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0 月 20 日上午,一场聚焦校园心理危机的 “硬核” 讲座在热烈氛围中展开。主讲人张雯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京市西城区心理学科带头人、北师大教育集团特聘心理专家,用专业、实用的内容,为在场学习者带来了一场关于校园心理危机的 “实战课”。从理论到实操,从系统搭建到家长沟通,每一个环节都干货十足,讲座结束后,大家仍围着张教授热烈交流,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人印象深刻。</h3> <h3>读懂危机 —— 校园心理危机基本知识 “划重点”</h3> <h3> 想要做好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得 “看懂” 危机。张雯教授开篇点明心理危机突发性、危险性、干预窗口短暂的核心特点,让大家瞬间抓住关键。她将校园心理危机清晰分为三类:一般危机、严重危机、重大危机,每一类都给出了明确的识别信号和应对方向。张教授还特别提醒大家关注 “隐藏信号”,如:生理上的失眠、肠胃不适,情绪上的持续低落、易怒,行为上的社交退缩等,这些都是学生在 “无声求救”。她结合真实案例,强调 “早期识别是避免悲剧的关键”,让在场者深刻意识到危机识别的重要性。</h3> <h3>建强体系 ——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施工图”</h3> <h3> 张雯教授结合学校干预工作指导手册,为大家拆解了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 “闭环逻辑”——综合筛查→分级预警→分类干预→跟踪管理。首先是 “筛查” 环节,要整合日常观察、心理测评、家长反馈、学生自述等多维度信息,避免 “单一判断”;接着是 “分级预警”,明确 0 级(健康)、1 级(一般关注)、2 级(重点关注)、3 级(高度关注)的标准;在 “干预” 环节,张教授强调 “联动”:学校要联合区市级心理辅导机构、专业医院,形成 “学校 - 机构 - 家庭” 的三方合力;同时做好 “动态调整”,根据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升级或降级干预措施,确保 “闭环管理” 不脱节。</h3> <h3>搞定沟通 —— 家长危机干预会谈 “实战指南”</h3> <h3> 讲座最后一部分 “家长危机干预会谈全流程”,堪称 “教育工作者必备手册”。张雯教授结合真实案例,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与家长高效协作:从会前、会中到会后,给出了可直接落地的 “步骤化方案”。会前做足 “功课”,避免 “无效沟通”;会中共情为先,同步 “行动方案”,会后跟踪落“实”。特殊情况不回避 “难题”,针对不同家长 “对症下药”。</h3> <h3>学习不停,守护不止</h3> <h3> 讲座结束后,现场并未沉寂。老师们纷纷围绕着张教授进行追问,张教授耐心一一解答,现场交流氛围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这场讲座不仅补了理论,更给了 “能落地的工具”,以后处理校园心理危机更有底气了。</h3> <h3>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从来不是 “一个人的战斗”,而是需要系统支撑、专业方法和家校合力。这场讲座,既是一次知识充电,更是一次 “责任传递”—— 每一个教育者多懂一点危机知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多一份保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