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散记(十八)

南轩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作,对于汉民族而言,不论是在社会、文化还是在民族心理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众所周知的;也因为这样,从古到今有不少的硕儒巨匠关心并参与其中,倾力为写作面貌的改善尽心尽力,黎锦熙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黎锦熙先生制订过《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历经1946年和1950年两次修订),在“结语”部分,黎锦熙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作文教学三原则,“一、写作重于讲读”,“二、改错先于求美”,“三、日札优于作文”,言语颇为平易,然比之于今,却有了一番悠远的意味,令人深思不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作重于讲读”,虽为执教者所共知,然黎锦熙先生在其阐释的相关文段中写有对时弊批评的语句,“对于学生的批改和指导,实在太轻忽了”,这就明白了,“重”并非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多写多练,它其实意味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看重批改和指导学生的作文,而不宜在这个环节上懈怠了。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在答读者的咨询时也有类似的话语,大意是:最初,先生在本子上用红笔圈画的地方较多,后来渐渐少了,而文章也就成了。当我们将黎锦熙先生所强调的与时下的写作教学情况相对照,觉得上个世纪所探讨的要旨于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强调的是“作文是练出来的”,有的地方更是量化了作文教学,说每学期要学生得完成“八大(大作文)八小(小作文)”,不包括“周记”之类的习作。显然,教师让“作文要注意批改”、“作文要注意指导”等观念在实际教学中缺席了——当然,我们并不反对“练”的必要性。但是,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视了“批改”和“指导”,那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可能会变的空泛的话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黎锦熙先生在文中说“教员的批改和指导,也必须把握下一个原则”,什么原则?“改错先于求美”的原则。其实,认真想想我们就会有体会的。“求美”,于写作而言,是长期目标,“改错”是近期目的,也可说是过程行为。如果一开始作文,就以“求美”的目标去要求学生,那不就有揠苗助长的嫌疑了吗?陆九渊曾说:“为学有本末先后,其进有序,不容躐等。”(《与詹子南书》)那虽然是针对读书做学问发的议论,但是将它援引来佐证作文教学也是适切的,以现代的眼光去理解,也觉得陆九渊所言是符合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的。写作,是一种心智活动,自然有渐进的规律,若过头了,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黎锦熙先生在文中也说,“‘通’‘不通’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净说些‘美’‘不美’的鬼话,今矫此弊,故以改错当先,求美居后”。日常工作中,教师着实没做好这项工作,常忽视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而以“美文”“高考优秀作文”相衡量,使不少学生苦不堪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无疑存有此等原因:一,应试教育下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在驱动;二、忽视学生个体潜在的创造力,是“白日梦”心理和社会浮躁心理在教师身上的反映。清﹒章学诚针对当时的教师一开始就要学生模仿八股文做法曾说:“时文体卑而法密,古文道备而法宽。”(《论课蒙学文法》)并批评那种因习“制艺”而导致的内容和形式本末倒置的现象,说:“胸中本无强作之势则如无病呻吟,非喜之笑,其为之也倍难。” (《论课蒙学文法》)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教师若能让学生先有真情实感,然后让他们明确、有条理的说明清楚,说明顺畅,那么,好文章诞生之日就可以期待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既然“改”要先行,那么方法与技术层面的要求就提出了:怎么改?对此黎锦熙先生在文中说:“要义有二:一在使学生反省自改……一在制布四种错误表,如此即是‘师生合作’,……” “反省自改”显然是合理的,学生在自改的过程中不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都被激发了,内在的动力一旦产生,其外显的结果就容易豁然;而在学生“反省自改”的时候,教师适时予以点评、指导,那么,内外因素交相发生作用,学生的作文过程就容易形成良性循环。日常教学情景中,不少教师所进行的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以及教师的面批面改应当都是很有意义的尝试。而此种状态一旦持之以恒,良好的习惯就会很快形成,那么,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就不是痴人说梦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章学诚曾对写作提出“勤纂录”的主张,并说:“摘比排纂以意贯之,则程功课效,自能有脊有纶,学问既得恢扩,而文章亦增色彩。”(《清漳书院留别条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部分也列了“自由写作”这一项。其实,个中意图均是要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求学的道路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黎锦熙先生在文中强调的第三原则“日札优于作文”实际上与章学诚的主张是殊途同归的。文中在此原则之下写有如下数语:“日记札记,包括实际服务时的报告、记录等,并包括堂下的拟题写作等,都应当积极地有目标、有用处,……”观此,教师岂能不猛醒:所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实在是要人们去开掘、疏浚、汲取,否则,即便有“清如许”的“渠”、“活水来”的“源”这样丰富的生活,也会令学生空发“无物可写”之长叹!时下,有好多学校的老师都倡导学生写“周记”,但疏于引导,以致原本良好的个性化写作形式又成了学生的一种重负。这里,我想,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能时时反省,并在教育研究中提升自己,那么,许多教学形式都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的。华东师范大学赵志伟先生对“日札优于作文”有如下点评:“日札至少有两个好处:养成自律好习惯,积累写作素材;作为语言训练,缩短乃至消除‘口语与书面语互相转换过程’,冲破心理障碍。”这是很有启示作用的,想想平时自己提倡学生建“个人博客”、写“网络日志”,岂不也是很有意义的自主写作、自由写作形式?如果这样的倡导能给学生的写作注入新的活力,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去新的希望,那么,我们教师难道不会从中体会到一种快乐、一种幸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黎锦熙先生的“作文教学三原则”虽然是上个世纪提出的,然而其间所包含的“写作要真诚,要实在,要勤奋,要有自主意识”等内涵于今想来却仍然意味无穷,无半点过时之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