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1日:兰州阴雨,空气优,气温8~14℃。当第一缕朝霞把云朵焐成暖金色,兰州的十月便在黄河的呼吸里醒了。河水载着秋阳的碎光,把自己洇成一河流动的琥珀——这是黄河在笑呢,笑晨雾刚吻过岸柳,笑山尖的风把白塔寺的檐角揉成了软绒绒的剪影。岸边长街还浸在清冽的潮气里,可黄河早把秋的暖,从上游一直铺到中山桥的铁索上,让每道钢梁都沾着朝霞的甜。岸边的楼群慢慢亮起来,像被黄河的笑意烫出了金边。那些在河面晃荡的光斑,是晨霞写给兰州的信,字里行间全是秋的软和——软在河风里夹着的桂香,软在老巷刚出锅的牛肉面热气里,更软在黄河弯过城市时,那道把山与城、晨与秋都拥住的弧线里。十月的兰州,总被黄河先哄成了孩子。朝霞是糖,河水是蜜,整座城都泡在这碗甜汤里,等着日光把两岸的秋意,熬成更浓的人间烟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2日:兰州阴雨,午后晴爽,空气优,气温6~17℃。十月金城霁色开,湖光柳影共徘徊。一园秋意关不住,都向风前作韵来。当十月的风终于把兰州的云絮吹散,小西湖便把整个金城的秋光都揽进了怀里。湖水是天空摔碎又拼好的镜子,把蓝得透亮的天、白得软绵的云,还有岸边垂柳那半青半黄的丝绦,都复刻成水里的梦。眼前亭台的飞檐,蘸着阳光在湖面拓印出浅灰的轮廓,风掠过的时候,涟漪便把亭角的翘檐揉成一圈圈金纹——倒像是古人把秋光酿成了酒,正晃着盏儿邀你同醉。柳丝垂得比春日更软,一半是深绿的固执,一半是浅黄的温柔,微风拂来,就把阳光筛成碎金,落在湖面上、草坪上,也落在漫步人的肩头。九州台的山影还留着夏末的青黛,却被湖边的树镶上了琥珀色的边,恍惚间,倒分不清是树影染了山,还是山光醉了树。最妙还是晴光里的烟火气,老人们齐刷刷地来到廊桥,晒着太阳唠着家常,话音儿被风卷着,混着草木香往湖岸飘;玩童们追着落叶跑,惊起水面几只野鸭,翅膀带起的风,把岸边芦苇的白絮也吹成了浮动的云。这小西湖的秋啊,偏要把“藏”字抛在风里,让柳色、湖光、笑语,还有那不肯退场的暖意,都大大方方铺在晴日下——倒叫休闲的人们忍不住想:兰州的秋,原是把泼辣与温柔,都给了这一湖一园的风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3日:兰州晴,空气优,气温10~22℃。半月阴沉锁陇云,一朝曦色满河皴。铁桥饮尽金波暖,白塔山头晒旧痕。阴沉了半个月的兰州,终于在今晨被太阳吻醒。黄河水揣着一河碎金,从雾霭里漫过来——那些沉在云里的光,忽然就把铁桥的钢架、岸边的树影,都焐成了暖黄色。白塔山的轮廓从灰蒙里浮出来,像被谁轻轻掸去了蒙尘,连山顶的古建飞檐,都落满了透亮的光斑。早班的水上巴士破开金箔似的河面,把半个月积压的潮湿,碾成粼粼的浪。空气里还飘着昨夜雨的余味,却被阳光晒出了青草和泥土的痒意。那些裹着厚外套的晨练人,忽然把衣领往下翻了翻,露出脖颈——像是终于敢把自己,也晾在这迟来的暖里。兰州的晨,总算不再是湿答答的模样。太阳把云絮烫出金边,也把这座城藏了许久的鲜活,一点点晒了出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4日:兰州晴转阴,空气优,气温16~19℃。残月犹悬晓色开,赤霞翻涌抱金来。亭台默立群山侧,尽览东方万里才。当第一缕晨曦撕破夜的帷幕,东方的天际开始上演一场壮丽的交响。起初,天幕如墨,一弯残月还悬在半空,似是夜的最后一丝眷恋。忽而,绯红的云霞从远山处漫开,如打翻的丹砂,将云层染成烈焰的模样。那红,热烈而不灼人,在暗蓝的天际铺陈开来,像是大自然以苍穹为纸,饱蘸了东方的气韵,挥毫写下的第一笔壮丽。转瞬之间,一轮金日挣脱云海的怀抱,带着万丈光芒喷薄而出。起初它是那般耀眼,黄绿的光晕在红云中流转,似一颗天地孕育的明珠,将周遭的云絮都镀上了金边。它缓缓上升,每一寸挪动都牵动着天地的色彩变幻,红的云、金的日、黑的山影,在这一刻交织成绝美的画卷。远处的亭阁在晨光中只余下剪影,却似是这江山的点睛之笔,静默地伫立着,见证着每一次日出的磅礴。山峦在晨曦里渐渐显露出轮廓,树木的枝桠舒展着,似在迎接这新生的光芒。这日出东方的时刻,江山如此多娇。那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岁月的温柔馈赠,每一缕光、每一片云、每一座建筑,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壮美与深情,让人不禁沉醉,不禁心生敬畏与热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5日:兰州晴,空气优,气温16~22℃。秋日的风掠过兰州的天际,我和来自远方的表弟登高望远皋兰山,眼前的城市地标如诗如画。那座极具辨识度的高楼刺破云霄,周围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澄澈里勾勒出兰州的繁华与厚重。一路攀登,汗水浸透衣背,却在登顶的瞬间被满目风光治愈。我们在网红地“兰哈顿”拍照打卡,记录下这兄弟同游的时刻,感慨时光匆匆,幸而有彼此相伴,能在金城的这个秋日里共赏这般壮阔景致,让浓浓情谊在兰州的地标风光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来兴致勃勃的依次游览五泉山公园、中山铁桥、黄河母亲、水车园景点,都留下了美好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6日:兰州阴雨,空气良,气温3~15℃。我们总在寻常日子里,揣着些闪闪发亮的念头——或许是想把爱好酿成事业,或许是盼着远方有朝一日能踩在脚下,这些未实现的梦想,像冬夜里的星子,明明灭灭却始终悬在心头。它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幻影,而是藏在每一个再试一次里:为了一个方案熬到深夜的灯光,周末泡在画室沾满颜料的指尖,哪怕只是每天多背的几个单词,都在悄悄为梦想铺路。正因为这份有可能,生活才跳出了重复的循环,有了让人期待的褶皱。就像种子破土前要在黑暗里积蓄力量,我们朝着梦想走的每一步,都让平凡的日子有了不一样的重量。可能会有走不动的时候,也会怀疑方向对不对,但只要想到说不定明天就更近一点,连加班后的路灯都变得温柔。这份“有可能”,才是生活最动人的底色。它让我们在柴米油盐之外,始终保有一份炽热的盼头,让每一个当下都充满了向未来奔跑的意义——毕竟,谁能拒绝亲手把梦想从心里的模样,变成眼前真实风景的快乐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7日:兰州阴,空气良,气温3~15℃。凌晨6点半按照指定地点前往兰空医院门口统一乘大巴前往中川机场,开启为期一周的敦煌疗养之程,本次疗养为省厅组织,是今年第三批疗养活动,有幸参加感到很欣慰。疗养期间,将参观敦煌书局、敦煌印局、莫高窟、敦煌博物馆、鸣沙山、月牙泉、敦煌光电园区、莫高里工匠村,体验敦煌彩塑制作技艺文化,以及参观阳关景区、阳关博物馆、玉门关、汉长城、瓜州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榆林石窟、大地之子。中午到达敦煌市,并入住酒店。正午的敦煌,秋高气爽,阳光灿烂,令人心情舒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8日:敦煌晴,空气良,气温0~16℃。秋高气爽访仙窟,壁画飞天韵未枯。一磬风铃穿古今,千年砂砾见真如。当秋阳挣脱云层的束缚,将澄澈的天光倾泻在敦煌的戈壁之上,我再次踏上了拜访莫高窟的旅程。秋高气爽,风过林梢,带着西北特有的干爽,仿佛要将天地间的尘埃都涤荡干净,只为让这处凝结了千年文明的艺术圣殿,在最澄澈的底色里,向每一位朝圣者展露它的风华。穿过那座古意盎然的“莫高窟”牌坊,朱漆与彩绘在秋阳下愈发鲜亮,仿佛一扇时空之门,吱呀一声便将我引入了另一个维度。沿着林荫道前行,目光不自觉被那嵌在砂砾岩中的洞窟群吸引——它们像被时光镌刻在大地上的密码本,层层叠叠,在秋日的光影里投下斑驳的剪影。木质栈道蜿蜒其间,每一步踏下,都似在叩问历史的回响。步入洞窟,岁月的痕迹在壁画上静静流淌。那些皲裂的墙皮,是时光留下的皱纹,却丝毫掩不住壁画的瑰丽。青绿的线条依旧灵动,如飞天的飘带在秋光里若隐若现,纵使历经沧桑,仍能窥见当年画师挥毫时的意气风发。每一幅壁画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尊彩塑都是一段传奇,在这幽暗的洞窟中,千年的时光仿佛被压缩、被定格,任由后来者反复品读。最是那九层楼的飞檐,在秋阳下红得耀眼。它如一位威严的老者,俯瞰着脚下的芸芸众生。檐角的风铃偶尔被秋风拂过,发出清脆的鸣响,那声音穿越了千年的风沙,与远处的驼铃声遥相呼应,诉说着丝绸之路的繁华与落寞。秋风吹过窟外的胡杨,叶子在阳光下泛着金黄,与莫高窟的土黄色岩壁相映成趣。我站在栈道上,指尖触碰到粗糙的岩壁,那冰凉的质感里,似乎还残留着古代工匠的体温。这一刻,秋阳、古窟、壁画、风沙,所有的元素交织在一起,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与千年之前的灵魂,进行着一场无声却炽热的对话。再访莫高窟,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它于我不再仅仅是一处景点,更是一本摊开在天地间的立体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文明的璀璨与坚韧。离开时,最后一眼回望那在秋阳下静默的洞窟群,心中满是敬畏——敬畏这穿越千年的艺术生命,更敬畏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守护这份瑰宝而付出的每一个灵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9日:敦煌晴,空气良,气温-2~15℃。沙海秋光接远天,月牙泉畔韵悠然。鸣沙似奏千年曲,醉在敦煌半日仙。秋阳如金,洒在敦煌鸣沙山的沙浪之上,勾勒出一层温暖的光晕。踏上这片沙海,开启一场与沙漠秋意的邂逅。沙粒在脚下发出细碎的声响,似是沙漠在轻声诉说。那沙是极细的,暖黄的色泽在秋日晴空的映衬下,愈发纯净。套上鲜亮的鞋套,在沙坡上缓缓而行,每一步都深陷其中,又每一步都奋力向上。远处的沙山连绵起伏,如凝固的波浪,在秋风中静默,却又仿佛随时会涌动起来。月牙泉如一颗翡翠镶嵌在沙海之中,岸边的古建筑飞檐翘角,与周围的沙漠、秋树相映成趣。泉水澄澈,倒映着蓝天、沙山,还有游人惊叹的目光。秋风吹过,岸边的树叶沙沙作响,与远处沙粒滚动的轻响交织,谱成一曲独特的敦煌秋韵。身着红衣的女子,扬起艳丽的丝巾,在沙海中蹁跹。那一抹红,热烈而奔放,与沙的黄、天的蓝构成了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似是从敦煌壁画中走出的仙子,在秋光里舞出千年的风情。沿着木梯向上攀登,队伍如一条彩色的丝带,在沙山上蜿蜒。登顶时,极目远眺,沙海的辽阔尽收眼底。秋阳将沙的纹理照得清晰可见,那些被风雕琢的波纹,如大地的掌纹,记录着时光的流转。在刻着鸣沙山的巨石旁驻足,身后是熙攘的人群,身前是无垠的沙海。秋风掠过耳畔,仿佛能听到沙山古老的鸣响,那是历史的回音,是自然的私语。秋游鸣沙山,看沙海秋光,赏月牙灵泉,感敦煌风情。这里的一沙一水,一景一物,都在秋日的怀抱里,酿成了一首动人的诗,让每一个来过的人,都在心底留下了一段关于沙漠之秋的绝美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月20日:敦煌晴,空气优,气温-2~13℃。秋踏阳关道,风梳大漠沙。残垣留汉月,断壁锁胡笳。古道驼铃远,荒城柳色赊。悠悠丝路梦,尽在日西斜。当秋阳的金辉洒向敦煌的戈壁,我们循着丝路的古老印记,踏入了阳关的苍茫怀抱。车窗外的风,还带着大漠特有的干爽,掠过一片片泛黄的胡杨,最终在阳关那座极具古韵的木构门前驻足。门楼上的红漆大字,似是历史的笔锋,在时光的宣纸上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迈进大门,脚下的路仿佛瞬间穿越千年,从现代的平整步道,延伸向汉唐的风沙岁月。行至阳关大道的石碑前,目光所及是无垠的沙漠,沙丘如海浪般起伏,在秋阳下泛着温暖的光泽。木栈道蜿蜒向远方,像一条连接古今的纽带,沿着它前行,每一步都似在叩响历史的门环。遥想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驼铃、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商旅往来的喧嚣,都曾在这条路上回荡。如今,风沙依旧,却多了我们这些探寻者的足迹,在寂静的戈壁中,谱写出新的回响。丝路古道的巨石矗立在荒漠之中,红漆的字迹在粗粝的石面上格外醒目。抚摸着冰冷的石身,仿佛能触摸到丝路的脉搏——那些关于贸易、文化、交流的故事,就藏在石缝的风沙里,藏在远处隐约可见的沙生植物的根系中。秋风掠过耳畔,似有远古的低语,诉说着驼队的艰辛与繁华。最动人的,莫过于那座在沙丘之巅的阳关烽燧遗址。它如一位沧桑的老者,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静默地守望着这片土地。红褐色的墙体,是时光烙下的印记,每一道纹理都在讲述着戍边的故事、丝路的传奇。我们站在烽燧下,看秋风吹动衣角,看沙粒在阳光下闪烁,那一刻,古今的时空仿佛在此交融,我们既是秋游的旅人,也是历史的旁观者与参与者。离开时,回望阳关之门,它在秋阳下愈发古朴。这次秋游,我们赏的是丝路的壮美秋景,品的是千年的历史遗韵,更在大漠的辽阔与古迹的深沉中,寻得了一份心灵的舒展与对往昔的敬意。阳关的秋,是历史的秋,也是一场让人心神俱醉的文化盛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