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

蓝梦

<p class="ql-block">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2025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 :杨武之,原名杨克纯,是一位数学家,曾担任西南联大数学系主任。母亲 :罗孟华,原名罗梦花,1920年与杨武之结婚,1987年在香港逝世。妻子 :杜致礼,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的长女,1950年8月26日与杨振宁在普林斯顿结婚。</p><p class="ql-block">​弟弟 :杨振平、杨振汉、杨振复。</p><p class="ql-block">​子女 :杨振宁与杜致礼育有三个子女,分别是儿子<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光诺、杨光宇</span>,女儿<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又礼。</span></p><p class="ql-block">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p> <p class="ql-block">13 岁那年,他当着父母的面说出 “将来要拿诺贝尔奖”,在旁人看来或许是孩童狂言,可他用行动一步步将其变为现实。1938 年,16 岁的他跟着担任清华教授的父亲南迁昆明,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大 —— 这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学府,8 年里走出了 2 位诺奖得主、8 位 “两弹一星” 元勋,堪称教育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 年那座诺贝尔物理学奖奖杯,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成了整个民族重拾自信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1945年,23岁的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父亲杨武之叮嘱他:“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新中国建立初期,钱学森,邓稼先便克服了种种困难,毅然决然选择回到祖国怀抱。周总理曾多次邀请杨振宁回国,杨父更是多次往返两国劝导。但杨振宁却不为所动,甚至在1964年,选择加入美国国籍。杨武之深觉自己愧对于祖国,便与杨振宁彻底决裂,至死也未能原谅自己的儿子。</p><p class="ql-block">2003年,81岁的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清华,年薪百万,享受副部级待遇。2015年(93岁)恢复中国国籍。</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与李政道共获诺贝尔奖。他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为现代物理学奠定重要基础,被誉为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基础物理理论。</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传奇,往往始于对权威的质疑。1956 年 6 月,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向《物理评论》投去一篇颠覆性论文 ——《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守恒的吗?》。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宇称守恒” 是公认的铁律,就像 “太阳东升西落” 般不容置疑,大部分学者看到论文后都嗤之以鼻,觉得这俩年轻人在异想天开。好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吴健雄挺身而出,愿意用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想。</p><p class="ql-block">寒冬腊月里,吴健雄在低温实验室反复调试,终于用钴 60 同位素实验证实: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不守恒。1957 年 1 月 15 日,当实验报告公之于众,整个物理学界都被震撼了,原来传统认知竟藏着如此大的漏洞。仅仅十个月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这两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35 岁的杨振宁从此跻身世界顶尖科学家行列。</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多次到访新加坡,尤其与南洋理工大学(南大)联系密切。2014年6月,92岁的他在南大发表《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演讲,吸引超1000人参与,现场座无虚席。</p> <p class="ql-block">新加坡前总统纳丹、前外长杨荣文等政要曾多次接待杨振宁夫妇,体现对其学术地位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他支持南大设立“杨振宁精英计划”,助力培养科研人才,并参与多项学术活动。2007年,南大将高等研究所一间办公室命名为“杨振宁室”,2008年授予其名誉科学博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1995年夏天的汕头大学,空气里飘着南方潮湿的热气。杨振宁穿着一身西装,精神矍铄,脸上挂着属于名人的从容。</p><p class="ql-block">杜致礼站在他身边,眉眼温柔,身体却因为病痛透出一丝疲惫。镜头左侧,穿着蓝色裙子的翁帆笑得明亮,是那种19岁的自信和朝气。</p> <p class="ql-block">为了嫁给大54岁的杨振宁,翁帆心甘情愿地忍受着舆论的攻击,不争也不辩,让时间来验证自己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2004年,28岁的翁帆和82岁的杨振宁,走进了民政局的大门,随后两人便低调地宣布结婚。</p> <p class="ql-block">在世俗的世界里,杨振宁和翁帆的爱情一直饱受争议,但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鞋子合不合脚也只有脚知道。当爱情超越物质,当灵魂跨越年龄,精神便是永恒的。最让人想不到的是,翁不但陪了杨振宁21年,竟然还将他照顾得这样好,让他拥有了一个没有遗憾的晚年。</p> <p class="ql-block">网上刷到一个视频,内容是“物理学家最后的情书:你是我一生最伟大的发现”。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读来却泪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帆帆,我的人生圆舞曲,因你而完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读到这些文字,我已化作星辰,归于穷尽一生钻研的物理世界。但请坚信,我的思念会像场论中的场,永远环绕在你身边,从未远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年光阴,我演算无数物理方程,破解宇宙千万奥秘,却算不尽与你相守二十余载的温柔。世人惊叹我的科学成就,殊不知,你才是上帝赠与我最珍贵的礼物,是我晚年最完美的宇称守恒,让我失衡的岁月重归圆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记得香港海边那张照片吗?阳光洒在你肩头,比夸克更璀璨,比星云更温柔。我一生信奉拙无巧,唯独对你的爱,无需雕琢便满是真诚。我曾帮无数人驱散自卑的阴霾,而你,却用温柔抚平了我岁月的褶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为我悲伤,死亡不过是从经典力学的世界,踏入量子纠缠的永恒。我们的爱,会像守恒定律般不朽。请带着我的祝福继续前行,如我曾教导你的,困苦时坚守,迷茫时寻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帆帆,来生若有重逢,我仍想牵你的手,看遍人间烟火,就像当年,我们并肩看遍科学的星辰大海。</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写给翁帆的诗歌:“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是的,永恒的青春!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苍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欣喜。”</p> <p class="ql-block">翁帆与杨振宁结婚21年,她不仅拥有了翻译家的头衔,更是两个博士头衔的学者。杨振宁给她的可能不是千万财富,但留给她的绝对是财富所不能比的自由与能力。</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纠结于 82 岁与 28 岁的年龄差时,忽略了他们在精神世界的高度契合 —— 他懂她的情怀,她敬他的学识;他为她撑起纯净的象牙塔里的象牙塔,她陪他走过孤单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晚年仍心系教育,鼓励青年学者注重实践与创新,强调“直觉与书本冲突时是学习良机”。他的治学态度“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及对科研的热忱,持续激励后人。</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p> <p class="ql-block">当杨振宁逝世的消息传来,清华大学、西湖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官网瞬间切换成黑白配色,连社交账号头像都换上素色 —— 学界在用最庄重的方式,送别这位精神导师。</p> <p class="ql-block">翁帆写给杨振宁的这一段悼念文:"是的,他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荣幸。"</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点燃的科学之火永远不会熄灭。就像网友说的:“真正的巨擘从不会真的离开,他们会化作星光,照亮后来者的路。”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他的期望继续前行,让科技强国的梦想早日照进现实 —— 这或许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长子杨光诺、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他父亲的遗体告别仪式!</p> <p class="ql-block">叶落归根,精神永存。今天(10月24号),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振宁先生千古!(来源:清华大学)</p> <p class="ql-block">翁帆将于10月25号在清华大学开讲《科学与人文对话》,全球直播+多语种实时互动</p><p class="ql-block">她送别了他,如约走上清华讲台,完成他为她安排的第一课。24小时从送别到担当,诠释了什么叫成全。21年来,只要并肩,他们的手总是自然牵在一起。他望向她时,眼底里满是温柔。他像一只阅历深厚的雄鹰,不仅带他看见学术顶峰的风景,更陪她走过世界的角落。他教她开车,鼓励她攻读清华博士,支持她活出更宽广的自我,这份爱是许多人眼中的天花板级的存在。他既给了她象牙塔般崇敬的守护,也亲手为她装上飞翔的翅膀。她不仅成为他学术生命的延续,更活成了能独立发光的自己,最深沉的爱,从来不只是陪伴,而是用我的全部,去成就你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赤子初心 。 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