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假拾忆:从农忙泥泞到山野歌声

白水泉

<p class="ql-block">今年十一月,利川中小学将迎来为期五天的秋假。这场安排在农事尾声的假期,如石子入湖,在社会上泛起阵阵涟漪——学校精心设计了农事体验、生态教育、红色研学等综合实践活动,试图在机械化收割普及的今天,为孩子们找回与土地对话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真正的“农忙假”。在那个春秋两季都需支援农业的年代,我们曾赤脚踩进生活的泥泞。</p> <p class="ql-block">记忆最深的是某个农历四月,我被派往四队协助插秧。那片望不到边的水田里,泥浆没至大腿。我负责为插秧师傅传递秧苗,为了赢得一句夸奖,奋力将远处的秧捆抛向田中央。谁知一脚踏进深不见底的“烂眼”,整个人陷进泥潭。“拐哒拐哒,要去百丈沟的龙塘捡细娃了!”韦医生的戏谑声中,邓队长飞奔而来,双手箍住我的腰,像拔萝卜般将我救起。</p> <p class="ql-block">更难忘的是他找来的那条又长又大的补丁裤子——后来才知道是他女儿的。这份尴尬伴随整个童年,同学们不在乎我陷进泥潭,却津津乐道我穿了女孩的裤子。</p> <p class="ql-block">秋假终究是欢愉的。完成“抢收”后,我们背起背篓走进田野,采摘“碰花草”晒干卖钱;钻进森林摘青冈籽、采雷冈叶。衣衫被荆棘划破,手脚布满伤痕,但漫山遍野的野果和此起彼伏的歌声,让疼痛都变得甘甜。</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开门办学”,老师用劳动所得购置铅笔和连环画。当别班同学讨好地来借小人书时,我们的胸膛挺得老高。还有那次去五队扯萝卜,泥土板结得要用手指去抠,疼得钻心却不敢懈怠——在那个年代,“劳动不积极”是比成绩差更羞耻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转眼间,那个在泥潭中挣扎的少年已鬓发斑白。如今的秋假,农村孩子该去哪里“抢收”?庄稼早已机械化收割;“打秋”的野趣,又有几个爷爷奶奶敢放手?去年暑假回乡,漫山遍野不见孩童身影,只有紧闭的房门后闪烁的电视荧光。</p> <p class="ql-block">当真正的农事渐行渐远,秋假或许正成为新的纽带。它不该是另一个被电子产品占据的假期,而应是走进自然的通行证。愿有远见的家长带着孩子,去触摸清晨的露水,辨认秋天的野果,在田埂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这些鲜活的体验,终将化成生命的底色,在岁月长河里闪闪发光。</p> <p class="ql-block">没有合适的图片,感谢即梦AI帮我生成。</p>