少人在这里打卡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重庆火锅料在磁器口生意不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转运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宝善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磁器口小吃可以随便品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朝翰林黄忠音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带着故事去旅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说《红岩》写道:中美合作所的特务生活用品,常常要到磁器口来购买。特务们要让装成疯子的革命者华子良挑着担子去采购。一天在磁器口杂货铺购买完物品,特务去打牌,华子良称去方便一下,趁机脱逃,到长江边租了一叶小船,逃出了魔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磁器口这个茶货铺,是当年的杂货铺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知识点:</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华子良的原型主要是韩子栋,同时也融合了朱念群的部分事迹。‌韩子栋是小说《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的主要原型,他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装疯卖傻14年后成功越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磁器口可以走向长江边。当年华子良应该就是从这里到的长江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午餐被安排在单间,享受精品团待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午我们来到我党早期创办的报纸《新华日报》旧址参观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又名《新华日报》总馆重庆旧址,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86号,占地面积约950平方米,由5栋竹木、土木结构楼房组建而成。包括编辑部、排字房、记者办公室、铸字房等,并展出了当时历史照片200多幅,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数十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新华日报》馆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政治机关报。该一报一刊于1937年底在南京筹备,1938年1月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武汉沦陷,报社迁至重庆。至1947年2月报社被国民党查封时,《新华日报》已历时9年。在仅有的九个年头里,《新华日报》在化龙桥虎头岩这里的总馆设立就长达7年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4年,重庆人民政府将此处底楼辟为纪念地,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1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新华日报》营业处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的题词:“为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而奋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历史见证,也是抗战大后方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运动的历史见证,更是当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它与红岩嘴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一起,被合称为“红色三岩”,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部分沦陷区的一盏明灯和开展统战工作的主阵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真实展现文物遗址的历史信息和纪念意义,修复研究人员认真梳理历史脉络,深度挖掘文物背后故事。首次根据历史图片、影像资料,实施完成了10余间旧址复原陈列,制作了“新华之光耀华夏——《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专题陈列展。在布置展陈时坚持文物活化,展出了30余件实物和18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设置了印刷互动区,丰富了观众的参观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华日报》的文艺副刊《文艺之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排字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铸字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记者的寝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内的报童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旧址一处两层楼房前,有一个封闭坍塌的防空洞。据介绍,《新华日报》自迁至重庆后,为防避日机空袭,报馆便自己挖了这处防空洞,随后将印刷机也搬了进来。皖南事变后,载有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的《新华日报》就是在这里印刷而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的报纸印刷机器被整齐地保存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见到了曾任周总理秘书的童小鹏同志为《新华日报》书写的题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曾经采访过童小鹏首长和他的夫人,并发表了采访文章。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见到了龚澎当时任《新华日报》记者的记者证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龚澎‌是新中国首位外交部新闻司司长,被誉为『中共最美发言人』,主导日内瓦会议记者招待会,推动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看到当时的照片,不愧为最美发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3年乔冠华与龚鹏两人在重庆结婚,被毛主席称为『天生丽质双飞燕』,共同生活27年至龚澎1970年因脑溢血病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筑群依山而建,沿山势自下而上依次为医务室、职工服务区、排字房、记者办公室、铸字房、印刷编排室,最高处是社长室和总编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曾经的新闻出版人,今日到我党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原址参观学习,感触颇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来到李子坝,观看轻轨列车穿楼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乘坐重庆轻轨列车,体验轻轨的车稳噪音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来轻轨是这样的,一条宽宽的轨道载一列车厢。图为双向两轻轨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游览洪崖洞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洪崖洞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江滨江路88号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巴渝传统吊脚楼建筑群为核心,融合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总占地面积3.15万平方米,高达79米共11层,免费开放。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历经军事要塞、宋代寺庙、明清商业码头及抗战避难所,2006年重建后成为重庆标志性网红地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洪崖洞建筑特色‌:13层悬崖吊脚楼群,融合明清城墙遗址与现代化灯光系统,被称为"中华悬崖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夜晚洪崖洞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夜重庆。嘉陵江上夜行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愉快紧张的一天结束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作者简介:梁桐纲,原名梁同纲。石家庄市人。大学毕业。1974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报道员,驻厂军事代表。劳教分队长、政工干事。《警视窗》杂志主编室主任,记者、副编审、编审。河北省公安厅文化科长、副处级侦察员、调研员。河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协主席。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除西藏和台湾省外全国200余家报刊发表2500余篇(首)各类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河北省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第二、三届全国公安文联理事、第七届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瞭望中国新媒体顾问。出版《橄榄林恋》等诗、文集6部。获得全国、军队及省市各类作品奖项60余次。其作品及事迹被全国40多家报刊评介。个人传略编入《中国作家辞典》《中华英模大典》等30余部辞书。多次被评为厅和省直机关“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及荣记三等功一次。荣获全国自学成才者、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转业退伍军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老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首届社科期刊优秀编辑等荣誉称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